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驱逐舰与登陆舰传奇
6710600000024

第24章 法国地平线级驱逐舰

概述

2005年3月10日,法国首艘“地平线”级驱逐舰“福尔宾”号在法国舰艇建造局的洛里昂船厂下水。“地平线”级驱逐舰由法国和意大利共同研制。“福尔宾”号驱逐舰于2002年4月开工建造,定于2006年底服役。

法国“地平线”级驱逐舰的2号舰“舍瓦利亚·保罗”号也已在2003年12月开始建造,预计将在2008年交付法国海军。意大利的两艘同级舰也均已在泛安科纳船厂开工建造,预计将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服役。

研制背景

法国是传统的海军强国,也是最早的海外殖民国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其军事力量特别是海上军事力量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削弱。而作为二战战败国之一的意大利,在二战后海军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长期以来海军的发展处在一种近乎停滞的状态。

近年来,欧洲大部分国家纷纷计划于2015年左右全面更新其武器装备,法、意当然也不甘落后。法国面向大西洋、背靠地中海,而意大利更是典型的海洋国家之一。

因此,研制现代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所需要的新型战舰也就势在必行了。为了给“夏尔·戴高乐”号航母及未来的第2艘航母护航,法国海军急需先进的防空型舰艇。意大利同样如此,随着新航母“卡佛”号的建造,意大利寻求新型防空舰的要求也日益迫切。

一波三折

几十年来,欧洲各国为了建立紧密联合的欧洲政经体系不遗余力,除了以经济为主的欧盟之外,军事上也企图尽量合作,主要的合作案例除了以往的“龙卷风”战机、EFA战机等,海军舰艇方面也有合作的计划。为了降低建造成本和日常保养维护费用,并实现武器平台的通用性,北约各国一直都希望发展一种通用型军舰。

20世纪80年代,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决定联合开发一种通用型区域防空舰,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NFR-90项目。

当时美国也加入了这一项目,并决定建造18艘NFR-90型舰,但由于后来欧洲各国之间以及美国与欧洲之间在舰船性能等方面的分歧,加上政治上的一些摩擦,1989年英国率先退出了NFR-90计划,之后美、德等国也相继退出,NFR-90计划也就因此流产。

NFR-90计划在1989年失败后,欧洲国家仍在寻求合作研发欧洲新一代防空舰艇,其研发计划有两个:一个是1990年德国与荷兰签署的新一代护卫舰研发协议,西班牙于1994年加入其中,成为三国护卫舰合作计划;另一个便是英、法两国在1991年提出的未来护卫舰计划。

1991年,由于英国急需一种能取代当时已经日趋老化的42型驱逐舰的新舰,而法国也要为新造的“戴高乐”号航母提供合适的防空护卫舰,出于成本、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两国决定共同开发“英法未来护卫舰”。1993年意大利加入该计划,三国签署发展“新一代护卫舰”备忘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地平线”级驱逐舰。

但好事多磨,计划中的老问题再度出现,由于各国的需求并不一致,对基本设计或装备的采用也有分歧。其中最严重的争执在于为防空导弹系统选用什么雷达,英国坚持采用本国自研的多功能电子扫描雷达的舰载衍生型——“桑普森”雷达,而法、意则主张采用意大利开发的欧洲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分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双方需求的不同,英国海军经常与美国海军进出冲突地区实行武力投射,其防空舰艇需要优异的区域防空能力,故坚持选用远距离搜索能力与技术水准均胜一筹的“桑普森”雷达;

但对法、意海军而言,舰艇只要能在安全距离外成功拦截来袭飞机与导弹即可,因此坚持用性能与技术水准虽低于“桑普森”、但价格低廉得多的相控阵雷达。

除了主防空雷达之外,英、法、意对于其他许多装备如舰炮、反舰导弹、鱼雷、电子战系统等的想法也不尽相同。

动力系统方面,英国偏好使用燃气轮机搭配电动机的组合,但法、意两国则希望采用燃气轮机与柴油机的复合动力配置。

再加上英国的数量需求远大于法、意,而建造工作分摊也不平均(需求量最低的法国一开始竟要求其造舰工作量占整个“地平线”项目的46%,后来虽然由于英国反对,降至25%,但英国还是很难接受),导致成本攀升,让英国可能采购不到足够的数量。

由于种种分歧,导致“地平线”项目一直裹足不前。英国终于在1999年4月退出该计划,自行发展45型导弹驱逐舰。但法、意在“地平线”项目上有较多的共同点,因此并没有放弃该项目。

为了能让“地平线”项目顺利进行,法国和意大利在2000年10月联合组建新公司,专门负责“地平线”项目的开发。

“地平线”项目总预算为30亿欧元,其中约有1/3用于作战系统的开发。之后,法、意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修改“地平线”计划的谅解备忘录,首批为两国海军分别建造2艘舰。至此,“地平线”项目总算是尘埃落定。

作战性能

护卫舰的排水量一般在1000~4000吨之间,“地平线”的排水量早已大大超出,所以正式分类时将其定为驱逐舰。

基本性能

法国“地平线”级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为6970吨,意大利版满载排水量为6700吨。法意版舰长均为151.6米,法国版舰宽20.3米、吃水4.8米;意大利版舰宽17.5米、吃水5.1米。主机为2台LM2500燃气轮机和2台柴油机,总功率可达69300马力,柴-燃联合推进,大大增强了其续航能力及远程作战能力。

该级舰的最高航速可达29节,续航力达到7000海里/17节。由于自动化程度高,近7000吨的舰艇仅需200名官兵的编制。

防空作战系统

装备“主防空导弹系统”,该系统由相控阵雷达、48单元的“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和“紫菀”导弹组成。

经过多方衡量,“地平线”级驱逐舰选定了相控阵雷达。该雷达由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主导研发,可引导“紫菀”15和“紫菀”30防空导弹拦截目标。天线长、宽各1.5米,有2160个收/发模块,转速60转/分,输出功率120千瓦。

天线与垂向成30°倾斜,可覆盖90°横向方位角与120°俯仰角,对战机大小目标的最大搜索距离约150~180千米,对导弹大小目标的搜索距离为50~60千米,对掠海反舰导弹的搜索距离则为23千米,可同时侦测300个目标,追踪其中750个目标,并同时导引24枚防空导弹接战12个最具威胁性的目标。

与采用四阵面固定式SPY-1、APAR等相控阵雷达系统相比,相控阵单阵面旋转式相控阵雷达的成本、重量与体积皆比它们低,但相控阵雷达的目标更新速率也比它们差,面对以高速接近的目标时可能会有能力不足的情况。

配备于“地平线”上的量产型相控阵雷达于2002年起开始生产,意大利海军的“卡佛”号航母已经配备了该型雷达。目前,该雷达系统在法、意两国新一代舰艇上已经累积了近40套的订单。

此外,PAAMS系统还装备了一部马克尼公司的S1850M三坐标电子扫描对空、对海监视雷达作为辅助。该雷达被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海军选为新一代舰载标准远程搜索雷达,装备在法、意两国的“地平线”防空驱逐舰和英国的45型驱逐舰上,并且也成为英国未来航空母舰的候选三坐标搜索雷达。

该雷达是已安装在荷兰和德国新一代防空舰——LCF舰和F124舰上的SMART-L雷达的派生型。S1850M雷达对空探测距离为400千米。S1850M与SMART-L雷达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采用了新的基于商业现成硬件的信号处理结构,具有更高的天线转速和改善的电子对抗能力。这些改进将提高雷达在濒海环境中工作的性能,以及探测和跟踪高杂波环境中隐身目标的能力。

法国研发的“席尔瓦”垂直发射装置,共有两种型号:A43和A50。A43深度浅,仅能装填“紫菀”15;A50深度大,既可发射“紫菀”15又可发射“紫菀”30导弹。两者占用的面积都相同,而且每个发射模块都拥有8个发射单元。

“地平线”采用的是A50,配置6组发射模块,共有48单元,内装16枚“紫菀”15和32枚“紫菀”30型导弹。目前“席尔瓦”A50仅能装填“紫菀”15和“紫菀”30两种导弹,不像美国的MK41能装填“标准”、“海麻雀”、“紫菀”15和“紫菀”30、“战斧”导弹、反潜火箭等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各式舰载导弹。

不过法国已打算对“席尔瓦”进行改良,未来“席尔瓦”将能装填更多种类的导弹,包括法制VT-1防空导弹以及“风暴阴影”SCALP海军型垂直发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等。

“席尔瓦”发射单元的底面积也比MK41大,优点是导弹点火时发射槽单位面积承受的热焰气体压力较低且较易将其排除,发射装置寿命较长,射速也比较快,缺点是不够紧凑——“席尔瓦”能装48个发射单元,MK41则能安装64单元。

“席尔瓦”发射装置大量采用复合材料,不含导弹的重量比MK41轻30%~45%。此外,“席尔瓦”发射装置每8单元发射模块的安装定位十分精确,加上寿命较长,在发射8次后才需更换发射管并矫正模块发射管排列。

“紫菀”系列防空导弹由法国主导研发,目前共发展出两种导弹——“紫菀”15近程防空导弹与“紫菀”30区域防空导弹,就同时接战多目标而言,“紫菀”导弹的导引模式比美国“鹰”式、“标准”、“海麻雀”等陆、海基防空导弹需以射控雷达持续照射目标的半主动雷达导引方式更为优越。

“紫菀”导弹采用横向向量推力喷嘴,导弹发射后可立刻转向目标,是一种先进的超音速掠海反舰导弹等。

反舰作战系统

最初“地平线”级驱逐舰打算在2010年前后换装法国研发中的ANF超音速反舰导弹,此导弹为先前设计的ANS的廉价版。

ANS是80年代后期法国、西德合作设计的,打算用来替换法制“飞鱼”反舰导弹。ANS设计有舰射型、战机空射型以及轻型化的直升机搭载型3种型号,以固体助推火箭/冲压发动机推进,性能要求极高,弹重850千克,最大速度2.5马赫,射程250千米,末段掠海飞行时还能做出15g的机动,大多数舰艇根本无法招架其攻击。

不过由于ANS性能指标太高,加上冲压发动机技术复杂,导致开发经费太高,于是在德国率先撤出后于90年代初期宣告取消。之后推出ANS的廉价版——ANNG,尔后改称ANF,结合了ANS电子、冲压发动机技术以及现有“飞鱼”反舰导弹部分弹体、弹头,以降低部分性能标准来换取较合理的价格。

ANF设计成能选择全程掠海飞行或低-高-低飞行模式,射程150~200千米,飞行速度为2.2~2.6马赫,弹道末段可做出10g的机动。虽然设计性能不如ANS,但ANF仍具备当代反舰导弹的较高水准。

当时美国海军评估了国内外所有供舰队进行防空演练的超音速掠海靶弹,希望能仿真全球任何超音速掠海反舰导弹,结果发现没有一种靶弹能够仿真ANF的整体性能与其所造成的威胁。

ANF最初预计在2006年形成战力,然而在2000年法国国防部的评估中,却认为从冷战结束后到可预见的未来,法国海军不会遭遇非得依靠ANF出马才能解决的对手,认为现有的“飞鱼”亚音速反舰导弹便绰绰有余了,所以ANF计划便遭到冻结,至少延至2010年以后再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发展。2002年10月23日,法国国防部正式批准MM40Block3增程型“飞鱼”反舰/对陆攻击导弹的研发。

MM40Block3以涡轮发动机取代“飞鱼”导弹以往惯用的火箭发动机,射程遂由MM40的75千米大幅增至180千米以上,但是弹重反而由原先的870千克降至780千克。较轻盈的弹体不仅可延长射程,也可显著提升航程末段的机动性能,突防能力大幅提高。

MM40Block3使用了“紫菀”防空导弹系列的向量推力系统,能在发射后立刻转向目标,而这也使MM40Block3具备兼容于垂直发射系统的潜力。此外,MM40Block3的弹体外形经过改良,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与红外信号特征。

导引方面,MM40Block3换装新的主动雷达寻的器与GPS全球定位系统,不仅抗干扰能力大幅提升,还可锁定海上或沿岸陆地上的特定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MM40Block3也拥有新的任务软件与导航模块,能选择多种飞行轨迹使其更难反制,在多枚导弹同步攻击的场合中也能以多个方向、不同高度对单一目标实施饱和攻击。

此外,可在飞行途中更换目标。虽然经过大幅改良,MM40Block3的发射、储备以及后勤支持仍沿用现有系统,使得原先拥有旧型“飞鱼”导弹的国家能够轻易换装MM40Block3。

MM40Block3于2004年首次试射,预计在2006年进入量产阶段,届时它将成为“地平线”驱逐舰的反舰利器。此外,若干MM40Block3的后续提升工作也在进行,包括发展空射型、兼容于“席尔瓦”A70或美制MK41垂直发射系统、新型反舰、对陆攻击双用弹头以及考虑加装红外寻的器等等。

反潜作战系统

该级舰拥有两座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配备新式MU-90型324毫米轻型鱼雷。航速50节,攻击深度超过900米,有效射程约11千米。

自防御系统

为了防御鱼雷攻击,该级驱逐舰配备了SLAT鱼雷对抗系统,可以通过发射噪声诱饵等方式干扰来袭的鱼雷。这种新一代诱饵系统,可保障水面舰艇防御反舰导弹和鱼雷的攻击。

该系统的每个发射器装有4个发射模块,每个发射器可配置12枚红外、雷达或声诱饵弹。这种发射器与可选定最适合的诱饵方式的计算机相连。新一代诱饵系统也计划集成到“戴高乐”号航母、“卡萨尔”号和“让·巴尔”号驱逐舰的对抗系统中。

数据处理系统

“地平线”级驱逐舰装备有法国自行研发的SENIT-8型号战术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同时接收、追踪2000个由舰上雷达或从11号数据链、16号数据链等传来的目标信息。

细微区别

由于“地平线”级舰是由法、意两国共同研制开发,其通用程度超过了90%,不过在部分武器系统上,法国、意大利版的“地平线”各有不同。

反舰导弹

法国选用MM40“飞鱼”导弹,意大利选用“奥托马特”MK3导弹。

舰炮

法国版最初打算配备1门100毫米舰炮,不过后来改为2门“奥托·梅腊拉”76毫米速射炮,并列配置于舰桥前方。此外,还有2座“吉亚特”20毫米口径舰炮。

意大利版“地平线”则采用3门“奥托”76毫米速射炮,同样配备隐身炮塔,2门并列于舰桥前方,另1门位于直升机库上方,除了反舰攻击外还肩负近程防空任务。此外,还有2座25毫米自动炮。

声呐系统

法国的“地平线”配备1部4100CL首低频主、被动声呐,1部DMS-2000主、被动拖曳阵列声呐,意大利版“地平线”则使用1部2080型首低频主、被动声呐,1部2087型主、被动拖曳阵列声呐。

直升机

意大利版“地平线”可装备1架NH-90或EH-101直升机,而法国的只能装备NH-90直升机,且服役初期配备1架AS-565,日后将换装新的NFH-90直升机。

除此之外,两国的“地平线”级驱逐舰还将使用不同的卫星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