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辛亥传奇:喋血武昌城
6465900000041

第41章 后记

一个复杂的时代背景,

一个史诗般的传奇故事,

一群甘洒热血的人们!

——题记

2001年5月,受老作家刘敬堂之邀,拜访鄂州大学李先庆、袁巍、胡念征几位教授、学者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胡国铭教授对辛亥革命有独到的见解。”胡国铭教授当时是鄂州大学校长,与他相识后发现他对辛亥革命果然颇有研究。鄂州大学当即聘我为客座教授,同时,胡国铭也希望能见到我创作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文学作品。

我长期从事军事文学创作,当时已经出版了《北平起义》等作品,对于辛亥革命也有些研究,于是,决定每天以一万字的速度,赶在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纪念之前拿出书来。

三十天时间,我终于拿出了三十三万字的书稿,吴兆麟将军的长孙吴德立读后颇为满意,并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程思远先生作序。于是,这部以《铁血首义魂》为书名的作品与读者见面了。

湖北省政府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时,吴兆麟将军的儿媳刘珣女士(吴德立先生的母亲),从美国率子女回鄂参加纪念活动。她握住我的手说:“作家,你写得好!辛亥革命不仅仅是宣传我父亲吴兆麟,而是宣传辛亥革命的先辈奉献的精神。书中的故事很感人,读来催人泪下,更是催人奋进!如果有一部电影、电视与你这部书一起宣传,更能传播辛亥革命传奇,使更多的人了解辛亥革命,了解今天中国的兴旺发达来之不易,只要中国强大了,国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扬眉吐气……”

我握住老人家的手听着,颇受教育!一位老人九十余岁了,还在关心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播,还在关心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多么平凡而伟大啊!

想想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谁游戏人生,将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奴隶!而吴兆麟与他的战友们正是深刻地理解了这句具有哲学思想的名言。

十年后,围绕辛亥革命我又有了新的故事。2011年1月,我认识了暨南大学出版社的苏彩桃编辑。由于我也是从事出版事业,话题很快引到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重大题材上来了。于是我讲了我手中的书,她思维敏捷,要求我第二天到她办公室谈谈。

我去了,同时与张剑峰编辑相识,对于战争题材的作品,这位同志很有兴趣,于是我过了几天再去出版社时,敲定了《辛亥传奇——喋血武昌城》与《中山舰》这两部书的修订再版。

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史小军先生是1996年毕业的文学博士,现已是博士生导师,我与他交流,深感他对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建议将两部书稿以“纪实与传奇”的名称合并成“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丛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从丛书的策划到每本书的书名的确定,再到书中标题、内容的审议,都具体到位。由他担任这套书的总策划,我心中更高兴。

2005年,我在北京大学讲学时,讲了一点关于辛亥革命的故事,很多人举手让我多讲一点。北京大学吴志攀副校长课后对我讲:很好,故事中的将帅智慧,就是管理学。几天后,我到人民大学为硕士生、博士生讲学,我按吴志攀副校长的说法讲,颇受欢迎,其后我在讲学时,继续讲这些故事,更具轰动效应。2010年,我在华南理工大学也讲了这些故事,照样轰动。这更坚定了我现在再次出版这部作品的决心。辛亥首义中的那些革命者的风骨,是感人的,是启迪人生的!

现在,这部《辛亥传奇——喋血武昌城》问世了,我感谢为我的作品默默奉献的专家、学者,没有他们的支持与奉献,我不可能为纪念辛亥革命作出一点点事来。我希望我能抛砖引玉,能有电影大片、电视连续剧为传播辛亥革命精神唱赞歌!我深信:一部书,一首歌,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这些宣传辛亥革命的文艺作品不久将会问世,我们将以此告慰先辈!

陈立华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