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汉魏六朝风云人物大观
6663900000043

第43章 文化科技思想风云人物

陆绩

陆绩(187年~219年),三国时学者,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父陆康,武陵守。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涉览。陆绩曾作《浑天图》,注《周易》,撰《太玄经注》。受命南征,罹疾遇厄,卒年仅32岁。另著有《注归藏》、《周易日月变例》、《注京房易传》等。

陆绩出身官宦世家,陆闳“建武中为尚书令”,其孙陆续“仕郡户曹史”,后“辟为别驾从事”。陆续生三子,长子稠,广陵太守;中子逢,乐安太守;少子褒,“力行好学,不慕名,连征不就。”褒子康为庐江太守,陆康少子为陆绩。

陆绩是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自幼聪明过人,知礼节,懂孝悌,尊重长辈,孝敬父母。6岁那年,于九江拜见袁术,袁术赠的桔子,陆绩舍不得全部吃完,深藏三枚于怀中。临行告辞、躬身施礼时桔子落地。袁术问道:“陆郎作宾客怎么还藏着桔子?”陆绩跪而回答:“留三只桔子欲回去送给母亲品尝。”袁术听罢惊奇不已。从此以后,陆绩怀桔便传为佳话。元代郭居敬将其编入《二十四孝》。

陆绩胸怀韬略,才智横溢,博学多识。但最值得称道的当数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出仕东吴,被孙权授与奏曹椽,他敢于直谏,正气凛然,朝野皆“以直道见惮”。后出任郁林郡(郡治在今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贵城镇)太守加偏将军,虽身患躄疾,仍率兵2000镇守南疆。郁林地处广西,土地广袤,气候炎热,病菌蔓延肆虐,疫痢流行,环境十分艰苦。陆绩不为所惧,任上发动民众在贵县(今贵港市)县治南江三里,郁江之南,构筑郡城;还发动群众挖掘水井,改善饮水和生活条件,减轻疫病传播,当地百姓称此井为陆公井。陆绩对郁林这块土地十分钟爱,将任内所生女儿,取名“郁生。”他为官廉明清正,肃贪拒贿,从不接受下官一件礼物,也不索取当地一样特产。任满罢归,空舟而返,船轻不胜浪,难以越海,无奈只得载巨石压船,以助航行。陆绩返故里苏州,巨石随舟归宅。不久,陆绩舍宅建宝光寺,石留寺内。明洪武年间开拓郡城,变寺为军营;撤营废寺之后,石留民家。经久变迁巨石埋没土中,仅露其背,虽未表识,而过往者皆能指称“此汉陆公郁林石也”。明弘治中,监察御史樊君祉巡按吴中,闻而赞美不已,认为先哲遗物,尚且表识;石僻在东城,非官员瞩目之处。遂由吴县知县邝璠、长洲县丞王伦司督役夫,移置察院之侧,建亭覆盖,樊君名之“廉石”,镌刻其上。后经迁徙,今留文庙碑刻博物馆,以永作世人怀念、瞻仰。

陆绩“敦《诗》、《书》,长玩《礼》、《易》。”(《三国志·陆绩传》)一生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他与当时名士交往甚密,“虞翻旧齿名盛,庞统荆州令士,年亦差长,皆与绩友善”。他有躄疾,又志在儒雅,故虽有军务,却著述不废,以“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陆康列传》)。自知亡日,仍作辞自悼,死时32岁。一生撰写了不少著作,据《三国志·吴书》记载,曾作《浑天图》、注《易》及《太平经》。《隋书·经籍志》录有:《周易注》十五卷,《周易日月变例》六卷(与虞翻同撰),《太平经注》十卷。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也录有:陆绩《周易述》十三卷。两唐志有:陆氏《易注》十三卷。郑樵《通志·艺文略》录有:《京氏易传》三卷,陆绩注。陈振孙《书录解题》著录《京房易传》三卷、《积算杂占条例》一卷,题云吴郁林太守陆绩公纪注。但是陆氏著作,除了《京氏易传注》外,其它皆亡佚。明清时对陆氏易注多有辑录。明姚士麟采李鼎祚《周易集解》、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引陆氏易注及陆氏《京房易传注》,得佚文一百五十余条,而成《陆氏易解》一卷,清人张惠言、孙堂、马国翰、黄奭等对姚氏《陆氏易解》皆有增补。张惠言《易义别录》辑有《周易陆氏》一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有《周易述》一卷、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陆氏述》三卷、黄奭《逸书考》另有《易述》一卷。

陆绩的易学由汉代象数易学发展而来。易学发展到西汉,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易学体系,根据汉《易》方法划分,主要有六大家:官有施、孟、梁丘、京氏之学,民有费、高之学。东汉在传授西汉易学基础上,又多有创新和发展,象数易学趋于完备,并居于显赫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象数易学否定自身,开始式微。三国之际,长期受象数易学薰陶的陆绩,目睹了汉末象数易学由鼎盛和向衰败转变,以重振象数易学为己任,毅然选择了晦涩难解、日趋失传的象数易学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京氏易学,故他的象数易学思想是主要通过诠释《京氏易传》而补充阐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