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
6519800000014

第14章 传统民俗文化(2)

开斋节东乡语称orozitai,是东乡族最隆重、最重视的节日,开斋节的日期为伊斯兰教历10月1日,而伊斯兰教历为一种阴历,月亮圆缺1次为1月,平均每年为354天1天,与中国民间阴历不同的是,伊历没有闰月之分,因而每隔3年则比中国阴历少1月,每30年轮转一次,如1995年的开斋节是中国阴历正月初一,过三年后,开斋节就退在腊月初一,再过三年就变成十一月初一,以此周而复始地循环。开斋节的具体日子因教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新教一般以阿拉伯阴历初一为开斋节,因伊历与我国阴历因大、小月的不同而出现1-2日的差距,因此新教有时在中国阴历初一,有时在初二,有时在初三开斋,而老教的开斋的月份随伊历,而日期则一般随中国阴历,即不管伊历与中国阴历之间个别日期差异如何而都在中国阴历初一开斋,因而老教也被称作“初一”派;胡门门室始终在中国阴历初三开斋。开斋节的一天,男人们去清真寺聚礼,清晨上墓地念经祈祷,邻里亲友间相互上门,做“色俩目”问安。妇女则在家里炸油果、馓子等油炸食品,部分送给亲友,部分留在家中食用。

古尔邦节东乡族称之为“阿也”,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这一天,凡是经济能力较好的人家宰牲庆祝,所宰的牛羊肉,请阿訇和众乡亲在家里念经共餐,不允许独家享用。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日子,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或13日举行(诞生日和逝世日错一天)。一般的纪念方式是举行各种形式的聚会,诵读《古兰经》,过圣纪节时也要宰羊、宰鸡,大家共食,可在清真寺、拱北里过,也可在家中过。

阿守拉节是阿拉伯语“10”的意思,相传在伊斯兰历1月10日这一天,曾经发生过很多不同寻常的事情,如真主在这一天造化了人类;尔萨(耶稣)在这一天出生;依布拉欣被异教徒扔进火中后被真主救出以及众所周知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一天。人们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逐渐演化成“阿守拉”节。在东乡,阿守拉节是妇女和儿童们聚会的节日,每年由各家轮流操办,请阿訇念经祈祷是必不可少的。阿守拉节还有粮食节的寓意,寓有当年的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祝愿以及提倡节约粮食、反对涫费等寓意,这一点与宗教无关。

2.生产及其它节日

卧碌吃是东乡族庆祝粮食丰收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秋来冬初,粮食入仓、洋芋入窖的农闲时节举行。卧碌吃是以村庄为单位,各家各户自愿分担经费,买羊买牛,选一庭院房屋宽敞的人家具体操办或是轮流坐东,然后全村人家,欢聚一堂,边吃边喝边聊,以示庆祝,每年卧碌吃节的时间不定,近年来有淡化趋势。

火把节在每年正月十五晚上举行,参与人员多为青少年,即每人用草或其它易燃材料扎一火把,傍晚时点燃火把满山遍野跑动,因其与汉族传统节日元霄节在同一天,有人认为这是受汉族节日影响而产生的节日,所以新教和三抬教极力反对过火把节,而参与火把节的多为老教;也有人认为这是先民从中亚带来的波斯祆教(拜火教)的遗俗。在火把节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看火把颜色,老人们认为火把颜色愈红愈是预示来年庄稼丰收,否则被视为不祥。

此外,汉族传统节日在东乡各地因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层次的影响。如在春节,东乡族人民在早晨吃包子,以示过新年,儿童则在门梁或树枝上作一秋千,一直荡到正月十五,认为在春节荡秋千能长个子,也表示年龄长了一岁。在端阳节老人们吃乌鸡以示驱百病等。

三、民间体育和游戏

东乡族人民喜欢体育和游戏活动,有很多传统的娱乐方式保留至今,这些活动尤其是在冬季和初春农闲时期最为活跃,其种类繁多,有适合儿童的游戏,有广大青少年喜欢的竞技比赛,有适合成年人娱乐的体育活动,也有被广大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主要有:

打吉咕杜是农闲季节供成年人参与的一种传统体育比赛,场地多选在一块空旷的场地,参与人数少则双方各1人,多则不限,双方相等即可,“吉咕杜”是一种像鸡蛋大小的椭圆形木球,用树枝削制而成,长一寸余,粗半寸余,打“吉咕杜”又叫打“别列棍”,别烈是指长尺余的木棒,类似棒球棍。比赛时在场地划一长方形界限,俗称岗沿,守方居岗沿内将球击出,攻方从得球之地,无论远近,极力将球仍进岗沿,入则交换发球权,守方以棒迎击防守,击之越远越好,后以棒量数,以数计分,先满百棒者为胜,输方受“喝通”的处罚,即胜方以棒击球,输方从落球之地持球,口喊出声,不许换气,一口气跑入岗沿,否则继续处罚。

当尕大汉语意即“打土块仗”。一般是两个村落间先约好时间后举行,有少年,也有壮年,有时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来参加比赛。地点在一座小山头或一个地垄。玩时双方互掷土块,也可用自制的甩炮,直至一方受不了,退回本村,才偃旗息鼓,握手言和。玩时为了避免受伤,禁止使用石头,这一运动的产生与东乡族的尚武精神有关,意在培养东乡族人民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勇气。

摔跤是东乡族中开展得最为普遍的传统体育活动,种类有“花花抱”、“揽腰抱”、“后腰抱”等,一般采用三局两胜制,即在摔跤中连倒两次为输。

拔腰是一种比赛体力的活动。两人面对面站立,然后伸双臂从双方身后倒抱腰际,等裁判喊“开始”,双方发力,尽力将对方提起,使对方双脚离地,失去重心。拔腰的方式有单手抱和双手抱之分。

踢毛牙即踢踺子。踺子是用一撮山羊毛和两枚铜钱制成的,可用脚尖、脚侧、脚背踢出16种花样,一般由双人对赛,可也多人分组对赛。赛法有“十席”、“五席”两种,即每种花样踢十次或五次,以累计先踢完者为赢,输者必须给胜方“丢毛牙”,即将毛牙给胜方,胜方则尽力将毛牙踢远,使输方随踺子跟前跟后,疲于奔波,直至赢方不慎将丢过来的踺子扑空,输方才有机会将所缺的花样及数补够。这项运动最适合在寒冷的冬天举行。参加者大多为青少年。

跳跎跎是东乡族少女喜爱的一种文娱活动。玩时在空地方划一大方块,然后在大方块里划上若干小方块,然后在小格子里扔进一个沙包或石子,然后单腿按顺时针顺序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踢石子,先踢完所有的方格为赢方。

打秋千是东乡族少男少女喜爱的一种游艺活动,时间多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玩时,在屋椽、门梁或一棵大树上栓一根绳子即可,这是东乡族青少年欢度新年的一种方式。

鹰猎东乡鹰猎之风由来已久。东乡族人民特别喜欢目光深遂幽密的动物——鹰隼。把培养鹰隼,目睹捕猎情景视作一种乐趣。其作用有二:一为狩猎,二为娱乐,因此鹰猎之风常盛不衰。

压“走马”是东乡族的一种马术活动。走马是一种靠养马者特殊训练经过长期不断地加以锻炼后驯养成的马。驯养走马的目的不在于驰驱,而在于走,一匹好的走马,在山路上疾速奔走,骑手会感到像坐轿子一样平稳。行家们比赛走马时便拿一碗水放在鞍上,让马疾走,如连一滴水也未洒出来,便是上等走马。走马的步法有大走、小走、侧身齐步走等。压走马不能心急,要持之以恒。过去压走马的人都是穷苦人,骑走马则是富人的享受。小户人家压不起走马,便驯练一匹走骡或走驴代步。

下方是东乡族中老年人所喜欢的一种传统棋类活动。东乡族中流传最广的方有:“七路”、“大方”、“顶四路”、“围和尚”、“钻牛角”、“绷裤衩”等。下方时由两人对下,找一块干净地方,用棍子划出所需的方格,棋子可用石子、硬币、火柴棍等代替,交战双方以吃子多寡定胜负。“七路”方的下法是:先划一横七路,竖八路(行)的方阵,棋手各执一种棋子,先在方上占据有利位置,待方阵布满棋子后,互相拔对方一子开局,以本色四枚棋子成方(排成一行)后吃对方一子(除对方已成方格的棋子不能吃外,其它任何要害部位的棋子任选一子吃掉)。“七路”是方棋中变化最多,下法最复杂多变的一种,其下法的变幻甚至不压于围棋,我们称其为东乡族民间围棋一点也不为过。“大方”棋法与“七路”相同,所不同的是“大方”的棋路横竖都是七路,下“大方”的要点在于棋手占据好的位置,比如“七角”(是指设法把三组成方的棋子排列成矩足状)、“六角”(是指两组方阵连接为双菱角形)、“连搭”(是指把左右两个方阵相连)等各路阵势,利用优势尽量吃掉对方要害部位的棋子,打乱其阵脚,最后对方棋子所剩无几,无力迎敌者为负。“顶四路”是由横竖四条线路组成的方阵,吃子的方式有“单顶”、“双顶”和“串矛子”等,“单顶”是在一条棋路上黑白双方各有一子,如黑方连下两子,就可将白棋顶掉;“串矛子”是指一方在一条线路上占子相连的三子,另一方在这条路上下一棋子,对方三颗子就被吃掉,如同用矛子穿过一样。“顶四路”棋局虽简单,棋法却激烈,非机动灵活者不能取胜。“钻牛角”、“绷裤衩”的棋法很简单,下时在地上划一个“”形棋路,双方各有3个棋子,分别放在上下两行的6个交叉点上,空下是中间两个交叉点,对局时棋子可根据线路运动,并尽力将对方棋子逼入死角,使之无路可走后吃掉,最后以先吃对方两子者为胜。一般来说,“七路”、“大方”等棋法复杂多变的“方”多受中老年人的喜爱,“顶四格”在青少年中流行较广,“钻牛角”等棋路简单的“方”则适宜开发幼儿智力,因而多在学前幼儿普遍流行。

四、治丧、殡葬方式

(一)治丧

东乡族人在去世之时,首先请阿訇念经祈祷,求真主赦免病人,称之为念“的towo”,念“towo”的目的一是求真主赦免病人犯下的罪过;二是祈求减轻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康复。通常情况下,给病人念过“towo”之后几天之内去世,也有个别念过“towo”后病情好转,甚至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