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古碑
6437600000004

第4章 文献碑

文献碑是指那些碑文具有文献价值的碑刻。

那么,什么性质的碑文才有文献价值呢?

主要是刻经碑。

“经”就是经典,我国古代把《诗》、《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称为“经”,这就是所谓“五经”。传说《诗经》是孔子收集整理出来的;《春秋》是孔子的著述;《书经》又称《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言体文件汇编,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完成于一时;《礼记》是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据说出自孔子的弟子和后学之手;《周易》传说出自周文王之手,它是由卦和爻两种符号,以及说明卦的卦辞和说明爻的爻辞构成。

到了汉朝,又把《孝经》和《论语》加入“五经”中,称为“七经”。唐朝时,在《诗》、《书》、《易》之外,又加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三传”(《春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合称“十二经”。到南宋朱熹时期,又加入《孟子》,最终形成今天通常说的《十三经》。

把经书刻在碑上,最早开始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用当时流行的文体隶书把“五经”加《论语》和《公羊传》刻石,共刻48块(一说46块),高丈许,宽四尺,前后两面刻字,七部经典共二十余万字,刻成后立在洛阳太学大门外,成为标准版本和考试用的法定教材,据说每天前往阅读,抄写的人,或乘车骑马,或步行,络绎不绝,交通为之拥堵。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熹平石经》。三国曹魏时期,把《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又刊刻27块石碑,同立于洛阳太学门外,由于刊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史称《正始石经》。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命人用楷书铭碑刻石历时七年,于开成二年(837年)完成,共114块,两面刻,合计65万字,成为儒家经典的标准范本。立在京师长安的国子监内。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移置于府学北墉(今西安碑林现址)。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大地震,《开成石经》折断40块,其余也大都损伤,到万历十七年(1589年)才对石经进行重大修补。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补刻《孟子》(九块),至此,“十三经”全部完成。

《广政石经》刻立于五代(907—960年)时期的后蜀,后蜀皇帝孟昶命宰相主持刻经,于广政十四年(951年)开始,至二十一年(958年)完成,刻了十种儒家经典。偏安四川的小朝廷,却有如此规模的文化建设,这跟孟昶本人的文化修养有直接关系。从他留下的唯一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可以证明: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木兰花》)

苏东坡说他7岁时,遇到一位90岁的峨眉山老尼姑,曾见过孟昶,并记得他的词《木兰花》。40年后,苏东坡还记得其中两句,于是敷衍成篇为《洞仙歌》。全文如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两词对照,长短自现。这是题外话。

《广政石经》刻成后规模宏大,据记载:“凡石千数”,可惜如今只剩下极少量残石了。

宋仁宗时(1061年)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对照镌刻儒家经典九种,刻成于嘉祐六年(1061年),世称《嘉祐石经》。

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用楷书刻成六部儒家经典中的五篇,藏在太学里的“光尧石经之阁”。

南宋灭亡后,有个和尚要在原临安南宋皇宫旧址建造镇南塔,企图把石经搬去作为塔基,遭到当地官员的坚决反对,这才幸免全毁,但已散失大半。

到元代,南宋原太学改为书院,“光尧石经之阁”被废弃。明朝初年,书院改县学,县学搬迁时,剩余石经再次流散,史料记载“岁深零落,踣卧草莽间,龟缺螭首,十缺其半”,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仅存石经碑百块,到正德十三年(1518年)移入杭州府学的石经残碑只剩87块了。

乾隆皇帝也留下一部《乾隆石经》,也称“清十三经刻石”,共刻碑189块,加上谕旨《康熙御书大学碑》,共190块。规模空前。

《乾隆石经》的创意和源起是这样:

康熙时,江苏金坛有个贡生叫蒋衡,善书法,他的祖父和父亲对儒学均有研究,且善书法,他曾“足迹半海内,观碑关中(陕西)”,在西安碑林中发现唐代的《开成石经》系多人手书,文字多有错讹。于是,决心自己来写“十三经”,用了12年时间,亲笔楷书六十三万多字。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后,江南河道总督高斌把蒋衡手书的“十三经”抄本献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十分赞赏。收藏于宫中,并授予蒋衡国子监学正,但蒋衡淡泊名利,并未上任。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敕命以蒋衡手书的“十三经”为底本,命和珅等人负责考订,把其中的俗字均改为古体,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刻成,立在国子监东西六堂内,作为国子监监生的标准读本,进而又把拓本颁行全国,作为儒家经典的范本。1956年,把十三经碑刻移置现在的孔庙和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

《孝经》早在汉代就列入儒家经典之中,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治国之道,被民间作为治家之本,因此以《孝经》为碑文,历代镌刻不少,著名的有《石台孝经碑》,碑文系唐玄宗用隶书写成,并亲自作序和注解。现存西安碑林。有“碑林”二字的巨大碑亭内,矗立的就是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碑》。可谓碑林中的镇馆之宝。这通碑刻立的时间是唐天宝四年(745年)。

南宋高宗用真草两种书体书写的《真草孝经碑》刻立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宋高宗书写此碑后,曾诏令天下都用他的御书勒石铭碑,一时风行全国。

传说《孝经》是孔子的述作,孔子曾说: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写在《春秋》里面,而崇奉人伦之行,存于《孝经》之内。《孝经》通过孔子的学生曾参与孔子问答的形式,阐述了有关“孝”的实质和核心。

例如:关于“孝”的地位和作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写道:

孔子说普通人的孝就是遵循天道,利用地利,严格自律,节制费用,全心全意赡养父母。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孝是无尽无休的。孔子又说,孝是天经地义的,既然天经地义,就不能违背,百姓都要身体力行,这样协调天下关系,即使不那么耳提面命,也能实现教化的目标,即使不严刑峻法,天下也太平。因此,英明的君王首先要倡导博爱,而后百姓才不会遗弃父母,宣传公德正义,百姓才能走正道;把礼让和仁慈摆在前头,百姓才不会争凶斗狠;用礼乐加以疏导,百姓才会和睦相处,把好坏标准公布于众,百姓才会令行禁止。……

《易经》的碑刻除《正始石经》未收之外,其他六大石经碑刻都有《周易》,单独刻立《周易》的碑以河南汤阴县羑里城的《文王易碑》最为著名。羑里城距安阳市15公里,在汤阴县城北4公里,羑里河村东一里处。这里原是建于商代的有文字可考的第一座国家监狱。商朝末年,渭水流域的周国兴起,商朝受到威胁,于是商王杀死了周国的首领,后来商纣王又逮捕了周王的儿子姬昌,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他遭逮捕后被囚禁在羑里城监狱。纣王又把他的儿子杀害,烹制成人肉汤,让周文王喝下,传说有人告知他之后,周文王五内俱焚,便跑到演易台后面把喝下的人肉汤吐出来,吐出的食物逐渐形成一个小土丘,后人称为“吐儿冢”。

此时周文王已经82岁,仍然发愤治学,苦心钻研“易”,把据说是伏羲创立的八卦两两重合演绎出六十四卦,并以此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提出“刚柔相对,变化其中”等朴素的辩证法哲理,这就是《史记》所说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周易》成为“中华第一经”,羑里城成为《周易》发祥地。

现在的羑里城早在唐代就有纪念性建筑物,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年)曾重修。明清渐成规模。《文王易碑》刻立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碑阳刻六十四卦及卦辞,额题篆书“文王易”三字,左右浮雕龙纹,耸立在易碑亭内。《文王易碑》的碑文保存完好,是儒家经典碑刻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陕西耀县药王山有关医药方面的碑刻,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药王山在耀县城东1.5公里处,海拔一千余米。唐代杰出的医学家、“药王”孙思邈(581—682年)就出生在这里。《唐书》本传说他“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成人后,隋文帝和唐太宗、唐高宗都曾请他出来做官,他或“称疾不起”,或“固辞不受”。

专心研究医学典籍,搜集民间药方,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练就了高明的医术。他从六十多岁起著书立说,70岁完成了第一部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30卷,又用二十多年,在近百岁时,又完成了第二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30卷,两部书成为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直到今天,仍是中医科研,中医教育,中医临床等方面最常用,最权威的参考书,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自宋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药王”孙思邈,在药王山镌刻了大量石碑,集中在北洞景区,现有一百余通,被称为“药学碑林”。其中最珍贵的是在“千金宝要”碑亭下护罩的五通大碑。四通《千金宝要碑》,两面刻,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枕上记》;二是《养生铭》;三是各种病症单方,共一百多个,均编成歌诀。五通碑石共刻数万字。刻立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至今保存完好,系举世无双的规模最大的医药碑刻。

《孙真人三方碑》也是药王山的文献碑,刻立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这是一通造像碑,碑额刻有孙思邈的坐像,在太玄洞口有童子和老虎相伴,前有大河,水势汹涌,桥上一童子前行,对岸一武将(据说是尉迟敬德)手捧物件,牵马提鞭,描绘的是孙思邈委托尉迟敬德为唐太宗送《风药论》的场面,碑阳刻有三个药方,即《风药论》,《九转灵丹》和《神仙鸡鸣丸》,据说能治36种风症,山岚瘴气、五劳七伤、十八般咳嗽等病症。碑阴刻有从上古以来直到元代历朝名医198人的姓名,称为《历代神医名碑》,这是研究我国医学史独一无二的文献资料。

《旧唐书》说孙思邈年届百岁,“视听不衰,神采甚茂”,临终,“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养生有方,老而不衰,这是可信的,遗嘱丧事从简,不要铺张,也令人崇敬,唯独“颜貌不改”、“犹若空衣”,恐系神话,难以置信。

在西安碑林第二室入口西侧,有一通最早记录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名碑,全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宗教史、文化史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证,是两种文明融和的丰碑,充分彰显出大唐王朝以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以博大的胸襟吸纳外来文化的伟大气魄。

一位学者评价道:“此碑之功,不属于撰者个人,也不属于述者个人,亦不属于碑上列名之诸景士以及唐代的列祖列宗。彼等固然是共襄盛举,皆与有力焉,但归根结底,荣耀应归于我们的上帝——至久至大至深之中国文化。”(安旗《景教碑新探》)。

公元428年,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基督教大主教聂斯托利,经过长期思考和研究,创立了一个新的教派。由于受到正统教派的排斥和打击,便开始向国外扩展和传播。5世纪流传到波斯,6世纪发展到伊朗,很快又伸展到西域地区。

唐贞观九年(635年),聂斯托利派遣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准许阿罗本在皇宫中译经著书,三年后(638年),阿罗本等译出所携带的全部经书。为嘉奖阿罗本等人,特颁诏书恩准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全境推广传播,并拨专款在皇宫西侧建豪华寺院,度僧21人。

当时把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称为“波斯经教”,又称“景教”,所建寺院称为“波斯寺”,745年改称“大秦寺”。这是由于中国古代一向把遥远的东罗马帝国所在地区称为“大秦”的缘故。

唐高宗时代(650年以后)朝廷敕准诸州各置景教寺院,仍崇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到玄宗,肃宗朝,景教在全国各地继续得到优抚,德宗朝,景教人士欣喜地称贺:“法流十道,国富无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景教碑》碑文)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为纪念阿罗本等人在传播景教过程中的卓越贡献,在长安大秦寺召集76位景教上层人士开会,会议决定刻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这在大唐王朝佛教香火空前鼎盛,道教作为国教备受尊崇的文化背景之下,确是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然而到了唐武宗(841—846年在位),佛教和景教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佛寺被捣毁四千六百余所,僧尼强制还俗26.5万人,充作奴婢的尼姑15万人,两千多景教僧被驱逐出境,或“送还本处收管”。长安大秦寺的景教碑下落不明。

关于何时出土,都说在明代,具体时间说法不一;出土地点也相差百里之遥。

出土后的《景教碑》立在长安金胜寺,一直在户外,1859年建亭保护。

1862年,在镇压陕西回民起义中,碑亭被焚毁,唯碑独存,又暴露在户外,欧洲学者发现后提出移往欧洲保护。

1886年9月,英国外交部正式提出移置大英博物馆。遭到中方拒绝。

1891年,清政府决定就地建亭保护,并拨款白银数百两。由于各级官吏的贪污腐败,专款划拨到西安时,只剩下整整五两银子,建碑亭一事告吹。

1907年5月30日,丹麦驻中国记者荷尔姆与当地官员和僧人密约,以3000两白银收购《景教碑》,另外摹刻一通代替原碑留在金胜寺。这一偷梁换柱的盗宝行为被披露后,清政府立即制止,交涉中,荷尔姆以密约为据,坚持运走原碑,留下摹刻碑,当局派人晓之以利害,再三力争,荷尔姆只好放弃原碑,只获准把两吨多重摹刻的《景教碑》运往美国,前后用了三个月。

事后,为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当局决定把《景教碑》移置西安碑林妥善保护。

荷尔姆摹刻的《景教碑》曾于1908年在美国纽约艺术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展出后被一位天主教富婆买走,并于1916年奉献给罗马教皇十五世。1917年被收藏在教皇所属的博物馆。

1938年,为阻止长驱直入逼近郑州的日寇,国民党当局掘开花园口黄河堤坝,造成黄河决口,44县被淹,89万人淹死,1250万人无家可归。有关方面为救灾,决定拓印500份《景教碑》拓片并配以碑刻的全景照片,拿到国外出售,以所得款项救灾,十余家文物经营部门,不但未收工钱,连纸墨也免费提供。这些拓本和照片在国外备受欢迎和重视。一纸拓本可售美金百元,乃至数百元。

《景教碑》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

《景教碑》已成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