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姜夔集
6575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因曾卜居湖州苕溪白石洞天附近而被友人潘柽称为“白石道人”。其父名噩,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姜夔早年随父宦游,往来汉阳、长沙等地,后其父卒于汉阳任上,夔孤贫,依姐居于汉川(汉阳西北),其后漫游于吴越一带。他精通音律、书法,工于诗词,三十多岁时在湖南结识了老诗人萧德藻,萧氏赏识姜夔的才华,便把侄女嫁给了他,此后姜夔便依萧德藻居湖州。淳熙十四年(1187)经萧德藻介绍,他袖诗拜谒杨万里,万里“许其文无不工,甚似陆龟蒙,并以诗送,往见范成大”(夏承焘《姜白石系年》),自此往来苏州时便依靠范成大。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姜夔结识了南宋大将张俊的后裔张鉴,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冬,姜夔受张鉴的邀请,举家搬往杭州,依之十年。他在《姜尧章自序》中说:“旧所依倚,惟有张兄平甫,其人甚贤。十年相处,情甚骨肉。而某亦竭诚尽力,忧乐同念。”

姜夔一生的成就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的当数其词。他的词清刚醇雅,格调高旷,讲求声律,字斟句酌,影响了吴文英及清代浙派词人,被誉为“诗家之杜少陵”、“文中之昌黎”、“词中之圣”。词自晚唐兴起之时便带有柔软婉丽的先天特征,这也正是它为“词”,而不为“诗”的一个重要原因。姜夔之前,范仲淹、王安石、苏轼、辛弃疾虽是两宋词风的特例,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而特有的语言风格,词至姜夔,软媚无力已蔚然成风。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此时诗坛已入江西末流,奇险硬涩、槎枒干枯的诗风为当时许多文人所不满。姜夔恰逢此时,他在诗歌和词曲创作上都造诣颇深,于是他另辟蹊径,把晚唐词风与江西诗风相结合,用健笔写柔情,形成了幽韵冷香的语言风格。

从姜夔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生的行迹和不幸,积极入世与屡试不第,怀念情人与厮守无期,渴望归依与飘泊江湖,多种感情激烈斗争,此消彼长,终于成就了他一生的文学事业。他还有一部分作品流露出隐逸的情怀,并常常以陆龟蒙、陶渊明自比,但实际上他是一个积极入世之人,他的出世命运是被庙堂所排斥的结果。

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姜夔四十三岁之时曾向朝廷献上《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建议治理国乐,但因权臣妒才而未被重视。次年(1198)正月,作《戊午春帖子》:“晴窗日日拟雕虫,惆怅明时不易逢。二十五弦人不识,淡黄杨柳舞春风。”真可谓满腹牢骚,表达的尽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说归说,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姜夔又上《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因此,他获诏允许免解参加礼部进士考试,但不幸落第,以布衣终身。所以说,姜夔“出世”的一生是被逼的,他虽然一心崇拜陆龟蒙,但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假隐士,在生活窘迫之时他做不到陶渊明式的“清”,在仕途潦倒之时他甚至没有苏轼的“旷”。

姜夔所结交的大多是达官显贵,豪门贵族,与其唱和最多的也是这些人,那么这其中有没有一点点姜夔的良苦用心呢?或许他想得到这些人的举荐而步入仕途,或许是要通过与这些人的交往来满足心灵上对于济世的需要。曾经有一种说法:〔暗香〕、〔疏影〕是姜夔为范成大而作,目的是希望得到范氏举荐,借此步入仕途。由于这两首词的词旨较为飘忽不定,所以并不能印证此说,但是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姜夔的此类作品绝不仅限于这两首。现可考的与姜夔有交游的人达一百多,而其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隐士,但是仅在他的词作中,向往隐逸之词就为数不少,如〔点绛唇〕(燕雁无心)、〔庆宫春〕(双桨莼波)、〔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等等,都流露出了向往退隐江湖之意。而在姜夔四处飘泊的一生之中,对于归隐生活,他占天时——二十至五十岁生活在宋金议和、短暂而稳定的三十年中,占地利——长期漫游于人杰地灵、风光秀丽的吴越一代,占人和——布衣终身,无所经营,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走向隐居之路呢?为什么入仕不得,而又向往隐逸的词人作品中不见鄙薄功名利禄之语呢?他的词同样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的[徵招]词中有“一丘聊复尔,也孤负幼舆高志。水葓晚,漠漠摇烟。奈未成归计”之词句,意思是“如果要隐居,只一片茂密的山林也就足够了,但这也辜负了谢鲲建功立业的壮志。天色渐晚,水葓生处,烟雾濛濛,而我仍飘泊在外,归计未成”。这样就再明白不过了,姜夔借谢鲲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并不是真的向往隐居,那只是出仕不成、飘泊江湖时所产生的用来抵抗失败、落魄、孤独的消极逃避的心理。

姜夔的内心世界是极为复杂和矛盾的。一、他是一个地道的江湖文人,儒、道、佛三家对他的思想都有影响,并在作品中有所反映。但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儒家济世思想在他心中是最深刻的,他要求济世,要求有所作为,要求建功立业,但现实与理想却背道而驰,积极入世与被迫出世时时刻刻咬噬着他的内心,撕裂了他全部的人生和理想。二、成就姜夔一生文学事业的当数其带有梅花意象的怀人词、恋情词,二十年对合肥情人的忆恋为中国文学宝库留下了熠熠生辉的财富,同时见证了姜夔执着不渝的爱情。但这里有一个矛盾现象:从姜夔的词作中可以看出,合肥在他的心目中是第二故乡,合肥情人是他感情的皈依,但他身在合肥时却仍然满怀飘泊之感和思乡之情,如其词作〔淡黄柳〕题序中写道的:“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一个“客”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同时表明姜夔虽客居合肥多年,但感情上从没有融入其中。另一方面,〔鹧鸪天〕云:“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其所抒发的是家居生活的温暖,亲人关怀、天伦之乐的幸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情人的眷恋和对家庭生活的向往这对矛盾,也是姜夔所不能化解的。

姜夔著述今存者主要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和《白石道人诗说》等。姜夔同杨万里一样,都是从江西诗派出来而走向晚唐的,所不同的是他的诗“饶有缥缈的风神而缺少现实内容”(夏承焘《论姜白石的词风》)。他的诗论《白石道人诗说》虽篇幅较短,但却是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重要作品,它主要讲创作方法和技巧,乃是经验之谈,见解颇为独到。王士祯《渔洋诗话》称:“多精至之论,严羽之前,无与比也。”顾易生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称:“从初期的‘论诗及事’为主,终于完成了向‘论诗及辞’为主的过渡,有关诗歌的创作思维及艺术规律的探索,构成了优秀诗话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姜夔在我国音乐史上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善于自度新腔,而且还有十七首词自注工尺旁谱,这是研究宋代音乐的宝贵材料。

姜夔作为一代江湖文人,为庙堂所遗弃而又远离底层人民,既不能匡时济世又不能深入地反映民生疾苦,这对于他的文学创作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但他以精湛的笔力、深厚的艺术涵养跻身于南宋文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乃至数百年之后仍被后人效法。

本书所评注的姜夔作品,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夏承焘《白石诗词集》为底本,并参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孙玄常《姜白石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刘乃昌《姜夔诗词选注》等,择善而从。限于丛书之体例篇幅等方面要求,我们选注了70首诗,全部评注了姜夔现存的84首词,以及两篇文章《白石道人诗集自序》和《白石道人诗说》。为方便读者使用,末附“姜夔年谱简编”、“姜夔研究重要参考文献”、“《姜夔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笔者学识浅薄,题解、新解、新评各项乃参考前贤研究成果,并融汇个人所学、所得而成,不当之处,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杜伟伟 姜剑云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