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71

第71章 识字的代价王彦秋

“綦”“峙”“隰”。

你认识这三个字吗?你是怎么认识这三个字的?

不怕大家笑话,读过几年书,写过几篇文章,而且至今还一期不落地读着《咬文嚼字》的我,掌握“綦”、“峙”二字竟然是最近几年的事,熟悉“隰”字更是刚刚几天。照理说,读书人识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那刻骨铭心的识字过程,是我今生今世再也不愿遇到的。

认识“綦”字是在1999年。元旦刚过,一条关于重庆綦江县的爆炸性新闻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1月4日晚,曾经是綦江县标志性建筑的虹桥轰然垮塌,豆腐渣工程和诸多官员的失职渎职,导致至少四十条鲜活的生命永远地沉入了江底。

作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质量新闻之一的虹桥垮塌事件,使人们熟知了“綦江”,我也知道了“綦”字是青黑色的意思,可以做文言副词。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它作为一个地名和河流用字,与鲜血和生命联系在了一起。

“峙”字不算生僻,以其耸立、直立的意思组成的“对峙”一词,也被我常常挂在嘴上、写入文中。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峙”字竟然是个多音字,用于地名时不读“zhi”而读“shi”。

使我明白这一点的是2002年的“繁峙矿难”。这一年7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的一家金矿发生爆炸,至少三十七名矿工遇难。黑心的矿主为掩人耳目、逃避责任,其“善后”的措施竟然是将遇难矿工抛尸荒野,甚至焚尸灭迹。

多亏那些有良知的新闻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阻挠,才使这起骇人听闻的矿难真相大白于天下,我也借助电视和广播纠正了对“峙”字用于地名时的误读。

对“綦”、“峙”两个字的认识,都是以数十条生命为代价的,我曾经以为这仅仅是偶然的巧合,然而“隰”字的认识过程,我却开始隐隐约约感到害怕再识生僻字!

对于“隰”,我一直以为是个繁体字,必有相应的简化字,至于其意思则没有在意过,认识、理解并记住它,是今年的“五一”长假。

今年4月30日,山西省隰县梁家河煤矿置有关部门责令停业整顿的指示于不顾,在安全隐患没有排除的情况下强行生产,致使瓦斯爆炸,正在井下作业的三十六名矿工永远地离开了他们挚爱的世界。

隰县这一本可避免的特大矿难,在“五一”期间震惊了全国,以低湿之地、新开之田为本意的“隰”字,自然使人联想到三十六名矿工生前的工作场所和死后的葬身之地。

呜呼!识得三个汉字,夺走了上百条人命,这样的识字代价是何等的昂贵!是何等的残酷!

如果识字都要以宝贵的生命为代价,我宁愿做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但愿全社会都能以这几起安全事故为戒,官员恪尽职守,老板赚钱有德,大众安居乐业;也愿以生命为代价的识字方式,仅仅是我识字史上的三个特例而已。

【作品赏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物欲横流的超速运行的现代社会,这几乎成了至理名言。英国也有这么一种说法“Nopain,nogain”。我从小就明白“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道理,要有所获得就要付出代价。但看了“识字的代价”,让人实在唏嘘不已,连识字也要以那么上百条性命作为代价,损失未免惨重!

“识字”,只是一件最普通不过的事了。没上过学堂的,你尽可以交那么点学费正大光明地去学校请老师教你:上过学堂有一定基础的,总会懂得怎么查阅字典吧,不想买字典也可以借一本。如果借不了也还可以到各种书店翻一下查一下,你不买大抵店老板也不会拿扫帚去轰你吧!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何以会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呢?鲜活活的上百条人命,上百个血肉之躯啊,那三个字所背负的任务也未免重了点吧?如果以这么一种弄虚作假、中饱私囊的方式来提升中国的就业率的话,那中国社会很快就会像未老先衰的老头子——伸不直腰!“盖起了这座高楼,倒下了一批干部。”由此而倒下的干部千千万万。而且还呈蔓延之势。

说到生命安全意识,中国人有如只上过两天学堂的小娃一般幼稚与盲目。是否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多死几个亦无关紧要,还可以发挥其减轻负担的功绩?还是中国人生育能力特强,可以前赴后继?哼哈,无怪乎中国的保险业总是上不去了。深究其原因,国民生活水平低固然是一个问题,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观念更是一个根本因素。西方国家保险业蒸蒸日上,我国却在原地踏步。美国攻打一个伊拉克,死伤者屈指可数,而中国还处于“攻下这个炮台,牺牲了一批战士”的原始状态。别人的生命贵如黄金,我们的生命就贱如草芥吗?麻木的中国人,以为“事不关己”之时,死伤多少是不以为然的,只一味充当“无聊的看客”。麻木,原来也可以杀人!

但愿吾民的人性早点醒。到时,我们的“识字”就无须付出那样惨重的代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