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做人做事要讲求常理,也要合乎常情。所谓“常”,就是经常的意思,而“常理”,就是通常的道理。中国宋朝的大儒家陆象山先生曾说过:“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干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于干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我们是一个重视常理的民族,遵从常理也符合社会稳定和生活安定的需要。可是在某些时候。我们只有不被常理所限,不按牌理出牌,才能收到意想不到之功。
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大将高峻人强马壮占据高平,当地人民只知有高峻,而不知有刘秀。刘秀决心除此祸患,于是派寇恂率军讨伐高平。临行前寇恂请示光武帝:“是要讨伐他,还是招降他?”
刘秀道:“能招降最好,不然就剿灭他的全军。 ”
寇恂领了圣旨,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到高平边界,驻扎下来。高峻得知寇恂领命来镇压自己,便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见寇恂。以便探探朝廷的口风,与此同时,他让城门高度戒备,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出入。皇甫文来到寇恂军帐后,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寇恂见其态度傲慢,心中不禁暗暗生气,问道:“见了本将军,为何不跪?”皇甫文拍手大笑。“跪你?就是刘秀在此,我也不跪,何况你一个武夫! ”寇恂拍案大怒道:“你们这群乱臣贼党,不为江山社稷立功,反而危害人民,抵触朝廷,罪大恶极。本应斩首示众,诛灭九族,念当今皇上仁激怒了。”便大声呵斥道:“这成什么体统,像你们这种人。即使朝廷招降了你们又有什么用?”皇甫文听到这里,立即止住了笑,站了起来,用手指着寇恂嘲讽道:“你不敢攻城吧?
刘秀小儿没给你命令,你这小官岂敢乱来?”寇恂冷冷一笑,对皇甫文说道:“本将军攻不攻城。我想你是看不到了! ”皇甫文惊了一下,故作镇定地问道:“你说什么?”“来人啊!”寇恂一声大喊:“把这个狗头军师给我拖出去斩了! ”众武官们忙拦阻道:“将军,两兵交战,不斩来使! ”皇甫文连声道:“是啊,是啊!将军难道没听过吗?”寇恂没有听取众人的劝告,命两个武士把浑身颤抖皇甫文拖了出去。并告诉皇甫文的副使道:“回去告诉你的上司,皇甫文已被我斩了,若投降就赶快投降,若不降就等着我的军队攻城!”副使忙跑回去告诉高峻,高峻害怕了,当日就大开城门投降了寇恂。众将领向寇恂贺喜,顺便问他:“当日来时,高峻严守城池,一点也不像投降的样子。
为何杀了皇甫文他就这么快投降了呢?”
寇恂解释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他让皇甫文来营中见我,言辞态度很傲慢,是想试试朝廷到底是招降还是剿灭。如果不杀皇甫文,高峻一定以为朝廷是来招降他们,这样他们就有恃无恐,杀了皇甫文,他才知道我们的决心,所以才这么快就投降了。”由于没有费一兵一卒,寇恂便降了高峻,光武帝知道后甚是高兴,赐寇恂黄金万两,并加官晋爵。
在这个故事中,“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常理,大家都认为应该这样做。可是这样做结果会怎么样呢?顽敌会变得更加顽固不化,剿抚工作会变得更加困难。办事的目的是达到良好的结果,按常理行事不能达到目的,就只有反常理行事。
从目的出发,不为常理所拘,行变通之道,这是办事的要点。但这并不是说,应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论怎样讲变通,也不能脱离天理人情与法律法规的框架。
在上例中,寇恂斩敌使,并没有违背一般的道义。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指双方地位相当的情况。寇恂出兵平叛,没有必要将对方当成平等的对手。他斩杀叛军来使,也可解释为处决叛逆之徒,在大道理是行得通的。
我们在生活中突破常理讲变通,也一定要讲道义、讲法律,否则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