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17

第17章 唐明新建:中原北门气势雄

中原北门失去屏障,遂为契丹、金蒙铁骑南下中原开了方便之门。不到两年,北宋王朝就在晋阳城旧址北20公里的唐明镇修建太原城。主持建城的是知并州的符昭愿。

对于符昭愿这位对太原城的初建和治理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在以往宣传太原历史的书籍、报纸、杂志中,几乎找不到他的名字。现今太原城区西羊市大关帝庙附近,是唐明镇的后街,靠西一点就是前街。符昭愿主持修建的太原城,是一座矩形土城,周长十里270步,筑四门:东曰朝曦,南曰开远,西曰金肃,北曰怀德。内有子城,周长五里157步,也有四门。由于新建的太原城是在原唐明镇街道的基础上扩建的,城周四门不对称,便形成官街呈“丁”字形格局。并不是流传至今的所谓要钉破“龙脉”,才修了丁字街。符昭愿“三典晋阳”,在太原任职,由于政绩显著,受到了宋太宗的褒奖。

战乱带来的创伤渐渐愈合,当年符昭愿所筑城垣,即成为今日太原市城区的雏形,新建的太原城遂代晋阳而成为北方巨防。

纵使是北方巨防,最终也未能挡住金元两代北方游牧民族铁骑的南侵。

靖康之难,抗金梦灭。当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远祖、太原府马步军副总管王禀背着供祀在文庙里的宋太宗画像,忠勇壮烈地投汾河而死的瞬间,月夜泛舟的柳溪,古柏苍槐阴郁的锦绣岭,东山脚下芳林寺的袅袅香火,山光凝翠川容如画的名都,转眼又成令人追怀的前朝梦影。

行走在大地上的寻梦者从未消逝过,他们不仅用渴望的眼睛测量和延续心灵的广度,不经意间也为故城的山水增添了新的精神色彩。

山西是南宋、金、元之际归蒙古族统治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早期得到较大发展的地区之一。山东莱州掖城人宋德方是随丘处机西游大雪山晋见成吉思汗的十八人之一,后来,宋德方作为教门提点,以丘处机大弟子的身份在北方从事道事活动,其一生主要活动于晋地,在晋地传播全真道教很有影响,成为全真教的一个显要人物。在宋德方心中,户牖深奥的全真道是达到人我皆忘精神境界的真实途径,因而,拄杖缓行,游历山水,炼丹的药炉和发黄的经卷相伴,笑傲于青山白云之间,成为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他虔诚的信仰和不懈的探寻于1234年在太原西山与往昔道教的圣迹相遇了,这一相遇在他内心引起的震撼非同小可,最终促使他以坚毅的决心主持开凿了著名的龙山道教石窟。宋德方也为自己的灵肉合一找到了不朽的栖息之所,龙山石窟的卧如龛据说就是他自己的塑像。

在某个历史时刻,宗教所散发出的气息或许会唤醒远在天涯的游子心中的故园山水。

也是1234年,身处金元易代之际,45岁的太原秀容人元好问,却避难在山东聊城的寓所里。风雨如晦,孤愤难眠,在黄叶潇潇的秋夜,思念着西北千里之外的并州。在他的诗里和梦里,越过相隔无数的青山,并州的山水故园依然是他时时回望的原点。

元好问曾途经晋阳故城,登上望川亭,看麦浪摇风,想见当年在云烟中隐现的巍峨城阙,为昔日中原北门的形势之雄心生感慨。元好问所期盼的承平之时重筑晋阳的梦想并未成为现实,晋阳故城的废墟上面依然是那座被赐名“归德”的小村庄,而从北宋时期新建的太原城,渐渐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当时有个和尚小仓月写了一首诗描写汾河美景:

堤边翠带千株柳,

岸上青螺数十峰。

海晏河清无个事,

画楼朝夕几声钟。

当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热堪的那维亚半岛的狱中回忆他的东方见闻时,他想起了与大汗忽必烈建立的友谊,想起了在中国十七年奇异的游历,想起了他曾访问过的许多充满魅力的古城。在他的眼中,太原城恢宏壮丽,工商业兴盛,是制造兵器供给元朝军队的重要基地。他说:“我们来到太原府城,沿途经过许多城镇,皆极繁盛,有许多好看的大葡萄园,酒则贩运到契丹各处不产酒的地方。那里又有许多桑树,本地人民以此制出许多丝来……城市中人烟极为稠密,路上常有成群的客商,所以人民皆互相亲爱”。(《马可·波罗游记·太原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