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是个很普通的词儿,可是你认真地想想,发现人们获取成功的所有奥秘都在这“分寸”二字上。
中国过去的五种人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其实也就是五种为人处世的分寸。中庸之道可不是平庸之道,是要求人们做人做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这不正是通行于世的分寸之道么?
交情深浅不同,走路时距离就不一样。熟识的程度有别,说话方式遂殊。把握不当,便会在分寸上出毛病。苟子《劝学》中说:人们交谈,有问有答。不问而告,谓之傲慢;问一而告二,谓之多嘴。傲慢不对,多嘴不对,君子说话要像回音那样,没发声就别回声,发一声葛应回一声。这是在指说话方面的分寸。
分寸是人的天分与修养在内心沉淀而成的对人或事物的合理认可度。超过这个度是不行的。分寸感又因人而异,一个好法官判案,天理人情全照顾到;一个好的木匠运斤成风,砍掉人家鼻子上的白粉点而不伤鼻;一个好的卖油翁,不用“聚口”,直接由油葫芦往瓶子里灌油,都是得力于手与心并用多年而拥有的分寸感。
分寸感可以人工调养,比如贵妇闺秀仪态万方,雍容华贵,驯化成分很多。但有些则人力莫可奈何。有人说,嘴唇厚适合当厨师,厚唇神经多,味觉敏感。嗟乎!仅凭两片厚唇决不会烹出美味佳肴来。美味是大脑里分寸感的杰作,火候、配料等等,全赖分寸感。
所以,把握分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获得分寸感不仅仅源自于内在的修养,也源自于外在的经验。分寸隐藏在何处,不是触摸出来的,而是体会出来的。分寸既不单纯囿于“情”字,也不单纯拘于“理”字,所谓通情达理者可识分寸,“分寸”二字就在情理之间!所以,要学会把握分寸,必须通人情、晓世故、有修养。把握分寸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是内在涵养与外在经的集中表现。
1.把握好分寸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我们知道一个不会运用理智控制情绪的人是很难把握好分寸的,而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又通常是会互相感染的,有时自己控制得还不错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别人破坏了;而别人的情绪也常常会被自己“染污”。问题是谁都讨厌无故伤害别人情绪的人。哪怕他是为了工作,为了“正事”。
其实干工作干事业又何尝不如同演戏。好演员能很快“入戏”,并且可以既将戏里戏外分得很清,又看不出虚伪的矫揉造作。因为他能够收放自如地执行工作,把自己原来的情绪放在一边专心配合领导、同事的工作要求,表现出适当的情绪,从而制造了一个轻松、合宜的气氛,既有利于同事又表现合理的情绪,也无疑会令自己受到欢迎。毫无理智地放纵自己的情绪,实在是聪明的“上班族”不肯为的行为。
遗憾的是,学历高、能力强、经历多、见识广,未必能改善一个人的“人缘儿”处境,他们照样可能陷入苦闷。
因此可见,运用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么重要。
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时好时坏。学会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要诀。
如你觉得伤心时,应设法找出失掉的是什么?失掉了今后能在哪里取得补偿?
如你发怒的时候,要自问:“谁得罪了我?怎样得罪的?我对那个人说了些什么?我本来要说些什么?为什么我没有说呢?”
如果你感到内疚,要知道大多数内疚来自压抑的忿怨,而忿怨又是因心灵受伤害而产生的,那么解决的方法应该查出心灵所受的伤害,再把忿怨引向原来它应该发泄的地方。
一切情绪,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绪,都必须等它消了才会好。动感情是消耗精力的和无益的。
我们平时所遇到的事情或大或小,或间接或直接,其中涉及原则的事本没有多少,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犯不上与人斤斤计较,特别是感情用事。比如单位里某个同事就美国的好坏谈了一种观点,虽然他的观点过于偏颇,你也没有必要情绪激昂地去与之辩出个甜酸来,否则,因为一句话两句话伤了感情,实在没什么必要。
感情应时时受到理智的支配,一个情绪性太强的人大多被认为神经质,这种人易给人造成一种不合群的感觉,人缘也便随之而去,只有言谈举止始终保持常态,在公开场合上随圆就方,才会在社会上取得别人的认同。这种随圆就方,是掌握好分寸赢得好人缘的又一个原则。
2.把握好分寸必须具备的行为修养:
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一个人想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在面对机遇与挑战时,把握好分寸。这除了要求我们具有诸多的应酬技巧以外,还要具有一些良好的行为修养。
在社会上,我们每日都要与不同地位、不同思想性格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对方的误解、无礼,要有气量,以宽大为怀;要允许不同观点存在,也要原谅他人对你的利益的无意侵害。你谅解了他人的过失,允许别人与你的不同,可以化解矛盾,赢得他人的敬重,有利于大局。
在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代表组织与社会各界人士联络沟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所以要讲究姿态和风度。要做到既稳重端庄,又落落大方,举止自然。讲话、表演、道歉、走路等等都要大方,表现出自信和成熟,使人感到你所代表的组织可敬重。
不拘小节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其心理机制是蔑视对方的存在。比如,擤鼻涕、挖耳孔、跷脚趾、伸懒腰等等。这类人有较强的占有欲和攻击性。性格外向,作风散漫,而且不易控制情绪,好自作主张和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还有的人做事大大咧咧,行为没有拘束,不拘小节,如进入他人会议室,推开门就往里闯;展览会上随便触摸展览品;当众捣鼻孔、剔牙齿等。卷弄头发、拨弄指甲、翻弄衣角、抓耳摸腮、用脚擦地等这类心神不定的“小节”是由于心情紧张、心不在焉或烦躁郁闷所致,因为手足无措而急于掩饰,所以力图借用外物使自己有所依从。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意图表露无遗。这类体态动作无异在向对方表示:“我很拘束,我对你的话无所谓”、“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无话可说”或“你讲完了吗?我可想走了。”这些动作看似微小,却关系到谈话的气氛和波及到对方的情绪。总的来说,不拘小节,反映出一个人的行为修养较差。
在注意礼仪的社会交往场合,不注意小节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作为一个优秀的青年人,注意小节,彬彬有礼,是最起码的交往行为修养。
总之,一些素质优良的人,总是能在社会上很好地立足。良好的礼仪与修养,是一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也是搞好社会交往的基础。
3.把握好分寸必须具备的社会经验
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不仅有先天心理方面的,还有后天得来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前人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涉世不深的毛头小伙子,由于不通晓社会上的人情世故,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有砦本来好办的事也会因把握不好分寸而碰钉子。
我们在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子、建立朋友关系时,经常与那些“有实力的人”、“德高望重的人”以及“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人”、“有城府的人”交往,不但可以提高你的层次和身份,还能使你学到如何更好地把握分寸。
与这些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来往,你会慢慢地融入他们的人际关系圈子,你的交际范围就扩大了,交往的层次也提高了不少,因此,你应该经常与这些水平比你高的人来往,在更高层次上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同样,在单位里许多人认为年轻人和年纪大一些的同事存在代沟,没有共同语言,甚至很多人都为如何与“老”字辈同事相处感到为难。其实,这大可不必。相反,多与这些有城府的前辈打交道,反而会使你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
首先,多与前辈同事打交道可以增加你的知识,丰富你的才干。在学校里,你可以与你合得来的同学交往,合不来的朋友就不和他交往。但在单位里就不一样了,即使是合不来的人,也应强迫自己与他交往。如果你只和年轻的同事交往,而把一些老年同事判定为“老古董”而不与他搭讪,他可能以为你对他有什么成见或看不起他,这样他就不会向你敞开心扉,把他那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你。
年老的同事有很多地方值得你学习,这也是你走上成熟的捷径。比如,一些老同事在单位呆的时间长,经历的风浪多,你如虚心向其请教,他可以传授给你许多有益的东西,如在工作中如何才能成功,如何掌握与各种人打交道的分寸,如何得到赏识等等,这可能是你需要花十几年时间才能学得到的。
其次,通过与这些水平比你高的人交往,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改变你的性格,提高你的修养。这些内在素质的改变,必然重新校正你社会交际的方位与尺度,使你能够更加有分寸地来处世、交际和生活。在与这些水平比你高的人交往的时候,你可以学会少说多听,管好自己的舌头。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言多必有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任何人都当做知心朋友,动辄一吐心曲,更是不可取的。特别是与别人交情微酣或话语投机之时,更要把住口舌关。当自己觉得别人在倾诉知心话时,感到如果自己不把心掏出来就负了一分人情似的。这时候特别注意,你不知道哪句话会犯了对方的禁忌。而且人际关系是经常变化的,今天的知心人或许就是明天的对手,你的知心话或许就会成为明天握在他手中的把柄。给自己留一点余地,留一条后路总会让人觉得安全、踏实。
此外,与人讲话时,你更应该注意适当的时间、场合以及对象。在人家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要唠叨,在他们急着做工作时就不要去打扰他,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要随便约别人做,你喜欢的事人家就一定喜欢吗?要“三思而后言”。过分的热情,会让人觉得你不实在;过分的暴露,会让人认为你太庸俗。
如果你给别人留下这些让人生厌的印象,那么你就更得不偿失了。试想,那样谁还会诚心诚意地把他的经验和教训向你全盘端出呢?你又怎么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呢?你又怎么能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呢?因此,要掌握好社会交际以及为人处世的分寸,还真得多向经验丰富的人学习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