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雨太行:张德善回忆录
6537800000030

第30章 跋

《风雨太行——张德善回忆录》即将付梓,我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我从小一直以有一个老革命父亲而自豪。记得上龙泉初中时,我的一篇作文“记一个最熟悉的人”,记述了心中的父亲。校团委朱建敏书记认为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材料,于是请画家根据作文内容绘制成连环图片张挂校园。

“意义在于过程,幸福在于细节。”这是父亲摘抄的名句,我深以为然。

几十年来,每当全家相聚时,父亲趁着酒兴绘声绘色地讲一段难忘的经历。时间地点说得那么清楚,事情经过是那么生动曲折,老爷子记忆力之强令后辈叹服。更让我们敬仰的是他那矢志不渝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意志;不怕苦不怕死,勇于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与人为善、不图报答,踏实做事、不计名利的胸怀。

父亲从风风雨雨中走过来,一直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并潜心把记忆撰写成文字。他的文稿和保存的自传、检查、申述材料,加上日记、笔记等字数逾50万。有关自己的革命经历,他既有较完整的记述,还有不少随笔,尽管是三五句或三两页,但却记下了生动细致的过程和增添了人名、地名和事件,使回忆录更为丰富翔实。

跋20世纪末,父母已届耄耋之年,但身体和精神一直不错。1999年1月,父亲出现便血症状,诊断为直肠腺瘤,住院做了手术。此后,父亲的生活质量较高,每天都要外出散步或找老朋友聊天,每月交党费仍是亲到粮站。在家看电视时,父亲作讲解,母亲看热闹,甚有兴味,其乐融融。

2000年春,母亲视力突然下降,震宇给奶奶买老花镜,换了三次也不管用,医生诊视后说是身体机能迅速衰老所致。5月21日早晨,母亲如厕不慎跌倒致股骨头折裂。经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三个月后老人家即可下地走动了。辛巳年春节前后,正当母亲已能扶杖行走,她也以生活可以自理而高兴之时,老人家的身体状况突然急转直下,于2001年2月26日溘然辞世,享年88个春秋。

母亲走了,父亲显得颇为孤单。7月份,姐夫带其长孙张涛来宝鸡。父亲见到15岁的重外孙,分外欣喜。9月下旬,父亲觉得胸闷气短,住市中医医院检查,诊断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和冠心病,经对症治疗,一度好转。

记得以前,父亲生病从不承认他有病,也从不讲“死”字。这次住院的一个多月中,主治医师陆成给予精心治疗,叔叔王振虎专程前来陪护。他兴致很高,积极配合治疗,说:“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不怕死!”还告诉我们一件很为自豪的事:“我们部队赶到淮北时先驻小李庄,总前委作战部移驻这里后,在部队出发前我见过首长邓小平。”说起淮海战役,他依然是那样兴奋。

就在医生精心治疗,期望出现奇迹时,11月7日上午10时25分,父亲的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我们将父母骨灰的一部分合葬于渭水之南、秦岭北麓的天台山陵园;并尊父亲生前遗嘱,另一部分骨灰由叔叔王振虎、姐夫张振忠带回老家,撒于太行山的山水之间,使其魂归故乡。

父母走完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可是父亲的夙愿还没有完成。2005年1月,市委批准我提前退居工作二线的请求。在完成《宝鸡青铜器》一书后,我即开始整理父亲的遗作,从2006年4月起至8月底,基本将有关资料输入电脑,字数约17万。

正当对书稿中有关抗战期间父亲经历的事件、时间、地名、人名等需要订正厘清的时候,适逢家乡古迹玉皇庙重修竣工仪式于国庆日举行,应村委会邀请我于2006年9月29日回到故乡。参加隆重的竣工庆典后,在叔父王振虎、姐夫张振忠、堂兄松堂、堂弟李堂、建柱和外甥晋陇的协助下,我踏着父亲当年的足迹,走访了壶关、长治、陵川等县10多个村镇的40多位老年人、知情者。尤其是五集村陈元富、靳春英、陈三女、张贵喜、张满堂,赵村郭书藏和赵豁池村赵林鱼等老人的讲述,不但证实了回忆录的纪实性,而且增添了许多细节和新内容。

我在整理父亲的回忆录时,就想在完稿后能请了解主人翁情况的同志撰写序言。

李才旺同志是我心仪已久的乡友和兄长。他在省上身居要职,又是著名诗人、书画家。他“诗言志”之佳篇甚多,其中《公仆颂》:“心似白云常自在,德如清露不染尘。为官避事平生耻,贵能人去政声存”正是我追慕的境界。当我读到《偶感》篇:“狂风和着悲哭起,暴雨犹随苦泪流。无怨无恨无人生,李才旺同志(右)纵谈五集村历史变迁有风有雨有春秋”时,这不就是我父亲一生的生动写照么!2006年10月13日,我专程赴太原市拜访李才旺兄。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一见如故,畅谈家乡历史和巨变。当我说到为家父整理的回忆录即将完成,想请才旺兄予以审阅指导,撰写序言并题写书名时,他慨然允诺。

2007年10月,我回家乡为编写《五集村志》收集资料,又得到张海松、张金垒、张安胜以及张绍德等老战士的不少情况。将革命老战士的情况补充到父亲的回忆录中,我觉得是对革命前辈和先烈的最好纪念,也深得村干部和乡亲们的赞赏。乡亲们确认了这本回忆录的价值和意义,促使我决心将《风雨太行——张德善回忆录》整理成一部精品。

回忆录书稿较完整地记叙了父亲的一生。由于老人家一辈子的心结和所述重点是太行山的如晦风雨,因此书稿定名为《风雨太行——张德善回忆录》。父亲写回忆录的想法曾在多处表达,整理者将其汇集一起,成为一篇完整的“自序”。书稿正文标题是根据内容提炼而成,文中所讲的一些事件、人物等尽可能查找有关资料补充了必要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整理出版《风雨太行》是我们全家的心愿。我每天在电脑上敲键盘,家务活和照看爱孙翼翔等,都由老伴承担了;震宇、锦岚不时询问进度,震宇还提供了一些细节。家乡张满堂、松堂兄、王国兵弟、王卫玲妹,外甥张晋陇、晋峰、甥女晋芝、晋玲、侄儿峰亮、杰亮、侄女凤香等全家合影(2005年)希望早日成书出版。整理中,李堂弟应约不辞辛劳查询了50多个有关人物的姓名、事迹、生卒年份等疑问。书稿寄送家乡兄长阅审,松堂哥认为内容丰富翔实,深受教益,而且故事性也强,并认真校对了书稿中的疏漏。

今年9月13日,我收到李才旺同志撰写的“‘人民功臣’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序言和题签的《风雨太行》墨宝。他在来信中说:书稿读后“感觉很好!你父亲和你都下工夫了。”这既肯定了本书的价值,是对主人公的高度赞赏,也是对整理者的莫大鼓励。

雷明德同志曾采编过我父亲事迹的节目。当我将书稿送请明德兄审阅时,他仔细审读书稿后,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文“让‘德善精神’代代相传”。该文已发表于2007年8月21日《宝鸡新闻网》的文化教育栏目。

《风雨太行》整理期间,挚友郭兴文、常智奇、杨青峰、钱俊昌、张世民等甚为关注。文物局系统同志给予很大支持,全书脱稿后,刘宏斌同志对文稿作了仔细的校阅,张云亮同志热情协助打印送审稿,龙剑辉同志协助修复老照片。书稿送陕西人民出版社后,吴秉辉副总编辑认为书稿内容丰富,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责任编辑曹秀君同志悉心审校书稿,认为个人历史最能折射时代的本质,撰写回忆录是很有意义的事。按照她的建议,我对书稿一些属当地方言、俗语作了注释,如“老皇”、“庄家”等。个别小地名如“老洼窝”、“七里边”等,现无法查证,只得依从原稿了。美术编辑易玉秦同志精心设计了版式、封面。陕西彩云印务有限公司精心印制成册。兹在《风雨太行》出版发行之际,谨致诚挚的谢意!

书中如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指正。

张润棠

于2007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