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借助科技手段,打造精品陈列,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创新的展示平台。陈列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能否具有观赏性,使观众赏心悦目非常重要。因此,展览的设计者必须把握住观众真正的关注点,必须去了解观众的想法及他们的问题。以甘肃省博物馆的《甘肃彩陶展》为例,它凝集着众多考古、历史学家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汇集了甘肃省历年来考古发掘的文物精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内容设计以黄河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为主线,通过实物展品、辅助展品和文字说明,来贯穿并印证这一历史进程。为使形式更加别具一格,突出地域特色,使观众在参观时减少审美疲劳,设计人员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实现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借助现代化高科技声、光、电等诸多手段,以新引人,以奇制胜。另外,以模拟考古挖掘现场为手段,使观众身临其境,影响非常好。所以,贴近民众、贴近生活的陈列设计,更能打动民众的心灵、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4)加强对外协作,扩大社会影响,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创新的宣传窗口。改变原来闭门办馆、独家经营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实行开门办馆,加强与各方面的协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扩大影响,实现双赢或多赢。我们的具体措施是:①加强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协作。通过联合办展、联合宣传、人员交流等形式,提高馆藏文物的利用效率,赢得更多的观众。②借助新闻媒体开展宣传。积极与各大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开辟专题节目或专栏、制作专题片等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有效盘活博物馆资源。③采取发送宣传资料、上门联系、电话联系、网上联系等方法,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党政机关团体、部队、社区的合作,使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④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大中小学校提供特色服务,并与所在地区大中小学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课外辅导员,使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⑤与旅游部门合作,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⑥做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充分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5)提供方便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音乐茶室、咖啡厅、专供观众乘坐的电梯、能使用多种语言同声传译的学术报告厅、文物鉴赏室、公众阅览室、志愿者服务室、博物馆之友活动室等硬件设施,更进一步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凸显“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对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工作的几点设想免费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教育与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摸索了一些经验,也学到了一些好的做法。今后,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再做努力:
(1)抓紧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尽快解决各学科科研人员断档的严峻局面。一方面,从专业院校吸纳我们真正需要的学子,来加强我们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从在职职工中培养人才,舍得为他们花代价,为他们营造一个成长的良好环境。
(2)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认识。实际上,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并不鲜见。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其丰富、广博而具体的内容的,具体体现在我们平时对历史知识、革命传统、自然科技等知识的教育和传播方面。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及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开展得扎实,形式化色彩不能太浓厚。
(3)充分合理利用对教育资源。利用博物馆藏品实施教学,教育效果会更显著。博物馆作为大众的终身课堂,经常走进博物馆,学习历史知识,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其成为自己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发挥不够,博物馆没有与学校教育结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他们中没有人在博物馆上过有关课程,也没有人到博物馆当过志愿者,对博物馆的了解非常有限。在发达国家,平均每人每年走进博物馆2~3次,而在我国,平均每8人一年走进1次博物馆。相比之下,我国博物馆功能发挥很不够,博物馆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突出。我们希望文物部门、教育部门及学校、博物馆共同探讨,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学校能够更多地与博物馆相结合,博物馆也要在走进学校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
(4)切实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育活动。从时间上来说,免费开放以后,我们除了白天正常开放接待参观者以外,其余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活动和安排。而国外的博物馆则会在晚间举办各种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包括讨论会、工作室,放录像、电影,举办讲座等;从活动范围看,国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也不只局限于展厅,一般在展厅之外都设有为未成年人独立开展教育活动的专门区域。另外,还会有很多经常性的延伸到博物馆之外很远地方、很大范围的教育活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员也不仅限于博物馆教育部门的人员,从志愿者到专门的研究人员、从一般职员到馆长,都可能具体负责某项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5)提高博物馆对外宣传方面力度。应注意的是在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中,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适当增加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的宣传。比如宣传博物馆组织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博物馆。在当今信息社会,要对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并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还要敢于创新,引进适当的、见效快的方式进行博物馆宣传,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的目的,博物馆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
(6)增加青少年活动场所。如何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博物馆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博物馆本来就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课堂。所以,应设置儿童展厅、美育课堂、互动天地、科普乐园、数码时空、素描画廊、临摹同地等一系列以“参与式、感受式”为主旨的、适合不同年龄青少年需求的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来感受博物馆给他们带来的诸多乐趣,并从中感悟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从儿童时期抓起,博物馆应设置书法习作、礼仪讲座、诗歌朗诵、心灵讲堂等课程。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不光是指观众,同时也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博物馆是属于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同时也是属于大众的、生活的、现实的。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人类的、社会的、教育的。因此,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的环境和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自己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方向,努力改善管理,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传播功能,提升和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公众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了解和认识博物馆。总之,今后博物馆要在学术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水平、专业能力,还要有相当的胆魄,要有敢于标新立异、勇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这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突破创新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博物馆应对观众的服务策略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观众参观博物馆也是在参观动机的作用下进行的。参观动机是推动观众进行参观的直接原因,它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起到了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而且它直接影响参观活动的效果,因而研究和分析观众的参观动机,并试图寻求应对性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博物馆而言,宣教和陈列工作对观众的参观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博物馆学研究中,对观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有的对观众进行群体调查研究,有的对观众的类型和有关心理活动加以分析和研究。但目前尚未形成一门系统的、成熟的、对博物馆工作具有实践指导作用的学科理论,这不能不说是博物馆学研究领域的一件憾事。观众的心理与博物馆的宣教、陈列工作的关系及其影响,应该成为博物馆学研究的新的课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及其类型
根据马斯洛动机理论可知:人的行为都是南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是行为的一种内在原因。观众参观博物馆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参观者根据自己的特定目标,有目的、有意识、主动f进行的参观活动,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反应。为了这一目标,参观者需要某种内在的力量进行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内部力量就是参观动机。它是引发、维持个体的参观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动力,是影响个体的参观行为及其心理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因此,观众的参观动机是构成观众参观博物馆活动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动机(也就是参观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多样性表现为:有为了接受教育的,有为了休闲娱乐,满足好奇心的,有为了陪同亲友的,有为了寻求资料进行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等等。尽管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多种多样,但我们通过调查和研究观众的参观动机,将其归类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即:放松身心型、娱乐探奇型、社会交往型、接受教育型、研究创造型和被动、目的不明确型。
二、观众参观动机的心理分析及其特点
参观动机的类型不同决定了参观者的心理需求及其特点也不尽相同。首先简要分析一下不同的参观动机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和表现。
放松身心型参观动机的观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普遍感受身心疲惫,因此需要参加一项新的活动,改变一下生活内容和活动节奏,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得到调节,以此恢复精力和体力,而环境舒适逸静的博物馆自然成为满足此类需求的人们的一种选择。
娱乐探奇型参观动机的观众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休闲时间的逐渐增加,追求高层次的文化娱乐便成为人们丰富精神世界的一种趋势。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候,娱乐、探奇便成为一种普遍需要,通过参观活动,身临其境地接触人和物,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以寻求新的刺激,获得新的体验。尤其是探奇型观众更是如此。由于强烈的好奇心理的驱使,人们对奇特的事物便产生要去揭示它的秘密和真相的愿望。这种需要对于观众来讲更富有刺激性,是一种基本的、典型的参观需要。
接受教育型参观动机的观众是为了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此类参观者有目的地来到博物馆,通过参观获取所需的知识。也就是参观者通过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以实物例证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培养多种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增加新的阅历,获得一定的奖赏,发展自我的能力。
研究创造型参观动机的观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参观者为了认识和了解甚至探究自己生活环境和知识之外的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动机。这种动机更多的表现为参观者对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审美情趣的渴望和满足,他们希望利用博物馆的各种资源,增加对某一研究领域的资料积累,以考证研究领域的某些具体实物和课题,并希望发挥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寻求研究创作的灵感,丰富、改变、创造自身的精神财富,主宰自己的人生,获得更高的成就,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精神价值。
众多的调查研究还表明: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动机不仅多样化,而且参观对象还是错综复杂的。其复杂性表现为:不同民族、肤色、国别、年龄、职业、性别、知识素养等各种各样的人,从老人到儿童,从学者、专家到中、小学生,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群众,不一而足,都是博物馆观众群体中的一员。其参观动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就其整体而言,尽管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动机错综复杂,但观众参观动机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和趋势:
一是以接受教育为参观动机的观众数量虽占很大比重,但主动的、单一接受教育的观众越来越少。这类观众以大、中、小学生为主体,其目的是希望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来丰富和延伸课堂知识,同时也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从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观众来博物馆的时间比较集中,数量较大,而且是有组织地前来参观,但观众个人的参观愿望不是很强烈。
二是以娱乐、探奇为参观动机的观众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人们在休闲经济和丰富精神世界需求的大背景下,休闲消遣等娱乐性的精神调剂,特别是新奇的娱乐性享受已成为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最主要的动机和目的之一。众多的调查数据也表明休闲娱乐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了当今观众的参观观念有所转变,已由过去那种单纯的学习知识的目的转变为有休闲娱乐的目的,也就是说博物馆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虽然有些学者对博物馆休闲娱乐职能持不同意见,但事实上,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保持健康心理重要手段之一是毋庸置疑的,而博物馆增强其休闲娱乐的职能则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三是观众参观的动机虽不尽相同,但就总体而言,观众参观品味越来越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解决温饱和文化娱乐活动这样较低层面的需求,而是要求有品位,上档次。由于观众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参观者对许多事物中包括对博物馆的宣教工作都持有一种审势的态度,要求的标准也随之提高。单从博物馆讲解方面而言,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讲解员能够完整流畅地讲解陈列内容即可满足观众需求的话,而如今观众则要求讲解要因人而宜,有问能答,有求必应,提供人性化服务,这样讲解员也就不能仅仅作为传声筒存在,而是要具备专业化、学者化的标准和素质。
三、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应对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