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19

第19章 晋国之强: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第三章 民族熔炉:革故鼎新开先河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这是宋代词人沈唐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精彩描绘。太原这座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城市,无论历史上将其定位为国都、陪都、还是北都,均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猎取的军事、政治及边贸重镇。

在我国古代,生活着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柔然、铁勒、回纥、突厥、沙陀、吐蕃、党项、契丹、女真等160多个民族,他们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繁衍在这方热土之上,并在此基础上羽化为而今的多民族共生共存的中华民族。尽管很多民族没有按自己的称谓和名分延续传承下来,但是他们的血脉毕竟融入中华民族脉管之中。北方重镇太原既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重要的见证者,还因为民族大融合使其蕴含了具有典型北方多民族群聚而成的兼容并蓄的文化个性。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进行的。据《左传·定公四年》上记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时说道:“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国从周初受封于唐地,后改唐为晋,基本上执行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也就是说在政治上沿袭夏朝的治国策略,同时在生产生活和行政管理上又照顾到戎狄等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当年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曾建立“州兵”,首先打破了西周以来军队组成的规制,使军队扩充到“州人”,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表明至少在晋国内部各民族之间的鸿沟已逐渐填平。

春秋民族交流还影响到所谓蛮、夷、戎、狄之间。《国语·周语》上记载,当年周襄王还布德于狄族,并打算娶戎族人家的女儿作王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更是说:晋献公当年从戎族娶回来两个女子,大戎女狐姬生下公子重耳,小戎女则生下儿子夷吾。可见,春秋时赫赫有名的晋文公重耳就是一个华族与戎族结合而生的混血儿,不仅如此,重耳逃难到狄族域内时,又与狄族姑娘相爱通婚。晋国人与戎狄各族的联姻,表明那时各民族界限逐步开放。

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发展演变。南方的楚国,历经八百余年的扩张经略,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民族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深。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看到王公庙宇中描绘着古史的壁画而生发灵感,写下《天问》这一千古不朽之奇文。而触动屈原神经的正是那些庙宇祠堂中的精美的壁画,令人深为感叹的是楚国的画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包括神话传说。足见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之间各民族文化交流是那样的非同一般。

而远在北方的三晋大地,同样体现出各民族密切来往的历史史实。早年的史书上说:夏、商、周时期,太原盆地的诸多部族一直与中原地区有着一定的贸易往来,所谓“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也”,正是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经济生活交流的真实写照。经济贸易的频繁交往自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由此启开了各民族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大融合的序幕。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太原盆地的汉族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周边的戎狄,与戎狄通婚,开展交流,这种开化、开放的态势一直延续了下来。战国初期,赵国都城晋阳制造的货币流通于中原各国,在今内蒙古的赤峰一带都曾发现过当年的晋阳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