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谦忍大智慧(人生大智慧)
6671800000055

第55章 芸芸众生和为贵——忍气求和

一、学会宽容——忤逆之忍

人活在世界上,哪能事事都那么称心如意呢?又怎么可以别人在做事说话的时候不触犯你呢?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心中就忿忿不平,有些修养的人沉默不语,但明显表示出不快的神色,而毫无修养的人则要破口大骂了。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这样行事的话,那不是天天都要气个半死?须知别人在做事、讲话的时候,冒犯你,抢白你,大多是直爽之人的人或是亲朋好友,他们绝对不是故意要你处于难堪的境地,而是想让你把事情做得更好。对这样违背你心意的人或事,应该首先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他的所作所为是对自己有利无利,而不是立刻发起火来。

别人不小心做错了事而违逆了你的心思,或是打乱了你的计划,对方根本就是无心为之,如果你不善于处理,不能忍受别人无心的过错,大光其火,只能是加剧对方的恐惧,事越办越糟。要不然就是对方从此记恨在心,成为以后冲突的隐患。

别人冲撞了你,你心中当然不快,那么你干扰了别人,或是冲撞了别人,人家心中也照样会产生不快之感,所以我们为人处事要小心谨慎,注意观察别人的言行。当然这也不是因为怕逆了别人的心,违背他人的意,就察颜观色,溜须拍马,这只能是让别人更看不起你的为人。应当是大度为怀,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获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才能更好地工作。

西周时期制造的青铜器十分精美,被后人看作宝物。尤其周代的铜鼎更是珍贵,后代的帝王要是得到一只周鼎,就以为是上天降下的吉兆。

汉武帝时,有一次在汾阴发现了一只周鼎,武帝高兴得不得了,先把它放在太庙,然后又藏起在甘泉宫。大臣们知道汉武帝特别迷信,为了讨他喜欢,都纷纷上表祝贺皇上得到了周鼎。

光禄大夫吾丘寿王却与众不同,说:“这并非周鼎!”汉武帝听说了十分生气,把他召来问道:“我得到一只周鼎,大臣们都认为是真的,只有你一个人说不是,为什么?你今天给我说清楚,不然我就要杀你的头!”

大臣们见皇帝发怒,都为吾丘寿王暗自捏汗。只见吾丘寿王不慌不忙地回答:

“没道理我怎么敢乱说!我听说当初周朝的德政从后稷开始,到公刘又获得发展,到太王进一步发扬光大,文王、武王使它最后完成,周公使它传遍天下。上天为了表彰周朝,故意降下玉鼎,所以叫作周鼎。如今我大汉朝自从高祖继承了周朝的大业,也是大力施行德政,把恩惠施给天下百姓,全国上下团结一致,衷心拥护天子。到了陛下您,更是大大发展了祖宗的大业,功德超过前人,吉祥的征兆不断出现,这可是天意呀!这次汾阴发现的宝鼎,是上天赐给大汉王朝的宝物,应当叫做汉鼎才是,怎么能叫作周鼎呢?”

一番话说得汉武帝喜笑颜开,吾丘寿王不但没被治罪,反而得到了黄金十斤的赏赐。

这并不是汉武帝明白臣子对自己的忤逆要忍受,否则他就不会发火,而是作为臣子的吾丘寿王机智地转逆为顺,他明白违背了天子的圣意该当何罪,但面对那些阿谀之辈,心中也是有气,所以才一语惊人,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初唐时期的魏征十分忠心,对于国家大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时刻提醒唐太宗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不免让唐太宗觉得有点难以接受。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什么历史上的君主,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是个明智的君主;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是昏庸的君主。例如,隋炀帝就是偏听偏信的昏君,因为他不愿听到有人造反的消息,佞臣虞世基就投其所好,隐匿军情不报,结果国破人亡。”

唐太宗听了不住点头,赞赏说:“你说得真好!”

又有一天,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隋炀帝这人,博学多才,也知道尧、舜贤明,桀纣昏暴,可为什么他自己做事就那样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好皇帝光靠智慧超常和知识渊博是不够的,还应当能虚心纳谏。隋炀帝自恃才高,目空一切,谁的话也听不进,说的是尧舜一样聪明的话,做的却是桀纣那样愚蠢的事,因此他会自取灭亡。”

唐太宗听了,深觉有理。唐太宗确实接受了魏征的不少铮铮劝谏,改正了自己的一些过失。唐太宗有时行事,想到魏征有可能会加以批评,就取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