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自清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6739200000011

第11章 国文教学

我们将近些年来写的关于国文教学的论文和随笔编成这本书,就题为《国文教学》。这里面以中学国文教学为主,大学的也有几篇论及。我们都做了多年的国文教师,也编过一些国文科的读物给青年们看,本书的各篇文字便根据这些经验写成。不过这些文字都偏重教学的技术方面,精神方面谈到的很少。因为精神方面部定的课程标准里已经定得够详细的。再说“五四”以来国文科的教学,特别在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也未免失掉了平衡。

而一般社会对青年学生们要求的,却正是这两种能力;他们第一要学生们写得通,其次是读得懂。我们根据实际情形立论,偏向技术一面也是自然而然。

一般社会看得写比读重,青年们自己也如此。但在课程里和实际教育上,却是读比写重。课程里讲读的时数多于作文的时数,是因为讲读负担着三重的任务。讲读一方面训练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范本。学生们似乎特别注重写作的范本。从前的教本原偏重示范作用,没有读和写的比重问题发生。“五四”后的教本兼顾三重任务,学生们感到模范文的缺少,好像讲读费了很多时间,并没有什么实用,因而就不看重它。不过这个问题很复杂,范文其实还只是一个因子。另一个因子是文言。“五四”后一般学生愿意写白话,写白话而读文言是矛盾。

再一个因子是教学,教学应该读和写并重,可是讲读的时数既多,而向来教师也没有给予作文课足够的注意,便见得读重了。其实重读也只是个幻象,一般的讲读只是逐句讲解,甚至于说些不相干的话敷衍过去。学生们毫无参加和练习的机会,怎能够引起他们趣味,领导他们努力呢?

青年们不愿意读文言,尤其不愿意读古书,是因为不容易懂,并且跟现代生活好像无甚关系似的。若能在现行的标点分段之外,加上白话注释,并附适当的题解或导言,愿意读的人也许多些。到那时青年们也许就可以看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总是我们中国人在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这在现时还得借径于文言或古书。我们尽可以着手用白话重述古典,等到这种重述的古典成为新的古典时,尽可以将文言当作死文字留给专门学者学习,不必再放在一般课程里,但现时大家还得学习。可是现行课程标准规定初中一年起就将文言和白话混合教学,而文言的比例逐年加增,直到大学一年整个讲读文言为止——效果却不好。学生们不但文言没有学好,白话也连带着学得不够好。教本里选的文言花样太杂,固然使他们不容易摸着门路,而混合教学也使他们徨,弄不清文言和白话的分别。我们赞成本书附录里浦江清先生的主张,将白话和文言分别教学。并且主张文言的教学从高中开始,初中只学白话;大学一年也还该在作文课里使学生们读些白话范本。作文该全写白话;文言教学的写的方面只学到造句就成。

青年们不看重讲读,还有一个原故。他们觉得讲读总不免咬文嚼字费工夫,而实际的阅读只消了解大意就够;他们课外阅读,只求了解大意,快当得多。他们觉得只有这种广泛的阅读才能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讲读在一年里只寥寥三四十篇,好像简直没有益处似的。但是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训练或是没有下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工夫的人,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学生们课外阅读,能以了解大意,还是靠多年的讲读教育——虽然这种讲读教育没有很大的效率——或是自修的工夫。不过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便是言外之意。这就不能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再说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增进写作的能力,固然是事实,但一目数行的囫囵吞枣的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的技术。要在写作上得益处,非慢慢咬嚼不可。一般人的阅读大概都是只观大意,并且往往随读随忘;虽然快得惊人,却是毫无用处。随读随忘,不但不能帮助写作,恐怕连增进知识和经验的效果也不会有。所以课外阅读决不能无条件的重视,而讲读还是基本。不过讲读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该信口开河,得切实计画,细心启发,让学生们多讨论,多练习,才能有合乎课程标准的效率。

这就要谈到师生的合作和学校的纪律了。讨论教学技术,无论如何精确,若是教师不负责任,不肯干,也是枉然。现在一般国文教师的情形,本书中有专篇讨论。我们觉得负责的教师真太少了。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教师不负责,有的因为对教学本无兴趣,作教只是暂局。这种人只有严加淘汰一法。有的因为任课太多,照顾不及。这种人也许减少钟点调整待遇可望改善。有的却因为一般纪律不好,难以独严。学校纪律不好,有时固然由于一般政治和社会的情形,不是某一学眩的责任,但多半还是由于学校当局不尽职或才力不足。只要当局能够和教师通力合作,始终一贯,纪律总可以相当严明的。话说回来,即使学校纪律不好,一个教师也还有他可购的责任。只要诚恳公正,他在相当的限度之内也还可以严格教学的,所谓事在人为。本书里许多文字虽然根据经验写成,却也假定了一些条件,如学校纪律相当好,教师肯负责的干等;从这方面看也就不免还是些理想。不过理想是事实之母,只要不是空想,总该能够一点一滴实现的。我们在期待着。

我们将自己的文字分编为上下两辑。另有浦江清先生《论中学国文》一篇,我们觉得其中精到的意思很多。感谢他的同意,让我们附录在这里。

叶圣陶朱自清194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