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被围与突围
6536800000026

第26章 百年艾青与中国新诗的精神传统

2010年,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百年冥寿。诗人艾青走过了86年的人生,跨越了影响中国现代诗歌与文学的多个重大历史阶段:沐浴于异域文化的留学时期,左翼的1930年代,狼烟四起的抗战岁月,脱胎换骨的延安时代,思想改造的“十七年”,流落他乡的“文革”时光,“归来”的新时期……他不仅仅是时间概念上的“与时代同步”,而且在一系列基本的文学个性、气质、思想与语言方式上,都可以说是触及了中国文学的根本。

艾青的艺术选择的独特取向——无论是法国先锋派的反叛精神,叶赛宁式的深情,还是凡尔哈伦式的忧郁,马雅可夫斯基式的豪迈,以及所谓象征主义与充满中国情怀的现实关切的融合——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从“艺术自觉”的1930年代进入家国忧患的1940年代的必然——艾青几乎是完整而完美地呈现了这样的艺术过程。当然他在后来又继续奔向延安,成为知识分子时代选择的一种“典型”:

我看见一个闪光的东西

它像太阳一样鼓舞我的心

我爱它胜过我曾经爱过的一切

为了它的到来,我愿意交付出我的生命

交付给它从我的肉体直到我的灵魂

我在它的前面显得如此卑微

甚至想仰卧在地面上

让它的脚像马蹄一样踩过我的胸膛

——《时代》

新的“时代”真的“像马蹄一样踩过”诗人的胸膛,艾青以自己真诚的艺术之路完成了对这个巨大变迁的世纪的献祭。种种经验,种种教训,都尽在其中。

艾青诗歌的意象几乎就是20世纪中国形象的雕塑。在我们熟悉的艾青诗句中,这样一些意象反复出现:土地、北方、太阳、旷野、雾霭、池沼、乞丐、黑夜、黎明……20世纪的中国读者因为洞悉自身的社会人生而与艾青的意象“相遇”,或者说是在艾青的意象中“发现”了包裹自己的世界形象,于是,诗人艾青的创造就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中国“记忆”。荣格的“原型批评”曾经认为古老的文学意象可以唤醒一个民族沉睡的记忆,其实就是我们置身其间的现实也在不断滋养着关乎生命体验的“民族文化意象”,问题在于谁能够读解和呈现这样的体验的符码。如果说,古老的中国诗人为我们提炼和奉献了清风明月与暮鼓晨钟这样的农业时代的原型,那么现代诗人艾青则发掘和创造了土地、乞丐与黎明、太阳这样的过渡时代的原型:古老的中国正在从深厚的泥土中挣扎奋起,正在艰难地期盼着新的文化的“黎明”,在现代诗歌艺术行列中,艾青的意象不是以“先锋”的姿态炫人眼目,而是以这样的质朴与坚实深植于我们体验的中心。

艾青的语言方式同样触及了中国诗歌重大变革的核心。以律诗和词曲为基本形态的中国古典诗歌,究其本质乃是一种“声音的艺术”,诗歌的美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必须诉之于听觉,而自五四白话新诗开始,“以文为诗”的追求却逐渐将诗歌拉离了依赖“声音”的故辙,这一方面加剧了现代诗歌发展中的“声音焦虑”,给许多人指责新诗的“缺陷”留下了空间,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讲,却也迫使中国诗人与中国读者都不得不思考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中国诗歌的“声音”是否就能够为古代音韵形态所囊括?或者中国现代诗歌有没有离开“声音”另谋他途的可能?我们甚至能否在“书面”的“视觉”(而不单单是吟咏的“听觉”)艺术中寻找新的“韵律”和节奏?“所有文学样式,和诗最容易混淆的是歌”,“应该把诗和歌分别出来,犹如应该把鸡和鸭分别出来一样”,“歌是比诗更属于听觉的”,“诗比歌容量更大,也更深沉”(《诗论》)。艾青的诗歌“散文美”主张可能迄今都会有不少的争论,但是置放在中国诗歌变革的历史背景之上,我们就不难见其思考和探索的重大意义,在像《巴黎》这样的作品中,离开了传统的韵致,中国诗歌恰恰呈现出了一种繁复多姿的内在力量,而且这力量显然也自成节奏:

巴黎

你是健强的!

你火焰冲天所发出的磁力

吸引了全世界上

各个国度的各个种族的人们,

怀着冒险的心理

奔向你

去爱你吻你

或者恨你到透骨!

——你不知道

我是从怎样的遥远的草堆里

跳出,

朝向你

伸出了我震颤的臂

而鞭策了自己

直到使我深深的受苦!

这是自我感受的直接的叙述,是生命的“口语”与“白话”,它没有意在言外的语言技巧,没有甸式的均齐和尾韵的统一,但恰恰就是这样一种错落参差的形式,传达了诗人冲决激荡的现代情绪,在古代诗歌的语言“协畅”之外,开启了另一重令人荡气回肠的新的语言方式。

这就是艾青,一个敢于以自己的生命的体验,以自己的艺术的激情塑造现代中国记忆的诗人。历史记忆不逝,他的作品乃至生命形象都会与我们的遭遇一起,成为自我精神雕刻的一部分,难怪即便是在文学沉沦的“文革”时期,在众多的中国文人失踪、璀璨的文学华章黯然无光的岁月,艾青依然成为文学青年默默阅读的对象,艾青的激情依然成为许多的受难者挣扎求生的力量。1980年代,“新诗潮”崛起,一场不大不小的纷争将艾青意外卷入,急于自我证明的青年一代曾经不无盲目地要求“艾青给他一条生路”,甚至有过“把艾青送进火葬场”的言论,然而思想与情感认同的力量毕竟是第一位的,风波过后,两代诗人终究握手言和,艾青作为20世纪中国精神传统的标识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力量,尊重这样的精神遗产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