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第五卷)
6708300000003

第3章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守卫西北边境,遏制了西夏的侵扰。在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为“庆历新政”的主持者之一。诗文词均有名篇传诵于世。

渔家傲①

塞下②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③无留意。四面边声④连角起。千嶂⑤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⑥一杯家万里,燕然⑦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⑧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词牌名。唐、五代未见,北宋时始见流行。②塞下:边地的关口,这里指西北边疆。③衡阳句:衡阳雁:指南归之雁。衡阳,地名,在今湖北省,相传衡阳旧城南有回雁峰,北雁南飞到此即止。④边声:李陵《答苏武书》:“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这里指边境上各种令人心惊的风沙声,马鸣声,胡笳声。⑤千嶂:指重叠连绵的山峰。⑥浊酒:杜甫《登高》:“潦倒新停浊酒杯。”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之为“浊酒”。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窦宪追击北匈奴至此,刻石记功而还。⑧羌管悠悠:声音悠扬的羌人之笛。

“译文”塞下风景,秋来格外凄异;连那南去的衡阳归雁,也没一点留恋之意。四面风鸣马嘶声,连同军营号角阵阵响起。重峦叠嶂,逶迤绵延,上浮一抹长长云烟;云烟后是遮不住的西沉落日,落日下是一座孤寂紧闭的边塞城阙。喝一碗边塞浑浊的酒吧,家乡远在千里万里;驱敌之战旗还未在燕然山胜利插起,纵有千万计,绝无归家计。啊,羌笛声又悠悠吹起,寒霜又布满无边的草地,戍边的将士再也无法入睡。寒霜冷冷映照着将军鏖战边关的白发,笛声凄哀吹落了战士思乡的泪。

“赏析”此词又题作“秋思”。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市),守边四年。

本词上片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类而情调迥异,王诗壮阔高远,范句则寥廓荒寒。

下片抒情,表达了边地将士破敌立功的决心与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苍凉激切。“羌管悠悠霜满地”绘军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极富典型意义。

此篇词境开阔,格调悲壮,给宋初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来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①,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愁苦令人黯然销魂。②追旅思(sì四):追,追缠不休。旅思,羁旅的愁思。

“译文”天是碧蓝碧蓝的碧云天,地是落满枯叶的黄叶地;这一望秋色绵延到水边,连水波上的寒烟也是翡翠颜色。斜阳脉脉映照秋山,秋天秋水连接一片;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只有芳草全不理秋已来临,依然薰香芳菲,一直开放到斜阳外面。思乡的心魂黯淡忧郁,它更是纠缠着羁旅他乡时的愁绪;除非夜夜都有好梦,才会换得一时片刻安睡。切莫在月明之夜独登寒楼,那会使流落他乡的人倍感孤独伤悲。想借酒一舒愁苦的九转回肠,谁知酒入愁肠也化成滴滴相思泪。

“赏析”这首诗又题作《别恨》或《怀旧》,抒写作者秋天思乡怀人的感情。上片用多彩的画笔绘出绚丽、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碧云天,黄叶地”为传诵名句。词的下片表达客思乡愁带给作者的困扰,极其缠绵婉曲。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②,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③,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④,谙尽孤眠滋味⑤。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砌,台阶。落花布在台阶上,故曰香砌。②练:素色的绸。③无由:无法。④欹(qī以):同“倚”,倾斜。⑤谙(ān安):熟悉,深知。

“译文”夜深人静,四野寂寂。秋叶纷纷飘坠,落在台阶之上,那声音凄凉而又琐碎。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年年月月都如今日的夜晚,月光如洁白的素练,而人却阻隔千里,受到相思的煎熬而满怀愁绪。愁到深处,已无法靠喝酒来麻醉。酒尚未到唇边,已先化作了眼泪。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凭栏斜倚,尝尽这孤眠的滋味。这种苦苦相思的滋味,看来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不是在心里隐隐作痛,就是把眉头紧紧皱起。

“赏析”这首诗又题作《孤雁儿》。这首词上片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沈际飞《草堂诗余隽》称赏“天淡”句写景空灵。词的下片淋漓尽致地写出作者长夜不寐,无由排遣思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都来此事”几句为李清照《一剪梅》词所袭用,化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向为词评家所赞誉。这首词虽写似水柔情,却骨力遒劲,绝不流于软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