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6654300000108

第108章 俄国中校掘走黑水城珍藏

金点强

黑水城遗址地处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人迹罕见至。然而在900年前,这里却是我国历史上西夏王朝的重镇。在黑水城,流传着一个故事:西夏末年有一个名叫黑将军的西夏守将在黑水域与敌军交战,寡不敌众,被困城中。绝望中,他杀死自己的妻儿,将府库所藏80车财宝深埋井中,率军突围。最终在黑水城外的树林被包围,全军覆没。从那时起,黑将军藏宝的故事流传了下来,而这个故事也引发俄国大盗科兹洛夫的掘宝行动。

1908年,俄罗斯海军中校科兹洛夫到中国西部“探险”。行前,科兹洛夫就听说黑水城附近“拨开沙土就可找到银质的东西。”于是科兹洛夫一行来到巴丹吉林沙漠。科兹洛夫到达后了解到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外国人到此探宝,但都未如愿。当地蒙古族的土尔扈特人警惕性非常高,遇到外国人询问黑水城情况时,不是假装不知,就是故意将那些探险者引向离遗址更远的地方。

1908年8月,科兹洛夫抵达蒙古巴登札萨克王爷领地,札萨克王爷非常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是管辖这地区的清王朝官员。科兹洛夫花很大的力气与代表清政府管辖这一地区的札萨克王爷和其他地方官员搞好关系,登门拜访,亲切交谈,并施以钱财。淳厚的札萨克王爷人终于经不住科兹洛夫的哄骗,将黑水城的秘密和盘托出给这个阴险狡诈的外国文化强盗,札萨克王爷甚至还派遣1名熟悉地形的向导给这帮掠夺者引路。科兹洛夫终于来到了与世隔绝了700多年的黑水城。

从1908年4月1日开始,科兹洛夫一行连续在黑水城呆了13天,挖掘出大量的佛像、法器、书籍、簿册、钱币、首饰等,共约160公斤。由于害怕当地人怀疑,科兹洛夫不敢有任何停留,迅速将这些宝物运往彼得堡。当这些宝物被运到彼德堡后,俄国地理学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结果令人吃惊:这些刊行或抄写的书籍和簿册上的文字就是中国古代的西夏文。这种文字已经消失,而且在当时无人能识,是一种重见天日的死文字。1908年11月,沙俄皇家地理学会要求科兹洛夫重返黑水城,“不惜人力、物力和时间,进一步发掘”。

1909年5月,科兹洛夫一行再抵黑水域,在城内外各处重新展开大规模挖掘行动。令科兹洛夫大失所望的是,这次大规模发掘竟然毫无发现。6月12日,搜寻的工人撬开西城外一座高约10米,底层面积约12平方米的佛塔的底层,呈现在眼前的竟是层层叠叠多达2.4万卷古代藏书和大批簿册、经卷、佛画、塑像等,无怪乎后来俄国人声称仿佛找到了个中世纪的图书馆、博物馆。在之后的9天里,他们彻夜不离这个佛塔,拿出件件文献刺绣艺术珍品,偷偷运往秘密营地。尝到甜头的科兹洛夫发现了“伟大的塔”后,挖掘行为变得更加野蛮,几乎见塔就挖。黑水域周围总共被挖掉了30多座塔。后人统计,黑水城周围80%的塔因为科兹洛夫的疯狂盗挖行为而被毁坏。他们将挖掘的宝物打包,用40只骆驼装载这些罕见的文献与500多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踏上了归途。

黑水城的珍藏是继殷墟甲骨、敦煌文书后,又一次国学资料的重大发现。黑水城出土文献展示了辽、宋、夏、金、元,特别是西夏时期的文化,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历史、法律、社会文学、古籍译文以及佛教经典等。迄今为止,在有关西夏考古资料的发现中,黑水城出土文献数量最多、价值最高。西夏地下文物9%是出自黑水城,此后出土的文物,在数量、价值或种类上都难以与黑水城这次被盗的文物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