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第六卷)
6708800000004

第4章 陈克

陈克(1081-?),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天台(今属浙江)人。绍兴中为敕令删定官。词格艳丽。有《天台集》,不传。

菩萨蛮

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黄衫飞白马①,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注释”①黄衫:隋、唐时少年华贵的服饰。这里借代达官贵人家的公子哥儿。

“译文”桥上是精美的红色的栏杆,过桥便是笔直的大街,大街上有轻轻的香气弥漫。大街两旁的柳树又高又密,细嫩的柳枝随风招展,遮蔽了大街的街面。街两旁金碧辉煌的楼阁高耸碧空,天空晴朗,红花的色彩映红了垂着的幕帘。那些娇贵的公子哥穿着黄衫,骑着白马在街上飞驰翩翩。天天都到这些青楼妓院中艳冶醉眠。他们趾高气扬眯缝着醉眼,在大街上横冲直撞仿佛无人一般。在伴着尘土吹来的春风中,尚有淡淡的香气在扩散。时当晌午,一阵马蹄荡起一阵尘烟。

“赏析”这首词可以说是当时都市繁华景象的一个即景。上片写春光中街市的繁华和秀丽景象,以及宁馨而豪奢的居家生活。市政的色、形和香气,足见其繁华;“娇无力”的柳枝儿飘拂,多少有点儿御街的气派。居家的豪奢从“金碧”的外在光彩看,一个“上”字似象征派作画,尽得气韵;宁馨则从“帘影”见,里面的生活便可窥其一斑了。这是一个“醉生梦死”的典型环境。作者在描绘中不无微讽之意。

下片写贵公子淫靡的生活和骄狂的形态。黄衫白马是形容的主画面。黄衫、赤栏,直街、白马,青楼、金碧,花晴、午香,两相映照,上下贯连,色彩与情致和谐相融。为这位气焰冲天的贵少爷的德行作了极精彩的速写。作者暗寓的讥讽也能让人细细体味了。

菩萨蛮

绿芜墙绕青苔院①,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②。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③。几处簸钱声④,绿窗春睡轻。

“注释”①芜(wú):草长得多而乱。这里指丛生的杂草。②烘帘:也作“风帘”,俗称暖帘,用作遮掩和防风寒。③甃(zhòu):井壁,用砖砌成。④簸钱:一种掷钱作赌的游戏。

“译文”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中日色融融芭蕉叶儿卷。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白玉的帘钩上一双燕儿低语呢喃,井垣的四周杨花柳絮飘旋飞转。几处传出簸钱为戏的嬉闹声,绿窗里正做着淡淡的春梦。

“赏析”清人郑廷焯称陈克的词“婉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指出他继承五代“花间派”词人温庭筠、韦庄的婉约艳丽的风格。如本词,却突出了“闲”的个性。全篇写景,景疏淡而闲静。而作者闲适的情致却融于景物描绘之中,不着一个“闲”字,却处处是闲景闲情。

上片描绘了春日庭院的静寂景象。墙上杂草丛生,绿茵茵的兀立楼外,可见长久无人过问;院里长满青苔,可见人迹罕至。即使有太阳照庭院,而日光却也懒洋洋的“淡”照。芭蕉原舒展有力,现在却轻轻自卷。以庭院的静寂和幽深见“闲”。即使蝴蝶翩翩,也无轻罗小扇相扑;室中有人,却帘幕低垂。闲适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至内,由静到动,始终围绕一个不曾出现的“闲”字。

下片首句“玉钩”紧承上面“风帘自在垂”而来。笔触几及帘中人,却又闪开,写钩上双燕亲昵,不仅是以动衬静,以不闲衬闲;还有以“双”衬“单”呢!“闲”中隐约见愁。的确,杨花飘落井中,是悠闲,但多少有点伤感,有太多的无奈。接着又闲听人家有簸钱的戏笑欢乐,而自己却独眠窗下,闲则闲矣,但“适”很难说。那春睡朦胧中岂无孤寂与怅恨的“闲愁”?写心灵感受细腻含蓄。

本词虽谈不上有什么积极的思想意义,但那似有若无的性灵抒写却使词中的杨花柳絮,轻盈盈地在我们心灵中飘飞,给人无限的美感。

李元膺东平人。生平未详,约与蔡京同时。词存《乐府雅词》中。

洞仙歌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余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①。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②。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③,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释”①约略:大概,差不多。颦(pín):皱眉。②疏香:借指梅花。③韶光: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译文”雪后阴云散尽,拂晓时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杨柳绽放着嫩芽新叶,遇人便露出了喜悦的媚眼。更有风流多情,是那一点梅心,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隐约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一年春光最好处,不在繁花浓艳,那梅柳初绽的清艳花朵和疏淡芳香最是娇媚温柔。到了清明时节,繁花盛开一片纷乱,现出极盛衰微的征兆,已丧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

“赏析”本词咏的是梅柳的意味,抒的是“春已迟暮”的惜春之情,而真正的意念却在“无后迟之悔”及时行乐的人生哲理。虽不可取,但却能给人以警觉。

上片写早春梅柳的绰约风姿。先是说雪霁云散,大地春回,大自然对人们意味最深的是杨柳,那枝条上表绿的嫩叶,对对互生,宛如双双媚眼,脉脉有情,这种拟人笔法实在精妙。一般诗人都钟情于春,而本词却借杨柳写春光垂青于人,新鲜而别致。“更”字推进一层,原来梅花比杨柳更妩媚多情。它的情在“心”,它的意在“颦”。两相照应,尽传春天旨意,与其说是给人以春景的悦目,毋宁说是给人以春意的赏心。全在“意味”上做文章。

下片托物言志,借春领悟人生。常人爱春,是求浓艳浓香,而诗人却认定“小艳疏香”。景虚理实:求淡薄人生,知足常乐;不汲汲,不营营,卑居低处,何尝不是幸福。这是一层。接着说,春天很快就要失掉最后的一半,是说人生短暂,生命转瞬消失。是第二层,作过渡。最后主张人们要“早占取韶光”,且“莫管春寒”,拿出勇气来。应该说,还是有点激励人珍惜光阴、利用时机的意味的。最后提出“醉红自暖”的人生观,主张各人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无怨无悔。

这首词写春景春意确别出机杼,发人深思,经得起细细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