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16

第16章 孩子心中的天堂张丽钧

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我心里一笑,想“六比六,还省得争抢吵架”。

但是等等,看看那幅儿童画下面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太美了,舍不得吃!我的心禁不住温柔地一动。为自己的精神的庸俗而惭愧起来。

一日。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个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小椅子里的小孩突然指着一幅巨大的广告牌高声喊道:“谁——找——你!”我和那位妈妈一同看那广告牌。

广告牌上那位目光深沉的先生正对着我们凝望。我无声地笑了。那个孩子得不到妈妈的回应,拽了一下子妈妈的衣服,继续不依不饶地指着广告牌说:“妈妈,你看呀,谁——找——你!”

那位妈妈似乎明白了什么,猛地回头捂住了孩子的嘴。我再次抬头看时,也终于明白了孩子所谓的“谁找你”原来是“雅戈尔”的误读。

我很为那小气的捂住孩子的嘴的妈妈遗憾,真的大可不必,孩子并不是存心丢你的脸,虽说他没有说对一个字,但他那大声读出三个半边字的热情与勇气不是很可贵吗?

一个小学老师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下雪了,人们都穿着棉衣。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跟前认真地说:“老师,天气这么冷,院子里的雕像也应该穿上棉衣。”老师只是一笑,并没有在意。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孩子提出同样的建议。于是,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举行一场为雕像穿棉衣的仪式。我想:随着时光的推移,孩子会长大成人,孩子自己穿过的棉衣会被淡忘,但是,雕像穿过的棉衣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冬天里的一块石头所获得的刻骨温暖,将使那日后在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无比美好与安慰。

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无依,“成熟”折磨着我们。我们眼看着自己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

法国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史怀泽先生说:“我本能地防止自己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成熟的人’,因为,与成熟相伴的往往是如此不和谐的词:贫乏、屈服、迟钝、顺从命运的理性化……”在“早熟”成为全球性流行疾病的今天,让我们悉心守护着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并让自己知道:这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杂文。作者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截取现实中的三个动人的生活画面,深刻地指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越来越找不到依靠,人们需要孩子们施舍的童真与童趣。我特别喜欢文中的三个画面,当我觉得自己的精神恍惚无依的时候,孩子们给我提供精神上的栖居地。

第一个画面写作者看一幅儿童画的经历。画中的主题出乎作者的意料,居然是:“太美了,舍不得吃!”孩子天性善良的童趣就跃然纸上了,他们的心灵并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并不认为“六比六,还省得争抢吵架”,读到这里我想很多人应该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惭愧。

第二个画面发生在大街上。孩子以“成熟的人”所没有的热情与勇气大声地读出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上的文字,虽然他没有读对一个字,把“雅戈尔”读成了“谁——找——你”。听到这,作者心领神会,“无声地笑了”,遗憾的是“那位妈妈”作为“成熟的人”的代表,很小气“猛地回头捂住了孩子的嘴”。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就在以“妈妈”为代表的“成熟的人”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问题而被扼杀了,真令人感到很悲哀!这么珍贵的东西为什么不让它延续下去呢?我为“成熟的人”感到不解!

第三个画面是最令我感动的画面。孩子居然会提出要为雕像穿棉衣,在孩子们的眼中雕像也是有生命的,很感谢那位带着孩子举行为雕像穿棉衣仪式的老师,他保存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他被孩子们的纯真与诚挚感动了!孩子们细微的举动里所体现出来对生命的关爱,这难道不是我们现代人精神所缺失的吗?

在这篇杂文中,三个动人的画面就像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被童真与童趣这根线连了起来。于是我开始深思,当“我们眼看着自己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的时候,对照文章中的三个画面,我们该作何感想呢?难道我们就如此屈服于精神的贫乏,迟钝地顺从命运——的理性化吗?不,我们应该让心灵“获得的刻骨温暖”,“使那日后在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无比美好与安慰”。读了这篇杂文,如此让人感动的文字,我想就让我们做个拒绝“成熟”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