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076

第76章 隋文帝励精图治

隋朝(581~618)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公元581年由杨坚(隋文帝)建立。隋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南北270余年的分裂局面。

隋朝历史虽然仅有38年,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隋文帝统治时期以及隋炀帝杨广统治前期,隋朝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建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中央任命地方官制度,改革府兵制、赋役制和户籍管理法,并制定《开皇律》和铸造新五铢钱,对后世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朝初年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全国人口增加到4600万,仓库充实,手工业、商业发达。隋炀帝即位后,开凿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兴建举世闻名的首都大兴城(后为唐代都城长安)。

隋代的对外贸易分海陆两路,西北陆上贸易尤为发达,远及欧洲东部。海路可通南洋、日本等国,与日本的贸易和友好关系尤为密切。

隋炀帝统治中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对外连年征战,赋税繁重,刑罚严酷,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下灭亡。

隋朝的统一推动了文化科学的发展,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等出现南北交流,共同发展的局面。隋朝工匠李春在赵州河上修建赵州桥,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弧券大石桥,并采用空腔式拱式结构,比欧洲同类桥梁的出现要早700多年,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短命但又影响深远的朝代,隋朝的建立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是继承北周而建立的。北周武帝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在历史上以灭佛而闻名,然而继他之后的宣帝、静帝没什么本事,军政大权掌握在左大丞相杨坚手中。

杨坚是北周的皇亲国戚。他的妻子是鲜卑大家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杨坚祖父为汉族人杨元寿,是北魏武川镇的司马,杨坚的父亲杨忠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得力部下,后从宇文泰起兵,以战功封隋国公,任宰相,掌握军政大权,声名显赫。杨坚的女儿嫁给周宣帝为妻,成了皇后,所生之子成为后来的周静帝,所以,杨坚既是周宣帝的岳父,又是周静帝的外公,在北周的身份很不一般,身为宰相,权倾北周朝野。

杨坚总揽国家大权后,在汉族官僚们的支持下,积极布置夺取帝位,周静帝形同傀儡。

杨坚篡位之心渐渐被人识破,亲近北周皇族的势力纷纷起兵反对杨坚。首先发难的是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同时,郧州(今湖北安乐)总管司马消难,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廉也相应起兵,杨坚针锋相对,毫不示弱。部将高挺身而出,主动要求率兵前去镇压,他与众军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很快就把尉迟迥的部队镇压下去了。

尉迟迥是北周旧势力最有力的代表,他一垮,其它几股反杨势力也就相继衰败。接着,羽翼已丰的杨坚开始大杀北周的皇族,北周宗室子孙死亡殆尽,周静帝成了孤家寡人,彻底无助。公元580年,杨坚自称隋王。次年2月,周静帝被迫让位,杨坚称帝,即隋文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公元589年,隋军平定南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400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隋文帝统一了全国。

作为开国之君,隋文帝吸取了历代因奢侈而亡国之帝王们的教训,他以节俭著称于世,与民同甘共苦。有一年,关中闹饥荒,他得知百姓吃糠拌豆粉,就命人拿给大臣们看,责备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下令饥荒期间,百官一律禁吃酒肉,包括他自己。他平时的生活也很俭朴,他的车马用具坏了,从不让换新的,派人修补之后接着再用。有一次,他配止泻药,要用一两胡粉,找遍宫中也没有;还有一次,他的衣领实在是破旧得无法再穿,他想找一条织成的衣领,宫中也没有。可见,他平素是不允许宫中为他储备许多日常用品的。

严于律己的隋文帝同样也不允许皇后与皇子们有任何奢侈的举动。皇后有一次去库中领一条绣带被他发现,毫不留情地训斥了皇后一通,皇后愧然地将绣带又交还库中。

太子杨勇喜好奢华,有一次,他又大摆宴席,歌舞弹唱,美姬如云,隋文帝得知以后,断然废除了杨勇的太子之位,立了平素总是显得异常俭朴的晋王杨广为太子。杨广攻于心计,知晓隋文帝的喜好,所以将自己装扮成朴素的样子。

三儿子秦王杨俊自恃灭陈时立下战功,生活也越来越奢侈。他模仿皇宫建造自己的宫殿,还从民间搜罗许多美女,日夜寻欢作乐。隋文帝知道以后,毫不留情地下令罢免了杨俊的官职,并将他幽禁起来。许多大臣都为杨俊说情,觉得杨俊不过是将房屋修饰得稍微华丽了一些,文帝的处罚未免太重了,隋文帝根本不听大臣们的求情。又悔又怕的杨俊没过几天竟然病死了。有人请求为他立个石碑,隋文帝不允,并且命令将杨俊府中奢侈豪华的装饰全部拆毁。

对待自己以及皇室成员、文武百官如此严格的隋文帝,却废除了过去严苛的法律,制定了新律,即开皇律,减轻了刑罚,取消了宫刑、辕刑、枭首、鞭刑和孥戮连坐等酷刑。新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以前的法律和缓许多。在法律讼诉程序上面,也作了有利于百姓的改动。即使对待罪犯,他也赞成用感化的方式教育他们。

勤政爱民的隋文帝深知暴虐的统治不得人心的道理,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首先,他减轻封建剥削,缩短农民服兵役和徭役的年限。原来18岁的男子就要服兵役或徭役,被隋文帝改为21岁。并且50岁的男子可以用交纳绢帛来免除徭役。其次,他减少了农民的服役时间,以前成年男子每年必须服役30天到45天,隋文帝减为20天,比北朝的减少了一半左右。

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朝廷府库堆满了粮食,文帝下诏,令河北、山东当年的田租减收一份。5年以后,全国的府库无不盈积谷粮,文帝再次下诏,令全国当年的赋税全免,以奖赐黎民百姓。在封建社会里,一般逢到灾年荒岁,政府才会减免赋税,而隋文帝却能在平时减税,充分说明了在他的统治之下,全国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国库的充盈。

农业的发展使隋朝的粮食储备大增,设在各地的官仓,仓仓粮满。库藏之多,亘古未有,直到隋炀帝初年,洛阳的布帛,已堆积如山,太原的粮储可支10年,而全国所有的粮食储备可应五六十年之久。隋朝灭亡了20年,他们所储备的粮食、布帛还没被用完。

居安思危,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设置义仓,作为救灾之用。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交纳一些粮食,放在义仓,由本地官员管理,一旦灾荒出现,便开仓放粮,这样,无论年景的好坏,百姓的生活都有保障。

在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隋文帝还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南北分裂之时,钱币轻重极端紊乱,文帝即位后,还渐废除了各种标准不一的旧钱,新铸一种五铢钱,作为标准货币,流通全国。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混乱不堪,隋文帝规定以古尺的一尺二寸为一尺,以古斗的三升为一升,以古秤的三斤为一斤,统一了度量衡。这两项措施促使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市更加繁荣。

隋文帝还有一项重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科举制度。隋以前一直奉行汉代的九品中正制,开皇年间,取消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即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而不像以前那样推荐的方式选取官员。这项伟大的创举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奉行了1000余年,直到清末才被废止。科举制决定了封建社会文人的命运。

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隋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全国人口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国库充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外,隋文帝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后世的许多制度都是由此沿袭而来。隋朝的社会发展为此后我国的封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隋文帝杨坚可谓功不可没。

隋文帝虽然极会治国,却不善于治家,他去世后不久,由于隋炀帝的暴政,隋朝很快便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