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方的槐
6751100000014

第14章 话说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是兰州乃至西北人民普遍喜食的一种面食,因其碗大、量多、汤满、价廉、快捷方便,深受西北人民的喜爱,老百姓俗称“牛大碗”。

清晨,漫步兰州街头,大街小巷,门前路边随处可见“正宗兰州牛肉面”的招牌、幌子。面食大师双手抓住面剂的两头,上上下下,起舞腾龙,拉拉扯扯,开开合合,只消几分钟,要圆要扁,任由食客选择,即可按要求抻出不同形状的面条,真是出神入化,叫人眼花缭乱。老人孩子,围在一起,排队购买,争相端取,其情其景煞是壮观,成为兰州街头一景。掌上一碗,热气腾腾,芳香四溢,或蹲、或坐、或站,热热火火,唏唏嘘嘘,三下五除二吞咽下肚,嘴巴一抹上班、学习、工作,一天都精精神神、爽爽朗朗。难怪人们百吃不厌,百食不腻。

说起兰州清汤牛肉面,人们不得不叹服它的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唐代,为兰州地区回族群众所创。在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形成了牛肉面的最早雏形热锅子面。但因其制作复杂,工艺繁琐,未能广泛流传。到清末光绪年间,兰州有个叫马保子的回民,研究改良了牛肉面的制作工艺,形成了澄清的牛骨汤,辣椒油红,香菜蒜苗翠绿,少许白萝卜掩映于红绿之中,显得纯白,面色柔滑透黄的风味特色,即现在的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

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牛肉面好吃不好吃关键在于一个“汤”字。最好的汤是清炖带骨的牛肉所得的鲜汤(也有加鸡同炖的),不油不腻,鲜美清爽。制作时,先将买回来的肉泡上两小时,洗干净下锅,把沫子撇净,加上草果、花椒等调料,过滤、澄清,这是所谓的原汤,味道有点酸。使用时稀释,做到味道香浓,清白如水。牛肉面的“白”说的是萝卜要白,讲究要烂,又不能太烂,要烂得匀称,煮熟后用清水漂凉,放在汤中洁白如玉。牛肉面的“红”是说辣椒要红,辣椒油鲜红透亮,不能不辣,也不能太辣。牛肉面的“绿”是指香菜、蒜苗等放在碗中翠绿如鲜。牛肉面的“黄”即面条光韧透黄。牛肉面的好吃主要在汤和面上。可以说牛肉面的关键技术就是调汤和拉面。牛肉面的面粉要选用甘肃产的上等旱地小麦,清洗选淘后磨制的优等面粉。再将耐旱野生植物富含碱质的“水蓬”草凝练成石灰后煮出的碱水醒面,这样做成的面富有韧性、光洁黄亮。一碗在手,色、香、味、形俱在其中。面的吃法也有多种,有扁有圆,有粗有细,单从宽细上分就有圆的、扁的之分。圆的有细的、二细、三细、毛细等,扁的有大宽、薄宽、韭叶等多种。现在宁卧庄餐厅、马子禄牛肉面馆已开发成套餐,宽细齐上,配以牛肉、鸡蛋,佐以小菜青椒,别具风味。

如今牛肉面已传遍大江南北,许多外地人来兰总要品尝一碗牛肉面,以此视为最大快乐。千百年来,牛肉面也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演绎出千万个有趣传说。相传清朝末年,兰州第一家牛肉面馆“月阳楼”,就曾是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常去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一代书法大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兰巡视时也常常于公务之余光顾兰州牛肉面馆。于是牛肉面也就有了文人的雅致、武将的豪气。

牛肉面,兰州人民的骄傲,西北汉子的荣光,愿你越来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