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178

第178章 元世祖忽必烈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同他的祖父一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自公元1241年窝阔台去世至1251年蒙哥即位,大蒙古国经过了十年的混乱时期。先是窝阔台之妻乃马真摄政,1246年他们的长子贵由继承汗位,即定宗,实际上还是乃马真主事。两年后贵由死于“西巡”途中,拖雷诸子与窝阔台的子孙们展开了激烈的汗位争夺战,直到蒙哥汗登上大汗之位。

拖雷和妻子唆鲁忽帖尼有四个儿子:蒙哥汗、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汉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母亲很有心计,从中原请来名儒贤士讲解治国之道,其中忽必烈受影响最深,渐渐悟到治理中原必须用汉文化的道理。蒙哥汗即位的当年,就任命忽必烈主持漠南地区的军政事务。在十年混乱中,当初耶律楚材的治理措施,全被废除了,中原人民重又陷入暴政之下,土地荒荒、人口流散、生产力受到极大的损害。

忽必烈主政中原后,苦心经营:选贤任能,清政去贪,劝农耕种……,逐渐理出头绪,恢复了大部分生产力,将中原治理得井井有条,控制了中国北方大量的人力和雄厚的物力。

蒙古军队在对南宋作战的初期,并不太顺利,于是决定先征吐蕃(今青海东部等地),再攻大理(今云南等地),然后包抄南宋,采用战略大迂回的战术。公元1252年六月,忽必烈率军南征大理。蒙古铁骑由北向南,不到半年时间就从今甘肃经青海、四川到达云南;先后越过大流河、大雪山、金沙江等险绝之地,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罕见的万里远征创举。第二年初,大理国灭亡,吐蕃也表示臣服,整个西南地区被蒙古军队控制,形成了对南宋王朝从南北两面夹攻的形势。年底,忽必烈留大将兀良合台镇守,自己返回北方。

南征的胜利和治理中原的成绩显示了忽必烈杰出的文治武功,他的声望在汉族地主阶级中日渐上升;许多豪强士绅纷纷靠拢忽必烈,愿意接受他的统治。忽必烈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汉族文武人才,如刘秉忠、许衡、姚枢等文士,史天倪、张柔等武将。这些都为他进一步统治中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但是,忽必烈采用汉法治理中原却损害了蒙古贵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他的声望之大也曩了蒙哥汗的威信和皇权。经一些人的挑拨,蒙哥汗对忽必烈产生了猜忌,下令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并派人调查他,形势十分危急。关键时刻,忽必烈接受了姚枢的建议,不正面抗争,并且将妻子儿子送作人质,表明自己并无异图,亲自去向蒙哥汗当面解释。最终,蒙哥汗消除了疑虑,兄弟和好如初,忽必烈重新掌握了兵权。

公元1258年,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全面征伐南宋。

忽必烈在围攻鄂州时得知蒙哥汗死讯,同时又听说留守都城的弟弟阿里不哥正准备继承汗位,便要回军与阿里不哥争夺大汗宝座。正好,这时南宋宰相贾似道请求割地赔款求和,忽必烈顺水推舟,订下和约,迅速率军北返。

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北)召集部分王公大臣集会,在他们的拥护下,抢先登上大汗之位。随后,阿里不哥在另一些王公大臣的拥戴下也宣布继承蒙哥汗的汗位。这样,大蒙古国同时有两个可汗,他们既是亲兄弟,又互相对立,并各有一部分皇族大臣的拥护,讲理是讲不清的,只有靠武力来解决了。经过四年的内战,忽必烈大获全胜;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阿里不哥只好率残部到开平投降。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是蒙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成吉思汗的后裔大多卷了进去。忽必烈由于掌握了中原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大力支持,而获得了全胜,并因此而奠定了元朝的建立和巩固的基础。

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颁诏指出成吉思汗创业以来的五十余年中,单凭武功,缺管文治,表示自己要大力推行汉法。他在皇权巩固之后,更全力以赴地实施用汉法治理国家。因此,他在位三十四年(公元1260-1294年),取得了非凡的业绩:

第一,镇压了内部的武装叛乱割据势力,建立和巩固了统一全国的元王朝。建元前后,忽必烈面临着如何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正确措施,主要是推行汉法;这就遭到了蒙古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并一再发动叛乱。忽必烈成功地镇压了阿里不哥、海都等叛乱的蒙古旧贵族,削平了割据山东的李等地方豪强,征灭了腐朽的南宋王朝,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这是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和隋文帝之后的又一次大统一,对于推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比如,他任命人思巴掌管西藏地方行政事务,结束了西藏三百年的战乱局面,促进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第二,废弃“旧章”,推行汉法。忽必烈之前的蒙古游牧贵族落后、野蛮的统治方式,导致中国北方社会经济的破坏和衰退,并给人民带来无穷的战乱灾害。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废除蒙古游牧贵族的旧制度,全面采用汉法——即承袭宋、金以来的封建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某些改进,使上层建筑能够适应经济基础,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

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年号、国号和礼仪制度,并把都城从漠北的和林迁到中原地区的大都;建立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确定中央的封建专制统治,如建立中书省和各行省、设立主管军务的枢密院、纠察百官的御史国子监,用汉文化教育蒙古贵族子弟,各地的学校也有了恢复甚至发展,这些都有利于中原传统文化的保存。

第三,实行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忽必烈即位之初,就在各地设立专门管理农业和林业的机构,鼓励开荒、兴修水利,禁止军队占用农田作牧场毁坏庄稼,重新开通了三千里长的运河。不到十年,中原地区长期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基本得到恢复,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都为中原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忽必烈的一系列做法,主观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却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落后的游牧奴隶文明必定要适应先进的农业封建文明,适应得越好,越能发展和巩固统治;不能适应或适应后又反复,必然要遭到历史的报应。忽必烈晚年已经不能坚持推行治法,他之后的统治者们,大多没有继承他先进的一方面,却发展了其落后的一方面;导致元朝中后期阶级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更加尖锐,这也是元朝为什么不到百年就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