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85

第85章 “我们是亲戚”张绍国

乡里规定,每个乡干部都要结一户穷亲戚,帮助其脱贫致富。

副乡长老何结的穷亲戚,是老井村有名的特困户李贵。李贵腿瘸,没大能耐;媳妇又常年病歪歪的,是个药罐子;还有两个上小学的女儿,就指望种几亩田过日子,生活特别困难。老何登门出主意,想叫李贵凑些钱,搞个脱贫致富的项目。老何围着李贵家房前屋后转了三圈,只看到宅边的两棵大柳树值几个钱。可是这在当地只能用来做棺材板儿,一时半会儿很难找到买主。老何没辙,只好先掏五百元钱,让李贵应应急。

李贵用这钱给两个面临失学的女儿交了学费。买了些开春必备的肥料和一头小猪。李贵从此对老何心生感激,老何却一直心痛自己的钱打了水漂。转眼到了夏收,老何到李贵家了解收成情况。李贵激动地拉着老何的手说:“何乡长,多谢你帮助,今年麦田春肥施得及时、施得足,收成比哪年都好。”

李贵还瘸着腿,领老何到堆放麦子的房间抓起一把麦子,放到老何手里说:“何乡长你看看,这麦粒多匀实。”老何点点头,深深地嗅了嗅手里的麦子,说:“李贵呀,有瘪麦没有,给我一些带回家喂鸡鸭。”

李贵说:“何乡长见外了不是,干吗要瘪的,明儿个我捡最好的给你送家去。”李贵说到做到,第二天就给老何送去两麻袋好麦子。临近9月,李贵的两个女儿又该交学费了。李贵请来屠夫,想将猪杀了卖钱给女儿交学费。老何到老井村抓计划生育,听说李贵家杀猪,就骑车来看穷亲戚,正赶上李贵陪屠夫喝酒,便也坐到桌前。

老何夹起一块红烧肉送进嘴里,嘴角流着油说:“李贵呀,你这猪肉怎比街上卖的猪肉香呢,你一定没喂饲料添加剂。”李贵说:“何乡长,你说的没错,我哪有闲钱买那玩意儿,喂的净是粮食。”老何又夹起一块红烧肉送进嘴里,闭着眼咂着嘴说:“嗯,好吃!真好吃!这才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正儿八经的放心肉。可惜啊,现在街上买不到这样的肉了!”

老何酒足饭饱后,骑自行车回家时,就见后座架上绑着个“猪后座”。

仅过月余,老何又想到了穷亲戚。这回老何是戴着孝、开着大卡车买树来的,车上还有几个伐树的壮汉。一下车,老何就亲热地说:“李贵兄啊,我父亲去世了,你家这两棵柳树卖给我打棺材。不过,我有言在先,咱们虽然是亲戚,但是钱不能少算了,你开个价吧。”李贵说:“何乡长,你一直把我当亲戚,现在又称我一声兄,我也不能不识抬举,随你给。”老何说:“也好,我给你五百块。”李贵拿着钱迟疑好一会儿,说:“何乡长,我只收四百块,剩下的算是我出份礼,尽一份亲戚之情。”树运走之前,李贵还管了何乡长一行人一顿酒饭。

回家途中,几个伐树的壮汉都说这两棵树买得划算,比市面上便宜一大半。老何心安理得地说:“我们是亲戚嘛!”

【作品赏析】

《“我们是亲戚”》一文通过那些平实、幽默的文字轻轻地拨动人的心弦,使读者从中获得了感悟、深思、净化的情感升华。

《“我们是亲戚”》一文没有过于偏激亢奋的言语。却在平平淡淡中勾画出了一个社会的丑象,内涵深刻,韵味深长。作者通过描写扶贫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暗示了老何是一个“谋利小人”,扶贫只是谋利的一个幌子。老何是“结对子”帮李贵脱贫的,可他却老想着如何从李贵身上取得好处。打开始就是心不甘情不愿地为了完成任务,而且还带着目的。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最后一段,作者写到“老何心安理得地说:‘我们是亲戚嘛。’”就这么一句,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一切尽在不言中,深化了主题,耐人寻味。“扶贫扶贫,越扶越贫;富也扶贫,贫亦扶贫”。“李贵”要扶贫,“老何”是不是也应该扶一下“贫”呢?谁好意思说这些呢,我们是亲戚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