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发现这么美的台湾
6690700000026

第26章 下午茶,尝尝台湾特产

呜,开始想家了……

台中俊美凤梨酥

凤梨酥原是一个很乡土的台湾特产,谈起它,就让人直接想到台湾。过去,它曾经很风光,旅客来台,多少都会带回去当伴手礼。随着台湾糕点愈来愈多元化、愈来愈精致,它的人气渐渐下降。

一直对中式糕点的兴趣不大,早期会吃凤梨酥,多半是客人送的礼。爸妈不能多吃,就逼我吃,再不然,就留着下次转送给别人。我想别人也都这样的话,搞不好哪天又收到一盒,就是原来被送出去的,那凤梨酥还卖得掉吗?可几个老牌子至今都还在,大街小巷的西点面包店、便利商店,也一定有它的踪影,买凤梨酥就跟买瓶水一样容易。有一次,突然心血来潮想吃凤梨酥,跑了几间店正好都没有,台中朋友就推荐“俊美”家的。这店名跟商品还真不搭,姑且试之。没想到一试成主顾,它实在太特别了。从没吃过这样的凤梨酥,薄薄的饼皮,不但入口即化,咬下去凤梨味直接“冲”出来,盖过饼皮应有的奶味;细腻的程度,一点也不输西式糕点,有点像欧式凤梨蛋糕,但是个人觉得凤梨酥又比它好吃、便宜多了,所以有一阵子,疯狂地以凤梨酥取代蛋糕,当我的下午茶点心。

友人得知我回台,立马奉上这个好东西孝敬。以往只顾着吃,这次特别注意到,它的独立外包装也很典雅,是一幅中国人物图,中间以毛笔字书写“凤梨酥”,右上角有秀气的“俊美”二字,自用送礼两相宜。不过,一块凤梨酥是115卡热量,以前我总是一次三五块落肚,到现在,身上的救生圈已经告诉我这样做的恶果了……

只在台中有卖,切记。

台中万益豆干、一心豆干

提起豆干,多数人会先想到桃园大溪豆干,其实台中也有历史悠久、远近驰名的豆干。一心豆干名气较大,外地人买的多,万益却是当地人的最爱。

台中几条大街上,到处可见一心豆干伴随着太阳饼的广告,可见其地位之重要。若不买些带回去给朋友,似乎不够意思。它的特色在于用卤的,吃起来质软而劲道,有浓郁的黄豆香。讲究吃的第一代老板,把老家的传统卤味方法运用到豆干上,将卤汁拌炒到浓稠状时,才放入豆干,继续炒到完全收干为之。因为豆干充分地吸收了卤汁,所以吃起来口感很好,慢慢打开名气。与大溪豆干不同的是,一心豆干早期因为不走超市商场路线,想吃的话,只有台中才买得到。

万益是从台中一家肉松行发迹的,制作方法和一心类似,不过它卤汁不完全收干,所以吃起来更湿润、质地更软,我比较偏爱这种。尤其是它的果汁豆干,一口咬下满满汤汁,有嚼头却不死硬,想起来都闻到那个香味。前几年台北开了万益专卖店,时不时跑去光顾。有一次,为了赶在打烊前违规左转,被警察逮个正着。他问我赶着去哪,说买豆干去。他没听过万益,不过有兴趣就带他去,直说好吃没介绍错,但是那张罚单还是照开,哎!死脑筋的警察大哥……

台湾豆干五花八门,各具口碑,夜市里名不见经传的小摊,搞不好是未来的名店。

桃园龙潭花生糖

这个地方的花生糖刚出来时,我正好读大学。

因地利之便,桃园县是最常出游之地。若经过龙潭,都不忘带些回去跟同学分享。我对硬硬的花生糖一直没多大兴趣,但是这个有别于传统,它是软的,不甜也不粘牙,且标榜低糖、用天然原料制作。仔细回想,口感有点类似新疆维吾尔族人卖的那种,但要细腻很多,花生味也重很多。

满街都能看到花生糖的招牌,就知道这个地方特产的知名度,跟台中太阳饼有一拼。有趣的是,现在经营的五家业者,都与温氏家族有关,几乎就是温家企业。网络上还是有人做评比,哪家好吃哪间正宗。我消费了很多年,一直都觉得差不多,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有一次,学长请我带龙潭花生糖给他,还指定A牌。回来后,大伙忙着打麻将,那盒花生糖就被贡献出来,你一块我一块的,一会儿就没了。偶然间,听到那学长说,怎么是B牌?原来我买错店家了,可吃的时候没人发现,还觉得很棒。

至今多年没买过了,网络搜寻后,发现他们愈做愈好,台北也有分店。下次回大陆,又多了一项伴手礼可以选择。

彰化鹿港芋头酥、牛舌饼

买芋头酥、牛舌饼,买到让妈祖保佑,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故事在“天后宫”会阐述。

有个外国朋友,第一次来台湾,就要求去鹿港天后宫“拜一拜”。她非常热爱东方的庙宇文化,也很有研究,做戏做全套,就说要去买贡品给妈祖吃。天后宫外面,是连排的糕饼铺头。我们随意选了一家,老板非常客气,让我们试吃当地酥饼。他没有切开,直接拿了两个红豆口味的,等我们吃完后,又再拿了萝卜和芋头味的。外国友人傻眼,害怕他坑我们,一直问:“真的不用钱吗?如果不买可以吗?”老板拍着胸脯保证说:“OK, OK。”事后友人说,其实当她吃了红豆的,就已经想买了;我则是喜欢芋头,没那么甜,而且因为还是热乎乎的,吃起来特别香滑。

那老板很逗趣,问我朋友说:“想不想吃牛舌?我请你。”朋友吓得花容失色,嘴里还嚼着芋头酥,连忙挥手拒绝。老板没在意,拿了牛舌饼给我们,友人还是挥手,原来她太撑了。我尝了一小块,皮酥馅软,和宜兰酥脆的牛舌饼不一样,老板说这里的制作方法,是福建那里传过来的,除了原料要好,重在煎烤的功夫。

之后每年农历年前,都会来这带上一些芋头酥、牛舌饼回去过节。至今仍维持着手工制作的糕点,是否有一天会因失去传统手艺而变味呢?希望不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