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诺贝尔师训:诺贝尔奖获得者给青少年的48个忠告
6449100000049

第49章 忠告48:适应环境,灵活变通

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那些最能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够生存下来。要想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学会灵活变通才能把你引向成功。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林·西奥多·西博格

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由于周围的生活环境相对社会而言比较封闭,而且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所以比较容易适应环境。但是我们一旦走向社会,生活环境便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尽快适应社会环境非常必要,如果缺少灵活变通,则很容易遇到困扰和伤害。

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

现在的社会,如果说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来形容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各种新的信息像潮水一样向我们奔涌而来,有时候真的让我们置身其中而不知所措。

当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时,通常需要制订一个实现目标的计划,然后去付诸实施。但是有句话大家都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意外随时有可能发生,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变数,因此当一件事情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计划不再适应当前的情况时,就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面对这些改变思路开阔,会灵活变通的话,那么目标的实现就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思想僵化,保守落后的话,将会使人难以应付,最后陷入被动的困境。

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们经常会用小白鼠来做实验。有时候,他们会训练小白鼠来走迷宫。为了强化它的这种动作,科学家们常常在小白鼠走出迷宫之后,拿出一块奶酪来奖励它。当科学家尝试着把奶酪拿走的时候,小白鼠开始照样会走原来的路线。不过走上几次之后,它就会知道走完迷宫后,也不会得到奶酪。小白鼠就开始走其他道路,尝试是否能从别的地方得到奶酪。小白鼠很快就会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说明它懂得“灵活变通”。

然而在社会上,有的人在知道以某种固定的方式行事可获得报偿的时候,便会不断地重复进行这种方式,就算是已经没有“奶酪”了,仍旧不会变通,这样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就的;而那些乐于冒险,勇于创新,喜欢多角度进行尝试的人,却已经预约了成功!因此我们要根据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学会灵活变通,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

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

安德鲁·卡内基19岁的时候找到了一份很平常的工作——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做电报员。上司斯考特先生很喜欢这个年轻人,经常教他做一些工作范围以内的事情。当时铁路的管理系统并不完善,所有的铁路都是单线运行。当出现风险的时候,需要用电报给列车发指令,不过这是主管的权力,其他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如果越权行事的话,不仅会被解雇,还会受到大家的嘲笑,最糟糕的是还有可能受到刑事处罚。

有一次,东部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导致了西部的客车无法按时运行,两个方向的车都停了下来。当事故解除之后,因为没有斯考特先生发布的行车指令,因此信号员只能一段一段地引领向东的客车前进,严重影响了列车的运行。而此时此刻,到处都找不到斯考特先生,因为他有另外的公事需要处理,忙得脱不开身。卡内基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替斯考特先生发布指令,在当时来说,这是完全违规的。

“然而我能让一切都运转起来,我知道我行,平时我在记录斯考特先生的命令时,这些事情都做过。”卡内基后来在自己的传记中这样记述。当时,他使用上司的权力发出了指令,然后认真地把每一列车都发了出去,并在机器旁密切观察信号的显示情况。列车从一个站被调到了另外一个站,有条不紊地恢复了正常的运行状况。当斯考特回到办公室之后,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后来,他这次冒险指挥列车的事情被总裁汤姆逊先生知道了,井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提出了表扬。

很显然,这是一次意外情况。当时的情况之下,虽然列车停滞,无法正常运行,但是卡内基是没有调度权力的。但是卡内基善于变通,不拘泥于死的规章制度,而是勇于冒险,以自己的责任感和信心再加上早已经熟悉的技能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的这一行为得到了上司的称赞,并受到了老板的赏识。

安德鲁·卡内基的性格优点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他极具眼光地看到了钢铁桥梁的广阔前景,于是积极投身到钢铁行业当中,最后成为美国的钢铁大王。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定要经常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行动是否有些错误,是否跟得上周围环境的变化,要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会让计划顺利地执行下去。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变数,每一个人随时有可能遇到与往常不同的情况。我们要随时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顺应发展,灵活变通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美丽的景象——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上空爆炸。它的形态不断变换,绚丽的色彩让人目瞪口呆。这件事情发生在1945年7月16日的清晨,当时太阳还没有升起,周围的寂静被这天崩地裂的巨响所打破。这一切就发生在原子弹的爆炸现场。

当时原子弹分为两种,有钚弹和铀弹,它们都是利用重元素的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而制造的武器,具有极大的破坏力。相比较而言,钚弹比铀弹要更加复杂一些,这种原子弹要用到的原料钚239是一种在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人造元素。

那么它是怎么研制出来的呢?这就需要提到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美国著名科学家格林·西奥多·西博格。因发现多种超铀元素,这位科学家也因此荣获了195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成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空前的,被人们誉为“超铀元素之父”。

西博格25岁的时候,成为当时一流科学家路易斯教授的研究助理。此后不久,他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铀后元素小组的负责人。

西博格在最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些富于经验的同事就对他说过,千万不要打乱传统确立的元素体系。当时大家都认为元素周期表是最具有权威的,但是西博格却坚持认为“我的理论要求元素周期表另行排列”。

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西博格与同事们合作,展开了对于超铀元素的研究。当时他还致力于核化学研究。1944年,西博格提出了锕系元素概念与它们的电子结构,此后,他又相继合成了镅(95Am)、锫(97Bk)、锎(98Cf)、锿(99Es)、镄(100Fro)、钔(101Md)、锘(102No)及106号元素金喜(106SS),从而改写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成为名副其实的“超铀元素之父”。顺应科学的发展,灵活进行变通促使西博格在人类化学元素的发现史上作出了卓越的成就,被世人所景仰。

大家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自然界中,能够最后存在下来的物种,往往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比如恐龙就是如此,这个物种曾经称霸于一个时代,但是后来却灭绝了。只有那些最能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够生存下来。

人生总是会遇到很多的变化,我们也会产生无数的困惑,当我们面临这些的时候,一定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做事方法,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要想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学会灵活变通才能把你引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