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第三卷)
6708600000033

第33章 送僧归日本

上国①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②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③。惟怜一灯影④,万里眼中明。

“注释”①上国:这里指中国。②法舟:指僧人所乘的船。③梵声:念经的声音。④灯:这里是双关语,以舟灯喻禅灯,暗指佛法。

“译诗”你随缘到中国,一路飘摇若在梦里行。小舟远游在沧海,就像飘浮在天际。你端坐法舟里,离开尘世一身轻。水中的月影,通晓寂灭的禅理。海里的鱼龙,倾听你诵经的佛音。我独爱那一盏禅灯,光照万里,使我心亮眼明。

“赏析”这是一首送日本僧回国的诗。

诗的前半部分写日僧“浮天沧海远”来华,在“上国随缘住”;后半部分写日僧“去世法舟轻”归国。“浮天沧海”,可见日僧来华之不易;“去世法舟轻”一语双关,一指日僧乘船渡海归国,一指佛法普渡众生;第三联又赞日僧品格清美,佛法崇高,渡海回国时能以经声感动鱼龙。诗的末联也一语双关,既言日僧之舟行于海上,灯照万里,又言佛法如灯,能照亮众生心灵。

此诗用了众多佛家语,以此来为日僧远行是十分贴切的,但嫌太“专门化”了,使得诗意不是那么浓郁。

谷口①书斋寄杨补阙②

钱起泉壑③带茅茨④,云霞生薜帷。

竹怜⑤新雨后,山⑥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⑦。

家僮⑧扫萝径,昨⑨与故人期。

“译诗”①谷口:古地名,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②补阙:官名,职责是向皇帝进行规谏。③泉壑:这里指山水。④茅茨:(cí)茅屋。⑤怜:可爱。新雨:刚下过的雨。⑥山:即谷口。夕阳:傍晚的太阳。⑦迟:晚。⑧家童:家里的小孩。⑨昨:先前。

“译诗”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将水、云、竹、山、鹭、花人格化了,写得极富感情。诗全是写景,句法工整。首联起对,颔联晴雨分写,颈联写花鸟情态,末联写邀约。“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也不愧为写景妙句。

这是作者邀请友人到书斋来聚会的诗。诗的大部分篇幅写了书斋及周围的幽美风景。书斋被围绕在谷口的泉壑之间,云霞从书斋外墙的薛帷间升起,可知书斋幽静,书斋所处山中高处。书斋附近,有浓密的竹林,雨后翠竹可喜;傍晚,山光绿紫万状,也十分可赏。白鹭常常很早就栖息了;花在高山中,谢得更迟些。这六句写出了书斋附近的清幽美景。结尾一联则是突出表现诗人的诚意盛情。全诗写景静中有动,幽而不寂,体现了钱起新奇清淡的诗风。

“鉴赏”这样一处绝好的隐居之所,让人心生羡慕和向往。把雨后的景色描写得如此幽美和富有情趣,真是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