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48

第48章 红军东征:播下抗日的火种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任务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并将打通抗日路线作为红一方面军的中心任务。为贯彻这一战略方针,并以实际行动表示红军抗日的决心,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实行东征,首先向山西、绥远进军。1936年2月20日,抗日先锋军冲破阎锡山部队的防线,渡过黄河。红军东征的行动遭到阎锡山部队的顽抗,蒋介石也调集10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增援阎锡山。3月12日,毛泽东在郭家掌主持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决定分兵三路,以红15军团第78师、第75师及军团直属队为左路军,向灵石佯攻,北上进逼太原,并向晋西北出击,掩护红1军团和红15军团第81师组成的右路军南下作战。3月20日,左路军在徐海东、程子华、周士第等率领下进抵交城瓦窑头、清源高白镇一带,而后派1个团及骑兵连向太原晋祠进行游击活动,作出进攻太原的姿态。左路军在太原郊区盘桓数日后,继续北进,进攻古交、阳曲、西铭、娄烦等地。3月29日,红军离开娄烦转战岚县、兴县。5月初,为避免内战,保存抗日力量,并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中共中央决定红军撤回河西。5月5日,红军全部撤回,东征结束。东征期间,红军路经今清徐、晋源、古交、万柏林、娄烦等县(区、市)的广大地区,尽管只有区区10天左右的时间,但由此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首先,东征红军进逼太原,牵制了阎军的力量,为红军东征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条件。红军路经太原时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不顾刚刚养好伤的衰弱身体,亲率骑兵连游击晋祠一带,掩护主力红军在文(水)交(城)一带的发展,迫使阎锡山改变部署,调动兑九峪晋军退守太原,原进入陕北的两个师也星夜东调回晋,造成敌晋南空虚,红军右路军得以挥戈南下,打破阎军汾河堡垒线,发动群众,扩大红军,筹粮筹款。

其次,红军东征宣传了党的主张,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在太原播下了抗日的火种。红军左路军直逼迫太原时,毛泽东、彭德怀就电令徐海东、程子华等要“广泛的扩大宣传,分发财物,发动广大群众”。红15军团开赴哪里,就在哪里宣传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唤起民众,发动群众。红军达到太原清源时,太原一批青年学生和爱国志士追寻红军的脚步来到高白镇,向红军介绍太原城内的情况。在古交,红军除张贴《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布告》外,徐海东亲自召集群众大会,讲解和宣传红军抗日的意义,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娄烦,红军一路张贴标语,宣传民众,至今在天池店柳树岩沟中还留有红军东征时的标语壁石。在古交、娄烦期间,红军还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地主,打破了阎锡山的反共宣传,改变了红军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少青年参加红军,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