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于右任传
6454800000019

第19章 后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陆第一本《于右任传》面市以来,倏忽已二十年,在这期间,《于右任传》已由三家出版社先后印刷出书四次。在严肃的传记类作品销售低迷的情况下,本书能多次出版,这当然是传主于右任先生的人格魅力之所至,连共和国的第六任总理温家宝同志刚刚就任总理不到一小时,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近千名中外记者的招待会上,当众吟诵于右任的“望大陆”诗篇,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通过电波的传递,震撼着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的心灵。

回溯当年海峡两岸人为的阻遏,一水之隔,竟成天涯,资料搜集至感困难,往往要通过海外的途径,才能获得某些于右任先生晚年在台生活的情况和素材。

1987年后,两岸人民有了交往。由于笔者曾应台湾有关单位的邀请,赴台作学术交流。趁此机会,又收集到一些资料和右老的书法作品(复印件);加上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期间,笔者忝列为复旦大学校史馆筹建人员和《复旦大学百年志》、《复旦大学百年纪事》的评审人员,埋首整理1905—1949年复旦人与事的材料,3年于兹,对于右任早年的事迹,又有所发现,故这次《于右任传》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如:辛亥革命后,于右任邀集复旦校友42人,联名向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先生请求复校的呈文及其经过;尔后又与其师马相伯及同学邵力子等7人邀请孙中山担任复旦校董的函件;于右任除参与创建复旦公学、中国公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外,在廿世纪三十年代初,他还创办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22年11月,他刚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不久,即有幸与科学巨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会晤,这在国民党的元老中是绝无仅有的;以及辞世前他写的某些诗篇,如“独立精神未有伤,天风吹动太平洋,更来太武山头望,雨湿神州见故乡。中原少年矜亡命,瀛海白头竟放狂,我是乾坤一炮手,人间何用赠天香”等内容。

值此《于右任传》第三版问世之际,感谢台北市复旦校友会(实际上是全台湾的复旦校友会,限于当地政令,才因此命名)名誉理事长刘昌平先生为本书作序。

感谢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题签书名(这是秦书记第3次为笔者的著作题签书名,另外两本是:《台湾复旦校友忆母校》、《复旦经纬——百年掌故及其他》)。

感谢刘遵义教授(于右任的外孙,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他在海外收集了于右任的书法作品三十余件,于2003年10月14日来复旦,亲自用投影机将右老的书法向笔者展示,使笔者增广见闻,印象深刻。

感谢于建中博士(于右任之孙)。2000年10月19日他偕夫人郑丽波来复旦访问,对拙著《于右任传》的写作关心备至。后来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期间,他从美国打来越洋电话,鼓励笔者继续从事于右任的研究。

今年年底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博物馆于右任书法陈列馆将举办首届于右任国际学术研讨会,百花文艺出版社决定出版《于右任传》,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方便。对此,笔者表示感谢。

感谢该社编审曾永辰先生,当笔者携书稿送至天津时,曾先生闻讯,冒着36度的高温前来接应笔者。他为该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劳甚多。

由于笔者年事已高,常有疾病缠身,精力不济,思绪不周之处,肯定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许有成

2006年10月于

复旦大学二舍(原徐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