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第六卷)
6708800000006

第6章 李之仪

李之仪(?-1117年),字端叔,晚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苏轼知定州时,他做过幕僚。后官枢密院编修。官终朝议大夫。有《姑溪词》。

谢池春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款余红①,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②,真个浓如酒。频移带眼③,空只恁厌厌瘦④。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注释”①款:留,聚。②著(zháo):同“着”,感受。③频移带眼:皮带老是移孔。形容日渐消瘦。④恁(nèn):这样,如此。厌厌(yān yān):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译文”冬日的残寒散尽,下过稀疏的春雨已过了清明时候。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儿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美妙时辰,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给庭前的垂柳。

“赏析”这首词上片着重写景,作者描绘了种种美好动人的春光,同时也抒发了好景不属的伤感。首句介绍时节,寒消雨过的清明时节,大地回春。接着作者抓住四个有代表性的物象特写:园里的鲜花,池塘的春水,这是地上;穿庭的乳燕,沉沾的飞絮,是在天空。且静景动写,一片勃勃生机。最后,一个“正”字陡转,出现“佳期”与“晚昼”的矛盾,有“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淡淡哀愁,和“只是近黄昏”式的伤感。为下阙抒怀作了必要的铺垫。

下片触景生情,抒发了作者相思的一片痴情。首句写因相思而消瘦,也是“衣带渐宽”的常用笔法。接着用“不见”与“见了”的愁苦,来表达“长相守”的渴望,写心理活动细腻而真切。愿望当然无法实现,于是转而对老天无情的怨艾,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用常人口吻诉情更觉委婉动人。最后以拟人手法寄愁于柳,很别致,柳芽形如丝结,象征着诗人心灵物化的愁结,是以景代情了,手法匠心独运。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译文”我住长江源头,君住长江末尾。天天思念你呵不见你,却共饮着一条长江水。这条江水何时止,这份离恨何时息?只愿你心像我心,我定不会辜负你的相思意。

“赏析”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

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日日,犹如流水滔滔不绝,表现了思恋之久。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虚的心灵与实的事物合二为一。朴实中见深刻。

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首句也是民歌常用手法。女主人公情同汉乐府《上邪》中那痴情女子的海誓山盟:“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衰绝。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但不管爱情如何坚贞不移,难以见面的事实毕竟是离愁别恨的必然。于是水流不绝与离恨无尽又自然互为因果,撞击着女主人公的心。由于爱情的纯洁坚贞,自然当山盟海誓之后,产生了自我剖白的期望。

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明显地吸收了民歌的优良传统。但质朴清新中又曲折委婉,含蓄而深沉。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在北宋词作中也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