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198

第198章 罗贯中重写三国史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罗贯中,名本,表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浙江钱塘)。他生于元代末年,逝于明朝初年。他聪明机智,富有谋略,胸怀天下,并有一定军事才能、政治斗争经验。据说,罗贯中曾作过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生活的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他过着避无定所的日子,四处漂泊。在义军领袖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以后,罗贯中就退而从事历史小说的创作,《三国演义》是他的代表作。

早在晋代和南北朝时期,民间就广泛流传三国的故事。唐宋时,有许多艺人表演说唱三国故事。元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今存最早的一部元代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书中有大量的不同于正史的附会与传说,这一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文笔粗糙,叙事简略。

正是在这些民间作品、传说、戏曲的基础之上,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利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本人丰富的斗争经验,写成了这部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间共97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书的开篇写东汉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昏庸,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大起义。其次写大小军阀对农民起义军的镇压,董卓的凶残暴戾以及十七镇诸侯联合声讨董卓。董卓败亡之后,曹操权势日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稳固了北方之后,进兵江南,准备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魏、蜀、吴三国鼎立对峙,相互争斗。最后西晋代魏,消灭蜀、吴,三国尽归司马氏,长期的分裂局面结束,中国复归统一。

在此书中,罗南中通过对三国纷争离合的故事情节描写,刻划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有人赞誉他塑造人物有三绝,即曹操奸绝,刘备义绝,诸葛亮智绝。作者从正统观念出发,表明了拥刘反曹的思想趋向,故而,他将刘备描写成宽厚仁爱,坚守信义的典型。刘备初作安喜县尉时,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对贤士推心置腹,受人敬仰。比如,他初见赵云之时,就起敬爱之心。在长坂坡,张飞等人都怀疑赵云去投奔曹操了,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对待诸葛亮,他的始终敬爱信任,更是人所共知的,从三顾茅庐到临终时的白帝城托孤,无不体现他对诸葛亮的由衷信赖。

曹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在杀吕伯奢全家时说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一生的为人准则。《三国演义》中奸雄曹操残酷、诡诈的性格与刘备的宽厚、忠义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大杀百姓,还掘墓鞭尸。他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的余党,用讹诈的卑鄙手段将300多人尽行斩杀。再如,他痛恨祢衡,却借黄祖之手杀之;忌恨杨修,却加之以扰乱军心的死罪。他生性阴险、残忍、善疑,为防范行刺而“梦中杀人”,所有的行为,都体现了他那一代奸雄的本性。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一书中光彩四溢的人物。这位手持羽扇,温文尔雅的书生,不同于那些“笑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文人,他神机妙算,具有惊人的智慧和绝世的才华。对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初出隆中,就向刘备提出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赤壁之战,他有胆有识,孤身来到吴国,舌战群儒,终于争取到强有力的同盟。他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了天下大业,“鞠躬尽卒,死而后已”。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典型,是忠贞和聪明智慧的象征。

《三国演义》在重要战役和战争场面的描写上极富特色。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等都非常精彩。《三国志》中有关赤壁之战的文字甚为简略,不过寥寥数语。但到罗贯中笔下,则用八个回目,四万字左右的篇幅将这一战役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从决策阶段的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周瑜联合抗魏,到备战阶段,周瑜分析曹操派人诈降均被周瑜识破并加以利用,而诸般妙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最后写火烧赤壁的场面,硝烟弥漫,刀光剑影,一片火海,场面壮观,情节紧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这种磅礴气势充分显示了罗贯中丰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三国演义》对后世的影响是惊人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从此,历史小说大量兴起,层出不穷。在戏曲中,也由此出现大批三国剧目,历代盛演不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书中的奇谋妙计,战略战策,对后世的农民起义产生很大的启发,张献忠、李自成及洪秀全等人皆从中得到不少启示。这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小说,体现了作者罗贯中高度的智慧、惊人的才华及独具的匠心。罗贯中和他的《三国演义》将永远流传在世间,魅力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