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进唐宋诗词
6453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编写的一部普及唐宋诗词知识,提高唐宋诗词鉴赏水平的通识教材,同时适用于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广大读者。由于编写得有特色,即使中文专业的同学也不妨拿来一读,以资参考。

凡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必定是宝贵的。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其中最精华的唐宋诗词,很多优秀的篇章不但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反而历久弥新,越来越流布人口,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期间虽也偶遭冷遇以至压制,但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它总是以更顽强的生命力获得重生。这充分证明,这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因为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它具有真善美的品格。凡是好诗必定充满真情实感,而这种情感又必定具有普遍的意义,只有这样,它才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使读者感到“与我心有戚戚焉”。很难想象,一首矫情造作的诗能得到读者由衷的喜爱。凡是好诗又必定是向善的,它必定符合社会的规范,具有道德的力量。很难想象,一首伪善邪恶的诗能长期蒙蔽善良人的眼睛。凡是好诗还必定是美的,必定有美丽的形式、美丽的语言、美丽的意境、美丽的思想,从而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很难想象,一首芜杂丑陋的诗能长久地混迹于圣洁的殿堂。是的,像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古典诗歌中不排除也有假恶丑的东西,但是请相信历史的检验,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大浪淘沙,那些久经鉴别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必定是真善美的结晶。

它充满智慧和哲思。先哲常说,诗就是生活,诗品即人品。先辈诗人们把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爱情事业最经典的理解和最深刻的体验用最精辟的语言表现在诗歌中,很多精彩的警句都是他们用毕生的心血凝练出来的,都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当读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时,我们好像哲学家一样在面对宇宙人生;当读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时,我们会自然地意识到人应该怎样和自然和谐相处;当读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我们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才叫真正的爱情。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因而它也是最高的人文智慧,因为它具有最凝练的形式、最生动的形象、最深刻的意义。在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人都震慑于它的高度发展,以致误解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和智慧,殊不知社会科学也是如此,诗尤是,它是最好的人文的科学、思想的智慧、社会的百科全书、人生的良师益友。

它常读常新,富于鲜活的生命力。为什么好诗不厌百回读?因为每人读有每人的会意,每回读有每回的新解。好诗的好处就在于它具有无限的包容性、丰富的潜在性、引人遐思的延展性。当辛弃疾不经意间写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谁能料到千年后的王国维会把它发挥为人生、事业三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当李商隐呕心沥血地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讴歌爱情时,谁能料到今日它也可以成为崇高的教师礼赞?当今已进入信息爆炸、商潮滚滚、激烈竞争、崇尚自我的时代,这是时代的进步,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诸如无所适从、物欲横流、迷失自我、情感冷漠等。当你心浮气躁、茫然若失时,请读读唐诗宋词吧,你定会有所收获。它会使你回归到纯净的自然、崇高的圣地、温暖的亲情中,但这又绝不是生硬冰冷的说教,而是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直到成为你血液中的一部分,净化着你的心灵。

所以我们要读诗、学诗。

读诗、学诗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对于中文专业,特别是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从更专业的学术角度、研究角度去进行,这是他们作为遗产守护人的责任。但诗不仅属于象牙塔里的专业学者,它属于所有的人,因为它原本就贴近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因而每一个人都可以、也都应该亲近它。对这些更广大的非中文专业的读者来说,可从广泛而不乏深入的阅读、了解、借鉴、吸纳入手,以达到增长知识、热爱传统文化、提高通识素质的目的。爱它并了解它,这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维护和继承。为此就需要有一个好的读本,这就是我们编写这部教材的目的。

鉴于这样的目的与性质,本书在编写时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将作品选读与文学史简介合为一体。一般的中文专业的教材是将作品选和文学史分开的,社会上流行的作品选也是只讲单篇的作品,而没有文学史的论述。本书采取了全新的编写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便于读者一书在手,兼而得之。当然,对非专业的读者,感性地接受更多的作品是首要的,故而本书主要的篇幅还是对具体作品的赏析。而相应的文学史介绍以简明扼要为准,且以叙述清相应的发展概况和总体特色为主要目的,使读者能够通过这些介绍把所选的作品构成一个总体印象。作品选中也有一些词语注释,考虑到本书的性质,注释力求简明,不再费更多的文字以穷一字之解。这就需要读者有陶渊明所云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阅读智慧。

力求以美文来解美诗。不管是文学史的简介,还是具体的作品赏析,本书都不满足仅仅叙说得准确清楚,尤其是对后者。我们认为,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兴发感动的产物,都是作者对感悟对象美的阐释,读者在读这些作品时,必须找到同样的感觉,才能领会、还原,以至发挥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同样被感动。也就是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道道优美的风景线,读者也必须站在同一道风景线上才能与作者共同欣赏、相互对话。所谓作品赏析、鉴赏的任务与目的正在于此。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简单的串解,再加上几句“情景结合、语言生动”等空洞苍白的总结,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鉴赏者必须是原作者的千年知音,必须在感情上与原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必须与原作者有同样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同时还要能用优美的、独到的、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把这一切生动流畅地表达出来。所以说,鉴赏也是一种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真正地读懂这些诗词,真正地发现诗词美的真谛。这当然是很高的要求,但我们正试图接近这一要求,即使是串讲(这在本书中是很必要的,因为不能指望每一首诗都能得到老师的讲解),我们也要尽力向读者献上甘醇的美酒而不是白开水。

试图做一些现代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作品的妙处之一就在于其意义具有延展性,不同时代的人可以做不同时代的解读,这也正是诗词具有永恒魅力的所在。因此,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去和古人沟通、如何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现代解读,实在是当今阅读者的一大课题。当然,这种尝试应当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点到为止的,而不应是生硬、随意、漫无边际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有启发性。本书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而有些前人的评价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都具有启发性,所以,我们在每篇赏析中都附有一段“经典点评”,以飨读者。

另外,在选篇上本书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即优秀的传统篇目一定要选,同时尽量选一些其他选本很少入选、但又确实优秀的篇目,以求增加一些新鲜感。

以上都是我们的美好初衷,但愿它们真的能裨益广大读者!

§§第一章 初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