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麻辣近代史:1885—1905
6447500000054

第54章 李鸿章之死

就这样时间进入了1901年。在西方列强高歌迈进新世纪时,大清国这艘航船已经船帆残破,桅杆断折,船的底舱出现了裂缝,海水不断渗入,船的沉没已经是必然的了,但作为一生忠于清国的一位老臣,李鸿章不能坐视这艘船沉没,他要尽自己全力来挽回这艘船的沉没。想当年李鸿章也曾迎着朝阳,豪情万丈地张开风帆,乘风破浪,可现如今,一个浪头就能掀翻这艘船,更别提一下子来了八股龙卷风了。

由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来了。

李鸿章知道中国局势有大变,他问英国人卜力:“英国希望谁当皇帝?”卜力说:“如果光绪对以他的名义所做的事(指对各国宣战)没有责任的话,英国对他继续统治不会反对。”李鸿章:“我听洋人说如果北京公使都被杀了,那么列强就有权进行干预,并宣布要立一个皇帝,如果是这样,你们会选谁?也许是个汉人?”

卜力感到李鸿章暗示自己想当皇帝,便说:“西方大概会征求中国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看他认为谁最好。”

李鸿章眯起眼睛,过一会儿才说:“慈禧是中国最强有力的人。”李鸿章城府太深了,连最有政治头脑和最擅长破译外交辞令的卜力都搞不清他想干什么。

此间,孙中山派两个革命党来见李鸿章,想让他举起推翻清朝的旗帜,废除慈禧,拥戴李鸿章当大总统,李鸿章说:“我知道你们为什么来,可惜我年老不能相助,也恨君等晚生了50年,不能早助我也。”言毕,李鸿章给了革命党3万大洋,说:“这是给你们的革命经费。”而后,李鸿章决定与孙中山会面。两人都坐船前往指定海面,孙中山在远处已看见身高1米86的李鸿章了,但李鸿章看不见孙中山(一是老眼昏花,二是孙中山身高1米58,一说1米65)。此时孙中山想起李鸿章曾经杀过太平军投降的将领,有些害怕,怕李鸿章反悔,便让人开船走了,没见成。

看到这,大家会很疑惑,李鸿章到底想干什么?他到底是想当皇帝,还是不想当皇帝?到底是忠于清政府,还是打算跟革命党联合?我认为李鸿章并不想当皇帝,毕竟他都78岁了,当皇帝,图什么呀?还能活几天呀?他跟英国人说的话,无非是试探一下英国人对中国政局的态度。至于对革命党嘛,李鸿章是在为自己打提前量,早在1885年李鸿章就说估计清国不见得能存在20年,至此16年过去了,看着八国联军这个意思,李鸿章肯定会更加坚信自己此前的预言。而此时如果秘密跟革命党取得联系,一旦今后革命党夺取政权,那么自己则能进退自如,在新政府中不会受到清算。姜,还是老的辣。

几天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复出,形势突变,慈禧令李鸿章作为和谈代表乘船北上,此时李鸿章怎么办?如果抗旨不遵,万一慈禧重新掌权,他的这一生就毁了。而李鸿章也看出,这次不同于甲午,八个国家一块上,分赃不均就得打起来,正好,可以用自己最擅长的以夷制夷。于是李鸿章出发北上。

坐在甲板上,望着波澜起伏的海面和远方隐约可见的大陆,他不禁想到沿海的几乎每一个地名都和大清的屈辱连在一起,也和他的官场生涯连在一起。已经垂垂老矣的李鸿章知道,他已经没有可能再一次欣赏帝国的大好河山了,沿途所见每一个地方,都可能是他今生的最后一次。

此时的李鸿章头脑高度清醒,他说:“西方联军不足以灭亡中国,可忧虑的,恐怕在国难平息后。”

关于李鸿章与联军谈判的事详见前文,在此不多言,《辛丑条约》签订后国人皆曰:“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而李鸿章却说:“几十年来,每跟外国打一次仗,我们就吃一次亏,希望朝廷外修和好,内图富强,这样或许还能有转机。如果再好勇斗狠的话,国家必有性命之忧。”这是一颗老臣的心,他的热血豪气完全被岁月消磨尽了。

李鸿章的精神气力被那薄薄的《辛丑条约》吸空了,这个在全世界备受关注的中国人,威风了一辈子,最终却要冤枉地被钉在耻辱柱上。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甲午名将马玉崑的陪伴下去世,享年79岁。当时俄国公使正逼他签订条约,他未签就去世了,临终前他说:“愿君努力,共济时艰,鸿章虽死犹生。”我原来想那时的李鸿章到底在想什么,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骂名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然而在临终时,他赋诗道:“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所以我知道了,那一刻他有失落,有委屈,更有坚持。无论得意失意,起起伏伏,始终坚持。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毫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不退缩地坚持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李鸿章去世后,清帝国上层中硕果仅存的办实事的人走了。还好,李鸿章临终前推荐了袁世凯,袁世凯受到重用。不过,1909年袁世凯被摄政王罢官后,最后一个能忠于清国的能臣也被清政府得罪了,自此,大清气数已尽,两年后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而寿终正寝。

李鸿章去世后美国降半旗致哀。慈禧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哭了,她说:“大局未定,今后没有人分担了。”而张之洞则因与李鸿章有过节,没送挽联,只送了一个“奠”字。相比之下,同时代的有识之士面对李鸿章的去世,都极为惋惜,梁启超在挽联中写道:“太息斯人去,萧条得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袁世凯在挽联中写道:“受知早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汾阳王郭子仪),敢诩临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名将临淮王李光弼)壁垒;世变方殷,斯人不在,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

李鸿章的学生严复在挽联中写道:“使当日尽用公言,成功必不至此;若晚节无以自见,士论又当如何。”

李鸿章的才能无疑是杰出的,他以自己的品格与能力赢得了中外的尊重。先说英国,英国里提摩太说:“李鸿章是我所遇到的中国官员中最伟大的一个,从体形看他比绝大多数人都高,从智力看他在众人之上,能越过他们的脑袋看很远的地方。”英国印度总督寇松1892年曾欲李鸿章会面,他在《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中说:“与李鸿章的会谈是我毕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英国普兰德的《李鸿章》一书无疑是对李鸿章的人生的最好概括,他写道:“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会向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他的身材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在李鸿章掌舵前,中国这艘航船已浸透了水而不能漂浮,罗盘的指向反复无常,所有船员都失去了信心。他运用自己的领航技术穿越陌生水域的险滩,使中国之船驶入安全的停泊处。不止一次,但19世纪中叶的狂风使中国不能再安全行驶了,尤其不适合在变化多端的危险海域航行,或许运气最好的优秀领航员能使中国减缓衰亡,但衰亡仍不可避免。中国需要一位杰出的建筑师,这是非常人所能胜任的。在许多方面李鸿章改善了中国的状况,通过大量使用油漆和彩旗,李鸿章向外国勇敢地显示了这艘船可以远航。中国所有官员都通过向他学习才知道了在没有标明的海域如何去航行。他是帝国最好、最勇敢的舵手,使这艘船在飘扬的龙旗下度过了30年。随着他在历史舞台上的消失,掌舵的有力之手不复存在。”

德皇威廉二世说:“李鸿章有大才能,大名望,是大老臣。”

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曾与李鸿章就《中俄密约》谈判,他回忆说:“他(李鸿章)十分率直,而且认真,从中国文明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从欧洲角度看,他没享受什么教育。”

美国人是对李鸿章最友好的,美国人何天爵在《中国人本色》中说:“李鸿章的仪态举止和思维方式更像一名战士,而不是政治家,他的身材要比一般中国人高大,声音粗哑而充满饱满的精神,给人感觉易于接近。”

美国科士达全方位地客观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他说:“他(李鸿章)是世界所有国家中最具个性的人物,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如果把他作为一名重要战役中的战士来看,他为保卫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如果从他30年的国务家生涯来看,在这个世界上最古老、人口最稠密的国家里他仍然被其国民认为是杰出的人;如果从他的外交生涯来看,他的成就使他在国际关系中获得超乎大多数人的地位。他的品格既有热情友好的博爱,又有冷酷无情的残忍,既有诚实忠信,又有虚情假意。在中国人眼中,他既可爱又可恨,既遭人鄙视又令人害怕,既被人贬抑又受人赞扬。”

美国阿里克亚在《李鸿章传》中说:“每当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时,他们唯一必须启用的就是李鸿章。”

直到李鸿章去世后7年,1908年,在他的祭日,《纽约时报》还曾出特刊纪念他,文中说:“李鸿章在东方地平线上仍然发挥巨大的影响,直到他去世前他的头脑都非常清晰,并关注着国家的未来。李鸿章和他同时代其他清国高官不同之处只在于他有一个比其他人更宽阔的视野,他远远走在这个时代的前面,并且预见到他的国家在即将到来的数年里会需要那些具有前瞻眼光和进步思想的人。”

李鸿章还赢得了敌人的尊重。老对手伊藤博文说:“李鸿章知道西方大势,懂得外国文明,想要变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他的事业充满开拓者的精神,他建立国家的努力不但包括军事方面,也包括经济政策方面,所有关于李鸿章在这个远东大国的没落时期独力支撑复国强兵的理想与努力的评价都是开始而已。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的任务比起今天人们所能想到的要艰巨得多,清政府从整体上看给李鸿章增加了许多障碍,它充满官僚主义陋习、地方主义观念和派系的明争暗斗。北洋海军也因此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对李鸿章创建海军的努力,应从当时内部情况和整个背景做出判断。”

曾在马关议和时与李鸿章交锋的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说:“尽管他狡猾,却也可爱,可以说到底不愧为中国当代的一个人物。”“北京政府对李竟加以如此儿戏般的谴责,清政府也可说是自杀的政策……李鸿章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之下,终能支撑中日交战的局面,日夜孜孜从事于外交和军事上的活动,其处心亦甚可悯了。”

有“日本梁启超”之称的德富苏峰认为,李鸿章在中国文武百官中有超率之眼光,敏捷之手腕,非他人所能及也。世界之人知有李鸿章,不复知有北京朝廷。他是中国人之代表,他是冷血动物,容忍力强,硬脑硬面皮,辞令巧妙,狡狯有城府,自信自大,无一不是中国人之代表性格。他“以逸待劳,机智纵横,虚心平气,百般艰难之纠纷能从容排解”,海内外没有可与他相比的。

国人眼中的李鸿章又如何呢?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李鸿章向西方学习只停留在看得见的器物层面,对于一座即将坍塌的帝国大厦,李鸿章的一切努力只是让其苟延残喘。他“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是19世纪的世界大人物,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他短处;不避新老,不畏诽谤,是他长处。李鸿章是英雄,但他是时势造的英雄,不是造时势的英雄。

晚清外交家、诗人黄遵宪写道:“毕相(俾斯麦)伊侯(伊藤博文)早比肩,外交内政各撑权。抚心国有兴亡感,量力天能左右旋。”在他眼中,李鸿章是能和俾斯麦、伊藤博文比肩的人物。

晚清遗老编写的《清史稿》说:“李鸿章平定大难,一人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首当其冲,国家倚重为柱石,名满全球,中外敬仰,这是近代所没有的。他生平以天下为己任,不愧是社稷之臣,只是他好以利禄用人,志节之士不愿为他所用,最终导致失败。”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李中堂无利不兴,无蔽不除,面对艰难险阻在所不辞。”

毛泽东在青年时曾写道:“李鸿章是船,清政府是水,舟大而水浅,李鸿章这艘船在水里无法航行,施展不开。”

甲午前,日本人把俾斯麦、林肯、李鸿章、统一意大利的功臣加里波第、伊藤博文列为当时世界五大伟人。李鸿章排第三。西方人把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俾斯麦视为当世三杰。梁启超则说:“论成就李鸿章不如伊藤博文,但伊藤博文赶不上李鸿章。日本人视伊藤为际遇最好的人,他在维新之初,没有大功,论栉风沐雨的阅历不如李鸿章。伊藤博文在日本没有李鸿章在中国重要。若他与李鸿章换位,他不如李鸿章。尽管如此,伊藤博文有一点比李鸿章强,那就是他曾留学欧洲,知道政治本原,所以改革有成效,而李鸿章改革画虎类狗、东施效颦,所以没成就。但日本像伊藤的人不下百人,而中国却只有一个李鸿章。”“人称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这是瞎说,论军事,俾斯麦赢的是敌国,李鸿章赢的是同胞。论政治,俾斯麦把松散的邦联凝聚为大国,李鸿章使庞然大物降为二等国。论外交,俾斯麦联奥匈帝国、俄国为己用,李鸿章联俄反而被俄国算计。李鸿章学问、才智、胆略无一能与俾斯麦匹敌。”

我觉得李鸿章不但不是卖国贼,而且忧国忧民,搞外交时既无奴颜婢膝之媚态,又有折冲尊俎之雄才,尽管败多胜少,但李鸿章的“败”也已经是损失最小化的“败”,也和清国国力有莫大关系,要是以我国现在的国力让李鸿章搞外交,肯定会每战必胜,但在那样一个年代,我们不能苛求李鸿章有超过清国国力的外交胜利。

李鸿章不但有才,而且有胆识,熟知世界发展之大势,顺应时代之潮流,办洋务成绩卓著,晚清的许多创举多是由他促成。

李鸿章有勇于任事的人格魅力,不好勇斗狠的大智慧和大战略,对于千古变局的时代感,还具有现代性的改良意识。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每一场战争李鸿章都不想打,每一场战争如果听李鸿章的,也都打不起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三场战争都打起来了。打起来后,又各有不同:中法战争,由于朝廷听李鸿章的,最终使清国半胜不败;甲午战争,朝廷如果听李鸿章的,打持久战,很有可能把日本拖入泥潭,最后我们虽不见得获胜,但起码不至于一点底牌都剩不下,被逼签了那么苛刻的条约;八国联军战争,朝廷如果听李鸿章的,那么绝对打不起来。三场战争下来,《中法新约》还好,《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他不得不亲手去签,这么多忍辱负重的事他不得不亲自去做。李鸿章在尽量把国家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情况下,还要在签条约后忍受暴风骤雨似的谴责。

李鸿章在挪动自己的步履时艰难而坎坷,命运之神让李鸿章的一生事业总成空,却从不允许他享受成功的喜悦。李鸿章一再以他警醒而坚定的隐忍特性在晚清历史上深深地扎下自己的触须,然后幻想有朝一日会长成参天大树。然而,幻想随着甲午战争破灭了。从1862年独当一面,到1901年去世,火烧屁股40年,一人身系天下安危,然而他却能坚持下来,这样的坚守需要巨大的内心力量,我认为支撑着他的力量,主要还是对清政府的忠诚。

我竭尽所能以本文去描述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他极聪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事实上,无论中兴功臣还是卖国贼,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史学家的笔。

越过百年烟云,我们可以冷静地得出一个结论,在晚清那个年代,除非中国出现一个俾斯麦式的历史巨人能扭转乾坤,否则换谁也是白搭,李鸿章在同时代与其他人比起来,已经做得最出色了,这就够了。写李鸿章的这些天,每当闭上眼睛,浮现出的都是李鸿章的身影,有时候,我会看见他站在我面前,对我说:“我这一生,从未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