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博物馆的陈列展厅常常采用高侧窗采光、天窗采光,并辅以特殊的人工照明,如有需要,还可采用全封闭展厅全人工照明,而少用一般公共建筑常见的低侧窗采光,辅以一般的人工照明方式。现代博物馆陈列厅为了解决天然采光因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气候造成展厅光线照度及照射方向的变化而不稳定,从建筑构造上做出特殊的处理以保证其光线真实、柔和、稳定,并辅以科学的人工照明,甚至采用计算机来控制其照度,使室外天然光线尽管多变而展厅光照始终稳定不变。其采光口均安装防紫外线玻璃并使展厅中看不见采光口。展厅中既要有一般的环境照明,更要处理好展品照明,使其有合理的照度分布,并按不同的展品质地采用不同的照度标准等。
7.使用多变
博物馆建筑不像其它类型公共建筑那样各种房间的使用基本固定,对建筑的灵活性要求不高,而是使用多变。博物馆随着时间的推移,藏品的收藏不断增加,研究范围的扩大及陈列项目的增多,常常需要对一些房间的使用做些适当调整或重新安排,通常采取压缩相对宽余的部分用房供扩大紧缺的部分房间或安排新增加的所需房间。如一些博物馆因原有藏品库紧缺而采用将部分展厅作为藏品库使用,从而保证博物馆的工作正常进行。这种使用的改变将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而随时进行,某些用房会多次改变。尤其是当博物馆着手扩建时,往往需将新扩建部分与原有建筑作新的统一布局,改变原有建筑的使用性质更是常有的事。而博物馆建筑中的所占建筑面积较大的主要空间一一陈列厅的使用更是变化无常。因为博物馆的陈列不能永久不变,即使是基本陈列也需不断地充实调整,改变其陈列形式;而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往往是不断增加或改变,不同内容、规模的陈列展览还需有不同的艺术设计。这就使陈列厅的使用更是经常改变。而这种多变的使用不仅是换换房间,而常常需要对建筑作适当的改变,如需增加或减少隔墙、或按陈列设计需要对展厅作重新装修等等。
8.适时扩建
博物馆是一个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陈列的永久性机构,其藏品数量随着岁月的推移总会由少到多地日渐增加,其陈列、研究的任务与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其管理人员也会相应增多,因此,原有博物馆建筑的规模也势必需要扩大。尽管博物馆建筑在建造时按其设计容量确定其规模,但事实上建造规模往往是适应不了藏品增加的需要。没有听说哪个博物馆因达到了设计容量而发现相关宝物不再收藏的例子,相反总还是在千方百计地设法增加其收藏,因为藏品数是一个博物馆规模大小与实力的体现。因此,博物馆建设往往需要进行适时扩建,不仅老馆需要扩建,有些新建不久的建筑由于藏品的急剧增多也需着手扩建,甚至有些扩建了再扩建,乃至若干次地扩建,来扩大馆的建设规模,扩建已是博物馆建筑的普遍现象,这也是不同于其它类型建筑的一个特点。虽然其它类型建筑也需要扩建,但不很普遍,多数建筑的规模基本一定,如需要量大则可另外再建一个。
三、博物馆建筑的设计注重点
博物馆建筑的诸多特点表明了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不能采用通用设计标准设计,不能设计一套供各地照此建造,各馆一个样;也不宜按什么样板模式来照抄或模仿,形成各馆差不多,而应是分别作有针对性的有创意的创作设计。这对博物馆建筑来说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建筑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应注重满足人的需求与物的需求
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博物馆建筑虽然与其它公共建筑一样是人们的公共活动场所,但又比其它公共建筑多了一个文物标本及艺术品的收藏机构功能。因此博物馆建筑不仅要满足人的需求,还要满足物的需求。这便使博物馆建筑增加了其它公共建筑少有的复杂性。
在满足人的需求中,既要满足博物馆内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环境需求与满足大量观众的参观的环境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审美需求。
由于博物馆的文物标本收藏不像其它建筑中的库房是作为临时性或中转性的物品储放,而是要将所藏文物标本永久完好的保存下去,博物馆建筑是文物标本的永久安身之地,是“藏品之家”。
由于人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对不大合适的环境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来适应。而物就不同了,由于这些藏品——文物标本和艺术品是非生物或失去生命的生物,它们是不可能像人一样能自动适应变化了的所在环境,而不同质地的各种藏品所需的收藏环境又是各不相同,因此,不合适的收藏环境只能使藏品遭受损害。更由于这些藏品不会说话,不能立即告知人们环境是否合适,使这种损害往往一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时藏品已经受损严重!为使博物馆建筑真正能成为“藏品之家”,就必须满足馆中各种质地藏品的环境需求、防护需求,使其安全舒适,这样才能保证藏品永久完好地保存下去。
2.应注重环境的选择与环境的创造
博物馆既是文物标本的收藏机构,又是宣传教育的公共场所,这决定了它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博物馆的环境又与其所在地段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首先应选择城市中较为合适的地段作为馆址,即选择既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又有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地方。然而一个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及不同的自然条件致使不可能到处都适合博物馆所需环境,即使发达国家的城市亦是如此,国外不少城市形成博物馆群,其群集之地正表明是该市博物馆最佳环境所在。相反,我国一些城市中四面八方建馆只表明博物馆选址时对环境的选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地段环境选择不好而造成博物馆建筑不符合要求的并不鲜见,至少在博物馆建筑设计建造时的基建费乃至日常管理费需花费不少的代价,有的成为长期难以克服的老大难问题,甚至造成不得不另选址新建。我国就有因馆址环境选择不当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另址新建的情况。可见博物馆建筑环境的合理选择是创造合乎要求的理想环境的基础与前提。
3.应注重表现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任何建筑都注重造型美观,对于精神功能与使用功能并重甚至突出精神功能的特殊文化建筑类型——博物馆建筑来说,仅是注意其造型美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注重表现博物馆建筑的共性特征。它既然属于文化性建筑,就自然地不同于商业建筑、交通建筑、旅馆建筑、医疗建筑等其它建筑性格,因此,博物馆应注重表现其建筑的文化性或纪念性的共性特征,使观众来到博物馆就能感受到一个浓烈的文化气息而不是其它,尤其是要避免产生与文化气息格格不入的商业气息,否则会与博物馆性质相悖,产生不和谐的问题。博物馆是广大民众的文化殿堂,不得沾染什么别的气息。然而在文化建筑中还有学校建筑、剧场建筑、图书馆建筑、文化馆建筑等等诸多门类,各门类建筑又都有其不同的共性特征,因此博物馆建筑还应表现博物馆的共有的建筑性格特征,让人们一看便知这是一个博物馆而不是剧场或是图书馆等其它文化建筑。当然,如果一个博物馆的造型像一座大商场,其建筑造型肯定是失败的。
但是仅仅表现博物馆建筑的共性特征是不够的,还需表现其个性特征。博物馆建筑是强调艺术性的建筑,尤其是建筑本身就是博物馆的一件最大的展品,因此博物馆建筑要有自己馆的特色,要有个性特征,要有与其它博物馆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主要应从表现其藏品特色着手,使其成为该博物馆的形象标志,让人们能从很远处就能看到它的美姿,不仅要认出它是座博物馆,还能认出它是某一个博物馆来。
4.应注重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结合
陈列厅采光照明设计将直接影响到陈列的效果与展品的保护,这是博物馆建筑设计好坏的关键问题之一。
回顾陈列展厅出现之初,只是同一般建筑差不多,主要是利用侧窗采光。为取得好的采光效果而产生了高侧窗采光与天窗采光的特殊采光方式。随着电灯的发明及应用,人工照明被博物馆广泛采用。然而自空调发明与应用后,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全人工照明的全封闭展厅,这种在黑暗的展厅中仅以易于控制的点状集中式人工照明投射到展品上,有着迥异于以往的展示氛围后,曾流行一时被称为“黑色博物馆”。但是这种“黑色博物馆”好景不长,仅仅流行了约10年时间,人们很快发现它有诸多问题:首先,人们在昏暗压抑的展厅内感到气闷,心情不舒畅,只有天然光线才能真实地显示展品的色彩、更符合人们自然的视觉习惯,而人工照明对展品也有损害。其次,这种全人工照明又是建立在全封闭基础之上的,不仅是全人工照明,而且需全部空调,因而需耗费大量的电力进而需有足够的常年运行费用,这对不盈利的博物馆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另外,这种全封闭的建筑外观还给城市景观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又重新请回了天然光,重新回到了采用天然采光辅以人工照明的方法。但这不是回到以往的那种简单做法,而是采用当今的高科技手段形成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合二而一的科学采光照明系统。以后的约30年,国外博物馆除少数特殊需要或地下展厅还用全人工照明外,基本上都是采用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做法。可见这段约10年的“黑色博物馆”的全人工照明做法只是博物馆建筑走过的一小段弯路而已。
然而目前我国又开始把建设全人工照明的博物馆当作是国外博物馆的潮流与现代化博物馆的标志来竞相追求而令人不解,这种发达国家都对全人工照明展厅的耗费望而却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博物馆,经费十分有限反到竞相建造是不符合国情的。尤其在全球都能源短缺,大力提倡绿色建筑、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博物馆建筑更应注重采用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科学结合。
5.需注重使用灵活性与长远适应性
博物馆建筑具有固定性特点,一旦建成就难以作大的变动。为适应博物馆使用多变的特点,要求设计需注重使博物馆建筑具有尽可能多的灵活性,保证内部空间使用的可变性,尤其是陈列展厅,应能适应不同陈列内容、不同展出规模及不同艺术设计的种种变化需求。为了使建筑具有灵活性,就必须尽量减少建筑对使用的制约,如扩大分间面积,不设承重墙,少设或不设内柱,甚至把楼板、墙面设计成可随时改变的活动墙板等等。即变专门化的固定使用空间为通用化的灵活使用空间,以不变的灵活空间来适应多变的使用要求,也是常远适应性的要求。
博物馆总在不断地发展,藏品总在不断地增加,但藏品的增加速度终究不像生产建设指标那样能够掌握主动,设计时所确定的年后达到,其设计规模终究被达到并将继续扩大,因此,为适应这种不断发展的特点,要求建筑设计需注重其长远的适应性。
如果说古老的或旧有的博物馆建筑对长期的适应性问题往往没有认识或缺乏重视、对扩建或分期建造没有做出扩建规划或没留扩建用地,而造成后来只能见缝插针的被动式无序扩建实属不得已,而当今博物馆已逐渐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不少馆在建造前都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对目前尚不需要的建筑规模或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采取一次设计分期建造的办法,即使按设计规模一次建造也都留有足够的今后扩建发展的用地与规划,注重了博物馆建筑的长远适应性,可使其扩建更为主动,更为有序,更具适应性。这也正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需。
(第二节)博物馆建筑理念
博物馆建筑是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重要物质条件,同时博物馆建筑又应该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甚至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博物馆具备了独特的风格,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人们乐于参观和在这里从事各种活动,更好地为现代城市服务。博物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才能建设好博物馆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
一、馆址选择
博物馆建筑是指专门为博物馆工作设计建造的建筑。它应该是包括博物馆各项工作用房的一幢综合性建筑,是南陈列展厅、库房、研究室、办公楼等多幢建筑组成的一个建筑群,是博物馆人员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博物馆是文物标本的收藏机构,又是宣传教育的公共场所。这决定了它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博物馆的环境又与其所在地段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首先应选择城市中较为合适的地段作为馆址,即选择既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又有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地方。所以,博物馆建筑的选址如何,不仅关系到博物馆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和效益的发挥,而且关系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博物馆学家棚桥源太郎说:“在建筑博物馆的诸多问题中,第一位需要研究的是建筑地点的选定问题。”因此,馆址的选择,对于建立新博物馆具有头等重要意义。
从目前博物馆选址的趋势看,一是同政府在一起,即城市的中心广场区,如: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等;二是设在传统的旅游风景区,如:浙江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这两种趋势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规划的土地一次性用完,没有长远性,无法留出今后扩建发展的余地和空间,影响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有的博物馆本身就是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馆也需要在老馆附近扩建。关键是要处理好新馆建设同老馆保护的关系,并从建筑的体形、体量、尺度、格调、色彩、气氛等方面去考虑与老馆的关系以及新馆建筑的功能配置问题,使新老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不管采取何种选址方式,馆址最好尽量选择在地势高爽,风景优美,环境优雅,交通方便;朝向好,人气旺,闹中取静;没有污染源;有发展余地的地段。
只要馆址选择得当,地形结合得体,环境协调得宜,博物馆的建筑就能起到既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又能达到丰富城市景观、美化环境的目的。只要达到以上要求,就既能创造出适合观众需要的参观环境与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又能创造出表现藏品特色的浓厚的室内外环境氛围与优美的艺术环境。
二、建筑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