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搜索结果:1134430条
最大招牌:“焚书坑儒”
招牌搜索结果:109000条
名言嘉句:无
荣誉称号:始皇帝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赢政
出生:公元前259年
逝世:公元前210年
祖籍;秦国咸阳(今陕西咸阳)
出生地: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逝世地: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东南)
主要身份: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功过:统一中国
主要著作:无
[人物生平]
秦始皇姓赢名政,公元前259年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公元前246年,他的父亲秦襄王死去,赢政继承王位,时年13岁。由于年龄太小不能亲政,由相国吕不韦摄政。公元前238年,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后亲政。赢政重用李斯和尉缭等人,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统一六国战略。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亡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东周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和纷争局面。秦灭楚后,派兵南下将中国东南的“百越”地区设为会稽郡和闽中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大将屠睢率兵50万进军岭南,将该地区设为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收复了河套以南地区。第二年,蒙恬渡黄河攻下阴山,设县44个。为防御匈奴南下掠抢,秦始皇下令将原来燕、赵、秦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5000余公里,号称万里长城。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决定废分封、设郡县,将天下分为36郡。又制定官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所谓“书同文、车同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将所有医书、卜书、农书以外的百家书籍和原来各诸侯国的史书尽行烧毁。公元前215年,坑儒生460余人。为了“示强威、服海内”,秦始皇从公元前221年起,先后五次巡幸全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巡幸途中染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东南)。
[影响力评述]
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寻找一个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大的人物,那这个人非秦始皇莫属。秦始皇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在其他很多方面也都是第一。在秦始皇之前的各个朝代,所谓的“中国”仅仅是一个区域性概念,只有在秦统一六国之后,“中国”的幅员才扩大到了它后来所指称的范围。西方语言中的“China”其实就是“秦”的译音。可以说,秦朝是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第一次出现在世界上的时代。虽然秦始皇仅仅是一代人或一群人的代表,即他励精图治的先王们和与他共同统一六国的文臣武将们的代表,但秦始皇的个人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没有秦始皇,其他的秦王可能也会统一天下,但秦始皇的出现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秦始皇的影响还在于,中国历时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统一观念也是从那个时候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秦始皇的统一是全方位的,从思想、制度、语言文字、交通各个方面,他都为统一的中国奠定了基础。甚至在今天,如果我们要探讨有关中国思想、政治、文化的问题,也都必须追溯到秦始皇。秦始皇就像一股不散的阴魂,两千多年来一直笼罩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政治人物的影响如此巨大,并且历久不衰。
秦王赢政在政治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就不同凡响。赢政13岁登基,但军国大权都掌握在“仲父”吕不韦手中。赢政如欲亲政,就必须搬掉吕不韦这块绊脚石。在赢政22岁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吕不韦推荐给赢政的母亲秦庄襄王夫人的男宠嫪毐与太后私生二子的事情败露。嫪毐自知罪不容诛,便主动发难,挑起了叛乱。赢政成功地平息了这场叛乱,将嫪毐及其余党斩尽杀绝。吕不韦因为嫪毐的事情被罢官,并被驱逐到他自己的封地去居住。但秦始皇始终感到吕不韦在政治上是一个威胁,于是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迁徙处蜀。”吕不韦读了这封信,就饮鸩自尽了。自此,秦王政大权独揽,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秦王赢政甫一亲政,就开始了他统一六国的进程。在其先祖父所建立的强大国力的基础上,赢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策天下,威震四海”,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灭掉了六个诸侯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速度是惊人的,平均不到两年就灭掉一个国家。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国家大多已经不堪一击,秦军甚至兵不血刃就占领了一些国家的都城;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秦始皇在用人、组织、决策、谋划方面的出色能力与才华。如果不是秦王政知人善任、调度有方,秦国的胜利就不会来得那么快。用现代的话来说,秦王领导了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这样一个团队面对着一个个内部勾心斗角、外部分崩离析的诸侯国,他们不获得胜利才是奇怪的事情。作为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秦王的作用是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
秦国统一中国的胜利与秦王个人的人格和能力是分不开的。首先,赢政的知人善任是他成功的第一位的因素。为了完成统一大业,秦王可以说是求贤若渴。他充分继承了秦国任用客卿的传统,广招天下之才。李斯、尉缭等辅助秦王成就大业的人,均不是秦国人,但秦王都能将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为己所用。秦王为了罗致人才,甚至可以舍弃自己国王的威仪。例如,赢政听说弱顿是个人才,欲召见他,但弱顿却提出他觐见秦王不行参拜之礼。这在当时不啻为一种对王权的挑战,但秦王竟然接受了。弱顿见到秦王时又批评他将太后迁出王宫是不孝,秦王也隐忍不发。事实证明,秦王的大度为他赢得了一位奇才。弱顿出使赵国,利用反间计使赵国杀掉了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李牧,剪除了秦国东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秦国后来灭六国的策略,皆为“顿子之说”,这反映了弱顿在统一进程中的贡献。秦王听说韩非是一个人才后,他甚至不惜为得到韩非而进攻韩国。如果不是心胸狭窄的李斯的陷害,秦王将又会得到一位股肱之臣。其次,秦王是一个心胸宽广、知过即改的君主。最初,秦王听信李信的夸言,任用他率领20万大军进攻楚国,结果大败而归。赢政认识到他当时没有听大将王翦的忠告是多么的失策。他立即亲赴王翦府上承认失误,并恳请王翦再度出山,最终攻灭了楚国。赢政也是一个勤政的君主,《史记》中说他“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比起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沉迷于声色犬马中的皇帝,赢政怎可以不成功?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年份。这一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进行了几百年的诸侯混战局面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在这一年,秦王赢政获得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封号——皇帝,他也就以始皇帝的称号被载入史册。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壮举对中国后来历史的影响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秦始皇吸取了周朝灭亡的教训,听从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不再采取分封的方法治理天下。他将全中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官吏均由皇帝亲自任命。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诸侯坐大、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一直存在了两千多年。后来,“汉承秦制”,基本上承袭了秦始皇所创立的行政制度。而后来历史上出现的许多战乱,如汉代的“吴楚七王之乱”、明代的“靖难之役”等,其实都是没有严格坚持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果。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秦以后的两千多年里,统一总是人民的普遍追求。
秦始皇的另一大功绩是统一了文字。统一的文字是统一的文化的最外在的表现,而统一的文化才是一个国家维持统一局面最基础的力量。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各地的口头语言千差万别,但由于有了统一的书面语,政令才可以下达,民意才可以上达,文化才可以交流。秦始皇还统一了币制和度量衡,这些也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必不可少的条件。秦始皇还非常重视交通的发展,他命令修建了通往各地的官道,密切了各地和中央的联系。当时修建的“灵渠”时至今日仍然在为当地的交通和灌溉服务。秦始皇修建的另两个工程则至今仍然使现代人受益。长城(虽然现存的长城多为明长城,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无疑是秦长城)和秦兵马俑都是中国的骄傲,也为当地带来大笔的旅游收入。但长城对后世中国的军事和战略意义更加深远。贾谊在评价长城的作用时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对于擅长骑射并经常进入农耕区劫掠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确实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不易逾越的屏障。
秦始皇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焚书坑儒”,这开始了中国两千多年“文字狱”的先河。“焚书坑儒”是中国先秦文化的一场浩劫。各个诸侯国的史书被焚毁,各国记载详细的国史毁于一旦,今天,我们对除了秦国和鲁国之外的诸侯国的历史所知甚少,就是秦始皇的“功劳”。诸子百家的书籍也被焚毁,留下来的极少数著作,也都是有识之士拼了性命保住的。这场浩劫的影响在不久之后的汉朝就体现出来,并从此开始了中国两千余年“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秦始皇对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他开辟了名讳制度。名讳制度对后世中国社会交往、语言、文学、历史都有极大影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我们最熟知的例子。唐代大诗人李贺甚至因为他的父亲叫“李缙”而终生不能考进士。历代的历史学家利用史料中的避讳字为线索,准确地判断文献产生的年代,这也许是秦始皇自己最想不到的他对后世的影响吧。
按照秦始皇自己的设想,“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但历史无情地嘲弄了他,在他死后仅仅三年,刘邦的队伍就攻进了咸阳。秦始皇所崇尚的法家思想虽然所行不远,但他创立的官僚制度却与儒家思想一拍即合,这两者成为中国两千年典章制度的两个支柱。秦始皇当年要坑杀的儒生,却成为他所开创的制度的有力维护者。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他也被很多政治家请出来为自己的政策辩护。毫无疑问,无论历史如何发展,这种评价与利用还将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