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成功必读的孙子兵法
6713500000066

第66章 井陉之战

项羽分封不久,齐地田荣叛乱,项羽于是率领大军北上,准备攻打齐地。趁楚都彭城空虚之机,刘邦率军攻击彭城。项羽知道后,急带兵回救,将刘邦打得大败。刘邦西逃,忽闻魏王豹反叛,便令大将韩信击魏。韩信采用佯攻蒲坂、暗渡夏阳的计谋,一举平定了魏地。

定魏之后,韩信、张耳率几万军队进攻赵国。井陉关是由代入赵的必经之路。赵王歇和陈余闻听汉军将要攻赵,把主力军集中在井陉关。当时赵军号称有20万人,军容甚壮。广武君李左车对成安君陈余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黄河,俘虏魏王,活捉夏说。刘邦派张耳做韩信的帮手,正想办法要攻下赵国。这支队伍乘战胜之威疾驰而来,其势锐不可当。兵行千里,粮草便有供应不上的危险。一旦汉军粮草供应困难,就只能靠打些湿柴烧饭,士兵们就一定会受饿。井陉关形势险恶,两辆车不能并行,骑兵也不能排成一列。

在这样的隘道中,大军绵延几百里,鱼贯而行,军需粮草一定会走在后面。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井陉关的地利,击败汉军。

我请求拨给我3万精兵,抄山间小路拦截汉军的后勤补给。您留在这里率领大军深掘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不要出兵同汉军交战。

在这种战局下,汉军进退不得,我带军拦住他们的退路,他们没有粮草军需品,不用10天功夫,韩信和张耳的人头便会悬在军垒之前!希望您认真考虑我的策略,否则,我军就会有莫大的危险。”

陈余是一个不懂战略战术的儒生。

他认为,正义的军队作战时不必用奇谋诡计便能战胜敌人,所以陈余根本没有把韩信放在眼里,也不采纳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深知井陉关隘路的兵家大忌,在进山之前就派密探前去赵国窃取情报。

当韩信得知陈余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后,才放心大胆地带着部队向那狭长的隘路进军。离井陉口还有30里时,韩信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安营扎寨。

一天深夜,韩信选出两千轻骑兵,每人拿着一面汉军小旗,从小路走,到了可以看见赵军动静的山坡上,隐蔽起来等候攻击的命令。韩信指示率兵的军将说:“我军主力同赵军稍一交锋就佯装战败,赵军一定会全力以赴来追赶我们。

此时,你们快速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军旗帜拔掉,插上我汉军的旗帜,夺取营垒,堵死赵军的后路!”

第二天清晨,大部队还没有出发,韩信命部下军将对士兵说:“破了赵军再吃饭”。将领们都半信半疑。

韩信又同身边的将领们商议说:“目前,赵军占据有利地形,见不到我军的主将和主力部队,他们是不会轻易出来的。我们应该想办法,诱敌出战。”

于是派一万人作先头部队,开出营寨,面对赵军,背靠河水,摆成了阵势。赵军一见汉军摆成这种只能前进不得后退的阵容,纷纷嘲笑汉军的愚昧无知。

天色已经大亮,韩信登上战车,插上大将旗帜,擂响战鼓,大军浩浩荡荡开到井陉关前。

赵军将士对汉军已心存轻视,求胜心切,立即冲出关门抗击汉军。

两军相持一段时间,韩信、张耳假装战败,抛弃主帅的旗鼓,迅速撤退到排在水边的军阵之中。

赵军见汉军后退,于是全军出动,争先恐后地掠夺汉军的旗鼓,向汉军追了过去。

韩信和张耳带领的先头部队退到水边,与那里的主力部队会合,然后发起反攻。

将士们奋勇当先,以一当十,挡住了赵军的冲击。双方一时胜负难决,形成拉锯战。

此时,隐蔽在赵营附近的汉军二千轻骑兵见赵军倾巢而出,便迅速冲入赵军营垒。赵营中的士兵被韩信的这一招弄得人慌马乱,被汉军打得东奔西窜。

汉兵拔掉赵军的军旗,换上了汉军的军旗,死死守住井陉关口。

关口外的赵军军心大乱,将士东窜西逃,赵将虽竭力制止奔逃,斩杀逃亡士兵,仍然起不了什么作用。汉军两面夹攻,将士奋勇杀敌,赵军死的死,降的降,成安君陈余被杀,赵王歇被活捉。

韩信见胜局已定,于是传令军中:“活捉李左车,不许伤害。

谁捉到李左车,奖赏千金!”命令传下不久,就有人把李左车绑到韩信跟前。韩信立即下帅车,亲自给李左车松绑,请他坐上自己的战车,自己坐在下座,行弟子礼与李左车交谈。

战斗结束后,将士把俘虏、斩杀的首级和缴获的军械物资交上,同向韩信祝贺。

有人问韩信:“兵法讲,列阵时要右边背靠山,左边靠水,然而我们此次作战,将军却背水列阵,与兵书所讲刚好相反。

您事先告诉我们说,破了赵军再吃饭,当时我们以为是鼓励之语而已,现在果真如此。

不知你用的是什么战术?”韩信大笑,解释道:“这在兵法上是有依据的,只是各位没注意到而已!兵书中讲,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我指挥的这些土兵平时没有受过我多少训练,我并不了解他们的实际作战能力,按照俗语说是‘指挥百姓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惟有把军队放在只进不退的绝境,使每个人意识到,只有拼命才能活命,殊死作战才能取生。

相反,如果把军队安置在可进可退的有利地形,若遇上危险,士兵便想着逃跑,又怎么能与如此强大的赵军作战呢?”诸将听后惊叹不已,说:“这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

夺下井陉关,汉军轻而易举地平灭了赵国。

战后,韩信招降燕人,南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战场汉军互相呼应,对楚军的侧后方形成极大威胁。

这次战役,韩信深入险地,背水设阵,一举歼灭赵军,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关于地形,《孙子兵法》说:“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从井陉之战来说,陈余明知道井陉关山谷在地形上属于隘地,却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结果不设防,被韩信抢得了先机,招致惨败。

孙子说“地形有支者,将军至任,不可不察”,自有一番道理。

孙子说:“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这是兵法中相当具体形象的策略。

我们可以从这个战例上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