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191

第191章 刘伯温论兵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小时候很聪明,读书一目十行。元朝至顺年间,刘伯温中了进士,被任命为高安丞。他作官正直无私,后来被起用当了江浙儒学副提举,因看天下大乱,元朝将亡,便隐居在金华(今浙江金华)深山。

朱元璋攻占应天后,听说了此人,便派刘基的好友池炎带了厚礼去聘他,还亲笔写了一封长信。刘基经过了解,知道朱元璋的义军和其他义军不一样,朱元璋是个有作为的人,这才应聘出山。他到应天后,与朱元璋彻夜长谈,分析当时天下形势,指出朱元璋应该采取的策略。

原来元末农民起义,主要有两大体系:即红巾军系与非红巾军系。红巾军系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以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为主,郭子兴朱元璋的义军,曾作为它的分支,接受小明王封给他的官职。西支以徐寿辉和陈友谅为主,徐寿辉开始在彭莹玉的支持下,在湖广的蕲水(今湖北浠水)当上了皇帝,国号天完。后彭莹玉和尚战死,徐寿辉大权旁落,被他的部将陈友谅夺去,自称皇帝,定国号为“汉”,年号“大义”。

非红巾军系也有两部分,一是东吴的张士诚,占据长江下游;二是僻处海隅的方国珍。

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各地的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面的小明王和刘福通经过整顿补充之后,兵分两路,攻城略地,发展很快。西路破武关(今陕西商县东),下商州(今陕西省商县),进攻关中(今陕西省南部)。东路攻克了中书省东南部(今山东省北部)。后又分出一路一直打到上都(今内蒙多伦以北),又东下袭取辽阳(今辽宁辽阳),进而侵入高丽(今朝鲜)。但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致使这些地方红巾军一离开,又为元军收复。

东边张士诚从至正十三年起兵,几年来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北边占有泰州、高邮、淮安、泗州直至济宁。南边占有湖州(今浙江湖州)、杭州、绍兴等地,领土范围沿东海北部海岸和黄河南部海岸的一个长方形地带。

就在这种形势下,刘伯温替朱元璋作了分析和策划。他说:“我军目前虽兵力不十分强大,处在四面包围之中,但北边小明王和刘福通是友军,替我们把元兵挡住。南边的方国珍,地处偏僻海隅,胸无大志,只求自保,不会有什么大作为,所以不足为虑。当前需要防备的乃是东西两路。东路张士诚确有图我之心,虽然他地处鱼米之乡,兵多粮足,野心很大,但几年来,他贪图安逸享乐,将士们也不愿打仗,士气萎靡不振,一时不会有大的战事。倒是西路的陈友谅,攻克江州(今江西九江)后,虽将徐寿辉接来,仍尊为皇帝,但却又自封为汉王。一切大权都攫取到手,日后必自作皇帝。从目前形势看,他势必要来图我。因此,我军要集中兵力布于西路,做好准备,防止陈友谅的侵扰。而对东路张士诚,应该力求缓和,不去动他,保持一个平静的局面,免得张士诚扰我后方,分散我军兵务。待我军平定西路后,挥师东下,大江以南便统归我有了。江北的元军也不怕,现在小明王和刘福通苦苦缠住他,到头来势必两损。等到时机成熟,以我百战之师,攻他疲敝残旅,平定天下,何难之有?”

朱元璋连连点头,站起身来拉着刘伯温的手说:“伯温先生,你真是我的‘卧龙’啊!”

至正二十年,果如刘伯温所料,陈友谅统率水陆大军几十万,从江州出发来攻应天,一度将太平占领。太平守将花云战死。陈友谅还派人跟张士诚联系,约他从东攻朱元璋的后路,对朱元璋造成两面夹攻之势。

为此,朱元璋召集文武官员,商讨对策。官员众说纷纭,有的主张迎头痛击,收复太平。有的则主张迁出应天,以避其锋。也有少数人主张跟陈友谅妥协。会后,朱元璋向刘伯温请教退兵之策,刘伯温向朱元璋说:“那些主张妥协的,只图保自己的身家性命,这种要向敌人投降的人理应斩首。那些主张南迁北徙的,也是消极办法,即使迁到滁州、广德,陈友谅不会跟踪来追吗?至于主动出击,去收复太平,以我目前兵力,也根本做不到!何况,我们还要防备张士诚与陈友谅联合,袭我后路。那时我前后受敌,形势更不堪设想。”

“那我们怎么办?”朱元璋问。

刘伯温接着说:“镇江是我们的咽喉,定要加力防守,不可松懈。张士诚在江东一带虽也多次与我交锋,但他败多胜少,从没占到便宜,所以从他内心讲,不会愿意跟我们交战。依我看,张士诚怕我们,更怕陈友谅。因为跟我们,他还可以维持对峙的局面;假如一旦陈友谅将我们征服,张士诚与他直接接壤,那时陈友谅乘胜进攻,张士诚怎有力量抵挡!因此我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张士诚不会贸然出兵,但我们也必须防他乘我失利时来拣便宜,这是东路。至于对西路陈友谅,大敌当前,自应全力对付。至于对付方法,不易硬拚,而应智取。当前最好的办法是诱使陈友谅独自来攻。待其小胜后定会气焰更加嚣张。古人云:‘骄兵必败’,使其得胜我们要抓住战机,出其不意,击其要害,定能取胜。”

朱元璋点点头,认为刘伯温提的建议很好。接着二人又计议了一番,终于拟定了一个诱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