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驱逐舰与登陆舰传奇
6710600000073

第73章 意大利“圣·乔治奥”级两栖船坞登陆舰

意大利在历史上也曾是海军强国之一,经历二战之后,其海上力量受到沉重打击。1949年,意大利加入北约组织,承担起在地中海与苏联舰艇对抗的使命。随着冷战的延续,北约对华约不断调整战略,实施“灵活反应”,由此引发出对大、中型两栖战舰的新需求。

60年代初,二战后对意大利的约束宣告结束,意海军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此后,意大利凭借传统的技术优势,使造船业飞速发展,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一级级大、中型舰艇不断从船台冲向大海,但却迟迟不见登陆舰的身影。

80年代,贝鲁特事件发生,促使意大利下决心发展两栖战舰,而一开始,便提出先进的两栖船坞登陆舰方案,这便是现在意海军引以为荣的“圣·乔治奥”级。

与当时美、苏等国设计需求不同的是,“圣·乔治奥”级不仅承担战时运送登陆兵力及装备的任务,在平时还要起运送物资、储存货物、救灾等作用,并作为医用船。如今,这种“平战结合,军民两用”的设计思想已在各国普及开来。

简介

“圣·乔治奥”级共建有3艘,首舰“圣·乔治奥”号舷号L 9892,1985年6月27日动工建造,1987年2月25日下水,1987年10月9日服役。第二艘舰“圣·马可”号,舷号L 9893,1986年6月28日动工建造,1987年10月21日下水,1988年5月18日服役。后续建一艘“圣·吉斯托”号,1992年11月30日动工建造,1993年12月2日下水,1994年4月9日服役。这3艘舰都是由泛安科纳造船集团建造。

总体布置与性能

“圣·乔治奥”级采用类似航空母舰的舰型,艏部水线以上较宽,圆弧过渡到后部舰体,这样对艏门及跳板的布置十分有利。舰体从飞行甲板首端起至舰尾宽度几乎一致,有利于舰内舱室的布置。舰体右舷中前部设有舷侧装载舱门。舰尾方正,设有艉坞门。为登陆需要,舰首两侧设有艏锚,艉坞门左侧设有艉锚。

舰内前部大多空间为纵通式装载舱,长110米,宽14米,高5米,分上、下两层,用于装载登陆用坦克、车辆和物资。舰内艉部为坞舱,长20.5米,宽7米,可装载3艘通用登陆艇。坞内还设有上层甲板,车辆可由艉坞门进入舰内,通过坞内下层甲板,经斜坡跳板到达上层坞舱甲板,并可继续到达各停放车辆处。坞舱和装载舱舷侧设有大量生活空间,便于平时和战时人员使用。

飞行甲板采用贯通式,长100米,宽20.5米,设3个起降点。“岛”式上层建筑位于飞行甲板右舷中部,与“岛”相对的飞行甲板左舷侧设2个车辆及人员登陆艇吊艇架,“岛”前飞行甲板右舷侧设小型交通艇吊艇架,其前方设一部30吨起重机。飞行甲板最前端布置有1门舰炮。“岛”式上层建筑较长,共3层,内设驾驶室、登陆指挥中心、飞行控制中心等作战、航海用舱室及生活舱室,除驾驶室外,上层建筑四周不设舷窗和舱门,由此可见舱内已是空调化。“岛”顶部中央设一简捷的柱桅,桅后是一体化烟囱,一根长天线从烟囱右侧向偏后方直刺天空。

“圣·乔治奥”级舰长133.3米,宽20.5米,吃水5.3米,标准排水量6687吨,满载排水量7665吨,航速21节,续航力7500海里/16节,4500海里/20节,人员编制163人,其中17名军官,“圣·吉斯托”号人员编制196人,其中军官16名。

动力装置

“圣·乔治奥”级采用柴油机作为主机,共有2台A 402.12型,持续功率12356千瓦。该级舰采用双轴推进,带动2具可调螺距螺旋桨。为使舰体运动灵活,舰首还设有助推器。

电子设备

“圣·乔治奥”级舰装备的雷达有:SMA公司的SPS 702对海搜索雷达,I波段;SPN 748型导航雷达,I波段;塞莱尼亚公司的SPG 70火控雷达,I/J波段。除雷达外,舰上还装有各类电子设备,如SLR 730电子支援装置,塞莱尼亚公司的IPN 20作战数据系统,伊尔塞格公司的NA 10武器控制系统。

武器装备

“圣·乔治奥”级舰只装备了一些舰炮,其中有1门“奥托·梅腊拉”76毫米炮,仰角85°,射速60发/分,射程16千米,弹重6千克。“圣·吉斯托”号则装备的是“奥托·梅腊拉”76毫米紧凑型舰炮,射速提高到85发/分。另外舰上还设有2座“厄利孔”20毫米或25毫米炮,2挺12.7毫米机枪。

军运能力

“圣·乔治奥”级两栖船坞登陆舰可装载400名陆战队员和30~36辆装甲运兵车或30辆中型坦克,3艘通用登陆艇,2艘车辆及人员登陆艇,1艘小型交通艇,3架SH-3D“海王”或5架AB 212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