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银河:我的心灵阅读
6750600000086

第86章 关于《白鹿原》的网络对话

问:您看过小说《白鹿原》吗?

答:大概七八年前看过一次,最近专门又看了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有白灵、田小娥、白嘉轩、朱先生。

问:对电影《白鹿原》您有何期待?

答:对电影还是比较期待的。我觉得《白鹿原》是一部史诗,有点像《百年孤独》,希望电影能拍出这种史诗的气质。

问:看小说《白鹿原》,遇到激情段落总会面红心跳,感觉那个时代人的性生活质量比现代人还要高,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现在倒不如以前了,您觉得呢?

答:小说对激情的描写还是不错的,1950、1960和1970年代对性的文学描绘压抑得太厉害了,所以《白鹿原》算是一种打破这种压抑的比较早的作品。如果要说起社会真实生活中的真人的状况,现在的人的性生活质量不一定不如那个时代的人。

问:《白鹿原》中的性爱描写和《黄金时代》中那种放浪形骸却纯真的性爱描写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两位作者都是想表达在人性压抑时代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吗?更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黄金时代》的描写更冷峻、干净,而《白鹿原》里面的描写更原汁原味。有些词我看是方言,王小波是绝不会用的,比如说“奶子”、“尻蛋”等。王小波的描写更多的是反抗和自由,陈忠实比较写实。

问:《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你怎么看?我小时候(也就初中吧)把那段当成情色故事来读的。她是浪荡妇呢,还是真女人?她最后被公公刺死是否象征着传统容不下她对大胆和奔放的爱和欲的追求呢?

答:田小娥是传统习俗的受害者,因为做过妾,就为所有的人所不容,按现代标准看,她无论是在第一个婚姻里出轨还是和自己所爱的人结婚,都没有什么大错,但是她被所有的人唾弃,最后被残忍地杀害,应当说是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一个牺牲品。

问:《白鹿原》是我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小说之一,初中的时候看的。也许对于那样的年纪来说,这样的小说没有什么吸引力且不适宜,但是我一直印象深刻,不是一句写得好就可以概括的。但是有很多不明白,白嘉轩的大儿子,一个起初很规矩的人,怎么后来在性面前完全变了一个人?

答:白孝文的人生遭际和他的改变写得合情合理,小说里说他原来是不能“为人”的,后来在田小娥的启发下才正常了,这个事件对他意义重大,以后所发生的一切改变因此都合理了。

问:我记得洪晃曾经说过,女人一生睡多少男人算“值”?零——白活了;一——亏;二到三——传统;三到五——正常;五到十——够本;十到十五——有点忙,等等。《白鹿原》中的田小娥曾经有过四个男人,却被所有的人排挤和鄙视。您是否支持洪晃的观点?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答:洪晃那篇文章看到过,觉得她说的是大实话。喜欢洪晃。

问:《白鹿原》中,黑娃和田小娥可以说是先性后爱的,性,无疑是两人关系升华的润滑剂。性生活的质量还会影响两性关系的稳定程度。中国很多的70后、80后、90后也都是在看了A片后得到性的启蒙教育,不看A片而知道性生活细节是怎么回事的年轻人确实不多见。这样的现实有利于青年人成长吗?

答:白嘉轩的三个儿子都没看过A片,新婚之夜都不知所措,看来性教育还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注意:A片不等于性教育,正经的性教育应当通过正规教育的渠道获得。

问:您对《白鹿原》里两性关系的描写如何评价?

答:我看《白鹿原》里对两性关系的刻画还是很忠实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比如性知识的缺乏,对通奸的人的惩罚,有人类学的意义,现代人看了会比较受惊吓,希望不要回到那个时代去。

问:对于白灵死于自己人之手,不知道李老师怎么看?

答:延安的整风审干死了不少人,影响深远,一直影响到1957年,“文化大革命”是必须汲取的教训。有一位过来人对我说过,这是革命者的另一种类型的牺牲。

问:你最喜欢《白鹿原》的什么地方?性的描写还是其他部分?

答:最喜欢它的那种史诗气质,一种像人类学一样的对西北农村社会生活的描写,还有就是对国共两党真实关系的忠实描写。

问:鹿兆鹏家里给他娶的老婆被他为理想抛弃后,长期无性的生活竟使她产生性幻想,她能代表当时妇女的一般状态吗?现在的女性对这种无性的生活也是能够忍受下去的吗?

答:鹿兆鹏的老婆在当时应该是特例,多数人还是有性生活的。现代女性对于无性的生活的忍耐力比那个时代的农村妇女应该更低。

问:《白鹿原》当年那么火是因为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性更多地代表了一种反抗,在现在这个性环境相对宽容的时代,《白鹿原》依旧如此火爆,您觉得其内在的意义是什么?性是否还是一种反抗的态度?

答:目前的社会氛围对性的压抑在我看来还是比较严重的,比如《断背山》不能公演,电影分级制到现在也没信儿,对全国所有成年人都按青少年的标准对待,所以还是需要继续放宽尺度。

问:陈忠实小说中的性和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描写我都喜欢,觉得小波写得更大胆、更直接些。您怎么看这两位大师的性描写,他们写的和同是西安大家的贾平凹比,您更喜欢哪个?

答:不喜欢贾平凹,《金瓶梅》的味道太重了,让人看了反胃。陈忠实的也不太习惯,主要是不喜欢方言。

问:《白鹿原》和《废都》相比,你认为哪部在两性问题上描写得更好?答:还是《白鹿原》好一些。

问: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不仅描写了异性之间的性,而且也描写了同性之间的性。他对描写同性之间的性用了贬义手法,您对此怎么看?

答:他写的好像是强奸或者是性骚扰,小说中唯一的同性性行为是这样的描写,我觉得不太好。因为同性之间的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异性之间的性一样美好。

问:书中的涉性描写会不会在电影中加以表现?

答:电影中可能有隐晦的表现。我觉得中国电影对性的表现尺度应当再开放一些,只要是情节需要的,用不着刻意去回避。欧洲电影的涉性描写尺度就比美国更宽松一些,大概是因为美国有清教传统。我们应当学欧洲,而现在我们连美国的尺度都达不到。

问:好像您早期曾经翻译过一本书《O的故事》,《白鹿原》中的虐恋情节和《O的故事》的虐恋情节有无中西方文化不同所导致的差别?还是您说过的虐恋亚文化无国界之分,它的根源在人性深处?

答:我没太注意到《白鹿原》中有虐恋情节,虐恋的要素是双方自愿,《白鹿原》里似乎没有。如果您指的是田小娥跟丁子霖玩骑马和戏水游戏,电影里是有的。虐恋肯定是无国界的,各个文化中都有爱好者。这种倾向当然源自人性深处。

问:请问,您觉得同性恋、双性恋或者其他非主流的性取向,算是病吗?

答:同性恋曾经被认为是罪,是病,但是现在人们的共识是,它既不是罪也不是病。2002年,《中国精神病手册》把同性恋删去了。所有其他小众的性取向都不应当被视为病态,而应当被视为少数人群的特殊性取向。

问:黑娃和田小娥可以说是先性后爱的。您认为,什么样的相处过程是更牢靠的?男人和女人分别更倾向于哪种方式?

答:女性更多地把性和爱连在一起,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把爱和性分开。爱和性孰先孰后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有爱的性关系更加牢靠。

问:当下的中国青少年,在进入婚姻殿堂之前已经开始了性生活,李老师对成年后的青少年提前进入性生活,是怎样的态度?

答:目前婚前性活动大量增加,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从青春期到结婚这十几年时间青少年的刚性需求,另一个是婚前性规范的松弛。我认为只要做好安全措施,就没问题。

问:《白鹿原》虽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大变革,但是我认为似乎有点太过突出性的部分,比如里边有个媳妇因为性欲得不到满足而死掉,似乎有些太过夸张。

答:我也觉得性写得多了一些,有点夸张。但是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不必强求一致。

问:您觉得田小娥身上有现代女性的意识吗?反叛、性解放、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田小娥受到如此多人的关注,这个女人身上有什么可爱的地方?答:她的命运比较令人同情,反映了那个时代妇女地位的低下。她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比较喜欢性的女人,这在其他社会其他时代也许不算什么过错,可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就成了一个魔鬼,万人唾骂。她实在不应当受这样的待遇,没有那么大的罪过,从她的遭遇只能使人感到当时社会的愚昧、严酷。

问:在《白鹿原》中,白灵与田小娥两个人对两性关系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认知,您认为哪一种才是更接近人的本性的?谁才更真实、纯粹?

答:白灵是比较有现代气息的,她未婚同居应当说是时代先锋。田小娥生活在传统社会的重压之下,是时代的牺牲品。我觉得两个人写的都是真实的,成功的。

问:你对兆鹏的妻子怎么看,我觉得她好可怜哦,一辈子为娘家和夫家的脸面活,最终自己却毫无尊严地死去。

答:的确是很可怜,这大概也是解放后第一个法律就是《婚姻法》的原因。《婚姻法》的重点是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她如果能够在婚后不久离婚,就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了。

问:性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的一项主要内容。陈忠实之前有张贤亮,之后有王小波(描写比较典型深刻的)。请问您对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有何看法?答:应当是情节所必需的。正如王尔德所说,文学作品只有两类,即写得好的和写得糟的两类,性描写也有写得好与坏之分。当然希望看到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