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6654300000105

第105章 额济纳旗出土元代纸币

普·那生德力格尔

一、历次出土元代纸币简况

1.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于1907年~1909年间进行中亚考察活动时到额济纳旗黑城发掘并得到元代纸币8张。其中“中统壹贯”1张,“至元壹百文”,“至元叁拾文”各2张等。现藏列宁格勒博物馆。

2.1914年夏,英国斯坦因爵士率领其中亚探险队,来到黑城又获“中统钞”一枚。

3.1983年秋,内蒙古文物队在黑城发掘中获元代纸币几张(未撰文公开发表)。

4.1985年4月、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苏木牧民苏日特拉图找骆驼途中发现被风所刮出的元代纸币多张。发现地点:西距额济纳旗人民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约40公里处的红柳沙丘之中。旗文管所得知,及时派人去遗物现场,但没发现任何遗物及遗址。纸币属三种,下面介绍这三种纸币,以供学者参考。

二、至元贰贯钞

至元贰贯钞版心270毫米×195毫米。横题额“至元通行宝钞”。贰贯两边的八思巴文、拼写汉文,相应的汉字是:“诸路通行、至元宝钞”。四边为草木流水纹花栏。“字料”、“字号”之上的千字文每张都不同。如“暑、□”,“舟、那”等。正面盖有两个八思巴文朱印,上印75毫米×75毫米,印文:“提举诸符仕路通行宝钞印”。下印84毫米×84毫米、印文:“宝钞总库之印”。背面加盖贰贯墨印,呈92毫米×169毫米,背面上半部盖有65毫米×65毫米的八思巴文朱印,印文:“印造宝钞库印”。

正面下半部文字如下:“尚书省奏准印造至元宝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宝钞库子攒司。印造库子攒司。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伍定,仍给犯人家产。至元年月日。宝钞库使副。印造库使副。尚书省提举司”。

三、至元壹贯钞

至元通行宝钞。壹贯版心184毫米×267毫米、字料:食,字号:忘。背面墨印呈169毫米×98毫米,金额下边有一串铜钱图案。文字及正背面朱印均与贰贯钞相同。

四、至正伍佰文

中统元宝钞伍百文。规格:272毫米×188毫米。外围草木流水纹其内上两旁复八思巴文与九叠汉文各占两行,内两行书八思巴文相应的汉文字是:“中统元宝,诸路通行”与汉文字完全相同。字料:夜,字号:光。中间书“伍百文”三大字。下半部文字:“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元宝交钞库子攒司,印造库子攒司。伪造者斩,赏银伍定,仍给犯人家产。中统年月日。元宝交钞库使副判。印造库使副判。中书省提举司”。正面上半部盖有81毫米×81毫米的八思巴文朱印。背面盖有135毫米×88毫米的墨印,图案较清楚,外围草叶花栏,上三分之一处“至正印造元宝交钞”排为两行,下三分之二处有“又”字型五串铜钱图案。背面下半部盖有56毫米×56毫米的八思巴文朱印。

五、发行及被遗弃年代

1.因与这批钞一同出土至正钞“伍佰文”。至正十年(1350年)十一月元惠宗(顺帝)诏告天下,发行新中统交钞,背面加盖“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墨印。同时又发行了至元钞。壹贯新钞合至元钞贰贯。额济纳旗出土这批钞中只有三种面额,至元壹贯壹张、至正伍佰文三张,其他钞则全为至元贰贯。那么,三张至正伍佰文加一张至元壹贯,等于贰贯至正新钞,也是四贯至元钞。而额与价值这样吻合,则进一步确立了:“一贯新钞合至元钞两贯”的论点。再说这几种纸币的磨损程度也基本相同。

2.没有发现小面额钞。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才开始印造至元富钞。1287年至1308年是元钞盛兴阶段,同时又出现至元五文、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等小面额钞。发行小面额钞是元朝纸币制度完善化的特定产物。绝不可能产生于纸币制度崩坏,通货膨胀的至正年间。至正年间,小面额钞已失去了货币价值。“杭州米价卖到二十五贯一斗,为正常米价的六七千倍,折成中统钞则上涨了六七万倍。贿赂官吏纸币用车载”(周铭,蒋映光:《我国古代纸币的起源和发展》原载人民日报),所以二三百文以下的小面额钞在至正年间已成无用之物了。

3.壹贯钞背面没有特别任命官员的具名及盖章。“这种纸币的制造,无论在它的规格和认可手续都和真正的纯金币或银币那样郑重可信。因为有许多特别任命官员,不尽在每一张纸币上具名,而且还要盖章。当他们全部依次办完这几道手续后再由皇帝陛下任命的总管,把他那所保管的御印,在银珠中一蘸,盖在纸币上,于是,印的形态,因银珠而留在纸币上,永不褪色,纸币通过这样处理后,取得了通用货币的充分权威和信用”(马可·波罗游记)。自从至元钞开始发行(1287年)到1308年间是元代纸币的发展阶段,无论每张纸币的印造手续都很严格而齐全。因此不可能出现以上漏洞。武宗至大二年(1309)至惠宗至正九年(1349)之间一度停用旧钞,而发行至大银钞和铜钱并用。后来虽然恢复旧钞,但数量很少。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是整个元朝走向崩溃,国内大乱,处处爆发农民起义,外加各种自然灾害,纸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印钞无量,赏赐无度,民间伪造纸币,使财政经济无法保障,即到了“……物价腾涌、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计数,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元史·食货志·钞法)的地步。既然钞币制度到了如此地步,岂能署名盖章吗?所以这壹贯钞无疑是至正年所印。

4.额济纳旗出土这批元钞时,既没有包装,近处又无遗址,说明这批钞变得“……被视为废纸,互不授受,俱皆不行……”之物了。其中有部分贰贯钞缺少千字文,这又说明当时“每日印造,无可计数”的一个见证。

总之,这批钞发行于至正年,弃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间。以上观点妥否,请海内学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