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76

第76章 母子背影慕毅飞

这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却因为少见而变得不平常。母亲是靠扫大街供养儿子的,读大学的儿子来帮母亲扫扫大街而已。

这居然就成了新闻,成了令人注目的新闻。母亲因为母爱而伟大,儿子因为孝顺而动人。

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母亲戴着厚厚的口罩,始终不说出儿子的姓名和就读的学校;在记者的镜头里,母子俩也只留下让人产生无数联想的背影(8月8日《华商报》)。

这位沈阳的母亲,毕竟还能以扫地来供养读大学的儿子,比起许多连卖血也养不起子女读大学的父母,已经是幸运的了。

她更幸运的是,儿子居然能如此体恤母亲的艰难,不是说几句感激的话,不是买几包滋补的药品,而是拿起扫帚,和扫大街的母亲,并肩地扫起了大街,——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母亲宽慰的了!

儿子是好样的。当这陪母亲扫大街的大学生,在这大街上准时出现的时候,人们感受到了母爱与亲情的力量,也体味出了劳动的光荣与神圣。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影响,造就了这样的一个懂事的儿子?

它作为一个社会并不多见的样本,促使全社会去思考,劳动的意义与劳动者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人们对一个能这样做的儿子表示赞许,是因为许多儿子不会这样做;人们对这样的一个母亲表示羡慕,是因为许多母亲得不到这样的幸运。

如果父母为没能给孩子阔绰的生活而负疚,有些孩子就会因得不到阔绰的生活而嫉恨父母;如果学校因学生出身的卑微而歧视学生,有些学生就会因这种歧视而迁怒父母;如果社会没能给劳动足够公平的待遇与评价,有些学生就会因此对父母的劳动失去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母子俩能扛着扫帚,向着大街坦然走来,足见他们心地的健康与纯净;但他们终究不能坦然地面对镜头,只给人们留下远去的背影,又让人们感受到,要让这样的健康与纯净,能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依然任重而道远。

抱一盆水,给父母洗脚,这终于成了许多学校留给学生的作业;要是能让孩子扛上扫帚、锄头,陪父母一起劳动,这样的作业,兴许更能让孩子感受父母的艰辛,体会劳动的价值,感受公平的意义。“没有环卫工人,市民就像生活在垃圾场一样”,这样的道理,幸亏做儿子的大学生懂,他坦然地和母亲扫起了大街;但希望学校的老师也能懂,他们就不会根据门第,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更希望全社会都懂,不会再出现“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让你去扫大街”的教子之术……只有这样,这对可敬可爱的母子,才不会给人们留下遗憾的背影。

【作品赏析】

新闻已经是旧了,再也没有人会知道这偕影而来的扫大街的母子的名字和故事了。而我们的街道依旧需要有人来扫,特别是需要像这对不愿透露姓名的母子一样的人来扫,用其纯净而健康的心灵去感染整个社会的条条大道。

感动常在我们身边,作者说得很对,这只是极为平常的事,读大学的儿子帮母亲扫街道而已。儿子替父母分担一些劳务本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当媒体把它作为新闻来报道后,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见这本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在我们的生活里已经少见,少见才多怪。媒体想把这少见的母子的姓名公诸于众,以便让更多的人们记住他们,然而这又让人们想到了母子的思想理念。

在我们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和这对母子一样命运的学生其实很多,但并非每个母亲都像这位母亲这样幸运,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儿子可以帮自己扫大街,“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母亲宽慰的了”。然而,这样的“荣耀”,作为一个平凡得只是一个清洁工的母亲又如何承受得起?!

“没有环卫工,市民就像生活在垃圾场一样”,大道理谁都懂,然而我们在享受着城市洁净的同时又有几人会想到那对时常在大街上扫地的母子,他们内心的健康与纯净如此高贵,又有几人能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