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花蕊里的子弹
6755000000011

第11章 网络是不是一件高科技外衣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叫王小山的人写的文章《砖石·女作家·网络》,先谈砖石,再谈女作家,他说“就连作家赵凝都把网络当成一件高科技外衣,更不要说一般人了。”看了这句话,我甚是不明白,我职业写作,除了写作小说散文随笔外,我好像没干过别的,既没像张艺谋那样网上选秀炒作自己,又没像王朔那样办一网站名为“文化在中国”,我怎么把网络当“外衣”了?说来也巧,上星期我去《北京纪事》送稿,顺便逛了逛西单,我在一家服装超市里看中簃件蓝上衣,上衣设计得精巧别致,搭配的还有一条同色的小蓝围巾。我看了看这件衣服的牌子,竟然叫做“伊妹儿”,“伊妹儿”是E-mail(电子邮件)的译音,我怎么也想不出这件衣服跟电子邮件有什么关系?是通过网上购物订来的?还是穿上这件衣服就整天想发电子邮件了还是这件衣服出品于某网络公司……越想越觉得没道理。

中国人在所有的浪潮面前都有一哄而上的心理,在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初期,跳舞一度成为一种时髦,那时候差不多每个食堂都被改成了舞厅,人们在还有包子和咸带鱼味儿的食堂里翩翩起舞,嘴里喊着“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如做广播体操一般地刻苦训练着自己跳“三步”、“四步”的本领,简陋的食堂里放着一台更加简陋的四喇叭录音机,人们在嗞嗞啦啦的音乐声中,大踏步地跳跃旋转,自以为赶上了时代的潮流。

后来不时髦跳舞了,时髦炒股。于是,人们又从舞迷摇身一变,变成股民。很多人相信了所谓一夜暴富的神话,伸长脖子站在大盘底下望眼欲穿,看那些红红绿绿的曲线扭来扭去,心情如潮水般动荡。

网络是最新一轮的浪潮,在这轮新浪潮面前,人们更是一哄而上,莫名其妙就把什么都“。com”了。大大小小的网络公司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很多股票都变成了“科技股”。有的愚昧作家甚至担心“网络来了,作家会失去饭碗”,为此还争来吵去,在报上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去年夏天,由“榕树下”与“Torn。com”公司出钱举办了一期研讨会,讨论“网络写手会不会成为传统作家”,会场主席台呈八字形排开,我和徐坤被安排在“传统”这边,宁财神、俞白眉他们被安排在“网络”那边,谈来谈去,谈的问题似乎既与文学无关,也和网络无关。鸡毛蒜皮地谈了一些,现在想来别的全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有个“小妖”,说出话来完全是幼儿园级别的,让在场的人集体恶心了好一阵。

据2001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上网的用户总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人。上网的人虽多,但中国的电子商务仍发展缓慢,除了看看新闻,发发电子邮件,网络并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万能”。对作家来说网络却是一件极好的东西,它使我们的作品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传播,并且多拿一道稿费。多来米中文网的“黄金书屋”最近买走我三十万字的纯文学作品,按字付酬,等于我多出了一本书。有这么庞大数字的人上网,网上总不能是空的吧?总得有东西看吧?总不能老让人上聊天室去聊“你是男的女的几岁了头发长头发短”这类无聊问题吧?发电子邮件也有厌倦的时候,第一次、二次发好玩,发多了就没什么意思了。

事实上,我的朋友发来的电子邮件全都短得像电报:“赵凝你好,收到了。”或者“稿子已收,好耶。”我想如果用手来写信,至少还会有个开头结尾,要是男编辑男作家写来的信,多少也会抒抒情,现在可好了,短得像电报似的文字,读来全都像接头暗号,生怕多写一个字,暴露了他“地下工作者”的身份。

网络如同电话、传真机一样,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工具,光有工具没有内容,工具就是一堆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