书城文学细雨轻飞
6756200000001

第1章 在细雨中追寻生命之美——读伏钰诗集《细雨轻飞》

伏钰出生于甘肃秦安,那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县份。师范大学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中学教师。虽然他依然年轻,但在省城那所著名的中学里已经成绩斐然。经他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可谓桃李芬芳。他在教研上也是硕果飘香,获得了骄人的荣誉。他善于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虽然对象是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少、情绪多变的少男少女,但伏老师能与他们平等地探讨人生问题,以自己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解开他们思想的疙瘩,扶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走向多彩的人生正道,贏得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拥戴。

伏老师热爱他的工作,已经成为他所从事的职业领域的佼佼者。然而,这仅仅是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一个方面的表现。他不仅以競競业业的工作换取事业上的进步,追求人生的充实与生命的价值,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和体悟生命的美好,捕捉那许许多多美妙瞬间的意义,并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于是便有了《细雨轻飞》这本诗集。我想前一方面是许多人能够做到的,而后一方面是更多的人所做不到的,因而就显得可贵。

伏钰是一位地理老师,在他作为教师的知识系统里,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川江河、风雨雷电、花鸟虫鱼都是科学的术语,被他在课堂内外反复地进行着严密的逻辑阐释,早已烂熟于心;而在他作为诗人的经验世界里,这些自然现象与日常事物却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个人化的体悟与感觉,变得色彩丰富,鲜活生动,成为写作者情感的象征,乃至以情景交融的意象出现在诗歌里。科学与文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伏钰老师深知这种不同,因而能够让课堂更像课堂,诗歌更像诗歌,而不至于将两者混同。但毕竟他的教研与创作都是对这些自然现象与日常事物观察、思考、体验与认知的结果,只是体认的维度、层次不同而已,因而两者在伏钰身上又是统一的。虽然其思维方式、表现形式、最终的呈现结果均不相同,但在伏钰那里,它们都是被作为统一的对象得到反复细致的观察与体悟的,因而两者都有了深度。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自然界的物候变化和细微景象常常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伏钰在他的诗里,准确描述了对于四季更迭的独特感受和一些自然物象的细腻体悟。在多首诗篇里,他对于同样的月亮、星星、黑夜(乃至梦)给予了不同的吟咏,对下雨、对落雪也赋予着不同的感觉和描述;他对霞的讴歌,对燕与鹰的生命意义的发现与歌唱,对戈壁与沙漠的体验与赞美,等等,无不透露着深深的真纯与热情,流露出属于自己的心灵感动。但在《细雨轻飞》里,无论就篇幅而言,还是从主题来说,其中主要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对于爱情的精神向往和心灵体验,以及由此生发的象征意义。无尽的期盼,相逢的喜悦,难舍的眷恋,缠绵的相思,在反复的咏叹中,所爱被倾心描摹、臻于完美,爱的感受被绵密勾画、无限张扬。也许在作者的语境里,确有实实在在的爱恋对象,但在我看来,这些诗所给与读者的,与其说是一桩桩爱的故事和种种具体的爱情感受,还不如说是生命主体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于人生理想的无尽追求,和追求过程中的美感体验,这正是这些诗的深层的象征意义。所谓蒹葭伊人,可以是爱情,但不仅仅是爱情,我更看重的是其中对于人生更高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我不能说伏钰的诗已很成熟,但其诗之真、诗之纯、诗之美,还是应该肯定的。诗中表达的感情真挚淳朴,诗的语言干净优美,诗的节奏流畅明快。诗中虽然时时流露出因爱而生的哀愁与忧伤,但总体的格调是轻快而富于美感的。伏钰诗字里行间流溢出的真实与真纯,是与他的生活态度分不开的。他对于写作的追求与他对于人生的追求高度一致,都体现出一种认真、勤恳和执着。有理由相信,伏钰的诗歌一如他的生命,将会在不断的新的人生体验中锤炼得更加深刻、丰厚和纯熟,得到不断的成长和升华。

黄强

200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