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晋贤吏田嵩年
6598500000002

第2章 田氏家世

田嵩年,字季高,号梦琴,盂县城北关村人。据碑文及有关史料考,北关田氏大明初为万泉县张家口军籍,至迟在大明中叶已定居盂县城东南的红崖头村,后又有迁徙。考田嵩年为本县柴庄村赵鹏九先生撰书的墓表云:“盂之北乡五十里柴庄村,余先生之故居也。自余处徙居城邑已七世矣,而坟墓田庐在焉”。

田氏自柴庄迁县城者为十世我雨,肇基北关苌巷口,古称“安澜西街第一家”。“安澜”者,门前即为本县秀水河支流“北河”。此河为季节河,平时溪水潺潺,雨季则洪水泛滥,波涛拍岸,人或为鱼鳖。为乞求平安故曰“安澜”。所谓“西街第一家”则因苌巷街将门前沿河安澜小街分为东西两半。安澜西街前居住着田姓人家,当时已族大人众,又出了几名当时显赫的人物,所以人称“西街第一家”。

苌巷为清朝时县城出北门通往北乡的唯一通衢大道,是文人学士、商贾贸易的必经之地,更因接近县城,在政治、经济、文化、农耕诸方面都占有一定优势,所以说此地占尽天时地利。

田嵩年的祖辈肇基北关后,以诗礼为要,习文养德,耕读传家,数世后族大派多,贡举甲第,声名远播。尤以田嵩年一支清史扬名。

田嵩年的太高祖为田文玉,高祖为田凤仪。其曾祖为田鸿烈字希武,少有至性。刚刚入私塾就读,在详细阅读《幼学琼林》,知老莱子戏彩娱亲,又知唐柳郢的母亲“和丸教子”,于是乎感慨道“人子不当如是耶”。一生循循,家庭一尊礼经遗法。亲有病,日夜涕流,愿以己身代替。母卒父益衰,学老莱子时嬉戏以为娱,得慈心之欢,故父至大寿终。敬兄爱弟,至老同爨,时人美其室曰“紫荆庐”。以孙贵貤赠文林郎,以曾孙贵覃恩貤赠通奉大夫。同治二年(1863)得旨旌表建坊祀忠孝祠。妻胡氏例赠孺人。祖田化龙,字禹三,号丹崖。嘉庆戊午(1798)科贡生,甲子(1804)科恩赐举人,钦赐国子监学正,癸亥(1804)乡饮大宾,覃恩敕赠文林郎,河南彰化府内黄县知县。一生好书,嗜书如命,尝鬻田购异书,有人费解,答曰:“我以百城遗子孙,岂不胜薄田数亩耶!”所谓书作良田百世耕者是也。晚年,辟“对我山房”于舍后,日课子侄孙曾孙辈讲读于其中。妻张氏,张谟女,庠生,乡饮介宾张汝康、庠生张汝宁胞姐。覃恩敕赠孺人。父田兴梅,字子和,号云岩,乾隆戊申(1788)考取举人,己酉(1789)科拔贡,旋即癸丑(1793)成进士。妻张氏,处士张汝寿女,乾隆辛巳(1761)进士、广东提标守备张汝雯侄女;庠生张国安胞妹;优廪生张治安胞姐,例赠孺人。配郝氏,乾隆己卯(1759)、庚辰(1760)联捷进士,江苏昆山县知县,辛卯(1771)江南乡试同考官本县鹤山村郝瑷之女,太学生郝人文胞妹,例赠孺人。

田兴梅成进士后,筮仕浪穹县(今云南省洱源县)知县。浪穹县地处边陲,有秋笋和雪梨两种是本地特产,品种十分优良,多少年来每到收获季节,当地官员就事先把园地查封,禁止民众采摘,等官府将上好的秋笋、雪梨遣送上司和京城后,才允许种植户采收,民众为此十分愤慨,年产量逐年下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每年都有械斗伤人的事情发生。田兴梅到任深入民间了解这一弊政后,迅速公示,取消这一规定,老百姓为此欢呼雀跃,感恩戴德曰:“田公活我”,于是把笋称之为“田公笋”,把梨称之为“田公梨”。次年秋,田兴梅被调为“同考官”,一场多年不遇的暴雨河水猛涨,使县衙前湖水为灾,民舍冲毁倒塌无数。撤闱后,田兴梅只身乘坐小舟到灾区检查,然后亲率民众疏水救灾,同时上报灾情,申请朝廷给予灾民免课和救济,救灾工作完成后,田兴梅还让工匠铸一铜牛于河坝以镇水害。诸如此种种清廉和爱民的举动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好评,也感动了上司,大理太守便上报其事迹,上着署同知事,再署云龙州。当时云龙州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当地又有盐井、铜厂和银厂,十分不好管理,田兴梅到任后,精心治理,不日狱无留滞,税收大增。后改任姚州(今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转署河阳(今为云南省澄江县)。田兴梅赴任后岁值歉,他深入民间,了解民情,禀公请上,开仓平粜,并招募多人碾米,粜出时对于人口多寡、妇女老幼、居住远近,秤平斗满都要亲自检点,一定要做到人人平等,实惠均沾,日日如此,达数月之久。当地百姓纷纷传言:田公活我也!离任后,河阳之民为其立生祠以祀之。之后,抚军孙公以其才智卓绝荐于上,以亲老就近补河南省内黄县知县。县内有窦公河,为清朝漕运要道。当地一些流氓无赖之徒故意将河水泄去,使舟船不能行驶而乘机向行人逼要钱财。行人经过此河,经常被挤于水中而发生械斗杀伤之案,民愤极大,怨声载道。前几任官员都息事宁人不敢处理,纵然有几个品位较高的官员到此观风,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走了之。田兴梅事先知道这一情况后,禀请上司先查河后莅任,他乔装打扮微服密访,查清了内中各种弊端及其罪魁祸首,一上任,迅速捕获那些地痞无赖,并将与他们官匪相通的吏役一并缉拿归案,至此漕运畅通,内黄县社会秩序井然,人心安定,当地老百姓称赞田兴梅神明。后来,田兴梅因丁艰归里,遂不再出仕,卒后入乡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