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181

第181章 从金中都到元大都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地处平原与山地交界地带:西、北部群山环抱,东南一带古代为大片沼泽,后形成冲击平原。它的西南角接近太行山下,是通向华北平原的门户;北部为燕山余脉,但西北和东北可通过南口及古北口等山谷,通往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大平原。雄伟险要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天然的军事要地。

古称北京为“燕”和“蓟”,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周武王封召公于燕的记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时期,蓟城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的都城。从秦汉到隋唐,它都是军事重镇,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大都会;虽然地名更改多次,但城市的基本地理位置变动不大。

辽化则称北京为“南京”,也称燕京,作为辽国的陪都;但北京真正作为都城,是在金朝。

金灭辽之后约三十年,于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正式将都城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迁到北京,改称“中都”。这是北京从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而成为政治中心的转折点,此后,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首都。

金中都是在辽南京城的旧址上护建而成的,其位置在今北京城的南部。城平面近似正方形,周长约十五公里,每边各有三座城门。皇帝居住的宫城,位于城内中部偏西南处,呈规整的长方形。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又在城东北郊建立了离宫——大宁宫,其中心部位,在今北海公园琼华岛和团城一带。

宏伟壮丽的中都城,对后来元代大都城的建设影响极大。

金朝在北京建都六十余年,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蒙古骑兵突破南口天险,攻占中都,全城毁于一片火海之中。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采取两都制度,以开平(今蒙古多伦西北)为主要都城,称为上都,以中都为陪都。数年后,忽必烈决定建设中都新城;并立即征集工匠,组建工程指挥机构,任命曾主持上都城建设的汉人刘秉忠负责规划营建。

刘秉中首先进行十分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制定了总体建设规划。修建房屋和街道之前,先埋设了全城的下水道,再逐渐按规划好的城市蓝图修建。

至元四年(公元1271年),规模宏大的新中都建成。同年,忽必烈公开废除“蒙古”国号,按照《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第二年,忽必烈又命名中都新城为“大都”,宣布建都于此,而以上都开平为夏都(陪都);蒙古人则称大都为“汗八里克”,意即汗城。迁都于此,同时也意味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忽必烈决心灭宋,做统治全国的皇帝。

元大都在地址的选择上,有意避开了金中都的废墟。但又把未遭破坏的、风景优美的大宁宫及附近的大片湖面(当时称为“海子”)包括了进去,并作为城市的中心部分。在城市的设计布局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建都原则:三重城恒,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第一重城墙为外城,即整个城市的外廓。外城长约二十八公里,平面呈南北略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土夯成,外面是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城四角建有巨大的角楼,如现在北京建国门外的古观象台,就是当时的东南角楼。

外城共有十一座城门,很别致。据说,这是设计者刘秉忠以此询征神话传说中三头六臂的哪吒:南面三座门象征他的三头,东西两边各三座门象征他的六臂,北面的两座门则是他的双足。

第二重城墙皇城,周长约十公里,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的中部是太液池,即后来的北海与中南海;东部即宫城,西部有兴圣宫和隆福宫。皇城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即为“前朝”;皇城后面的海子(今什刹海)是商船云集的地方,这一带是商业中心,就是“后市”。

皇城的东部(左边)建有太庙,是皇帝祭祖先的地方;西部(右方)建有社稷坛,是皇帝祭土地的地方。这称之为“左祖右社”。

最里面一重是宫城,即紫禁城。宫城的中心线向南北两端延伸,也就是整个大都的南北中轴线;从而十分鲜明地突出了宫城的位置,显示了这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心至高无上的地位及其设计思想。

大都城的干道基本上是整齐方正的方格网状。全城被干道划分成五十个街坊,坊内有数条平行的小巷,称为“胡同”。胡同多为东西向,宽约五到七米;两条胡同之间相隔约七十米,由一些四合院式住宅并联而成。这种东西向胡同的布局方式,很适合北方住宅对光照、通风和交通的需要。城内的居民约有十万户、四五十万人。

元大都的兴建,是中国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它继承、总结和发扬了古代都城规划、建设的优秀传统,并为以后明、清北京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规模宏大,宫殿壮丽,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是自隋、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