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民间原型与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
6397600000001

第1章 引言:民间原型批评的可能性及其

“原型”的本土化理解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已陆续出现了一些用西方的“原型批评”理论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但在阐释新时期以来文学作品时,相对忽视了作为世俗神话的民间故事、传说在文学原型建构中的意义。在神话相对贫弱,民间故事、传说十分富有的汉语言文化背景下,我们应从中国立场出发,把建立在丰富神话谱系基础上的西方“原型理论”与中国经验联系起来。从中国现有神话和传说故事的保存情况来看,民间传说故事比神话要丰富的多,仅以神话原型为基础,难以说明丰富的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创作与中国文化、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因此,从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中发现“原型”在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呈现方式,也许能更深入地说明新时期文学与本土民间文化的关系,揭示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这正是我们写作的理论出发点和目的。在展开论题前,首先对“原型”概念的内涵和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如何理解“原型”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一论述。

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应有一种本土化的理论自觉,对于西方文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吸收应建立在中国文学经验的基础上。“原型批评”或“神话批评”在西方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批评理论和方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利用“原型批评方法”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的成果也出现了一些,那么在今天为什么要提出“民间原型批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依据如下理由:1,从中国现有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的保存情况来看,民间传说、故事比神话要丰富的多,仅以“神话原型”为本,难以说明丰富的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中国文化、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西方的“原型”理论所背倚的是它的神话谱系和传统,在神话相对缺乏的中国,难以在“神话原型”与后来丰富﹑复杂的文学创作之间建立深厚的历史联系,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则有可能承担这一功能。那么神话和民间故事、传说有那些异同呢?首先神话的主人公是“神”,民间故事、传说中的主人公是“人”或具有“人”的属性的“仙、道、精怪”;其次民间传说、故事具有世俗性,而神话却具有神圣性的特点。当然,神话和传说故事也有内在的联系,神话不仅是传说故事的源头之一(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有些并不能找到从神话演变而来的依据,而是与后来的道教、佛教等宗教有关),而且都具有超现实性和“泛灵论”的认识世界的特点,称民间传说故事为世俗神话的原因就在于此。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我们有可能在西方“原型批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民间原型批评”的实践。2,中国文学的独有发展规律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呈现的民间文化因素及其民间审美特点,为“民间原型批评”提供了经验基础。从文学想象的角度看,在中国文学里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从神话故事开始到《聊斋志异》,这个传统基本来自于民间,如《西游记》,《聊斋志异》,魏晋志怪小说都与民间传说有关。另一个是史传传统,如《史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在这一传统中也体现着民间文学的某些因素,但更重视现实层面的演绎。在新文学的建设过程中,民间文化﹑文学始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胡适就认为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五四知识分子不仅重视“引车买浆者”之流的民间语言,以适应传播新思想﹑新文学的需要,而且还在1918年发起了征集近世歌谣的运动。他们在《北大月刊》上开辟了歌谣选的栏目,像刘半农等人不仅收集﹑整理民间歌谣,而且还用民歌的形式仿作新民歌,把民歌的有益成分纳入到新诗的创作中。鲁迅的《社戏》《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中也渗透着民间文化的元素。1930年代的沈从文和老舍,其小说创作与民间文化的联系就更为密切。沈从文是位自觉地把民间及其审美资源纳入到创作中的作家,他对民间方言﹑歌谣﹑传说﹑故事在小说创作中的意义特别重视。老舍的《骆驼祥子》对于民间文化心理的揭示尤为深刻,祥子的生活原则﹑行为方式,虎妞的彪悍和俗气都有着民间文化的影响,1940年代赵树理的创作则是从民间立场展开乡村社会的叙述,并且由“下”而“上”地沟通民间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达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目的。1950年代的周立波的小说对“民间方言”的运用,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小说中的民间英雄叙事,诗人把民间传说故事写成叙事长诗,传统戏曲改编中传达出的民间文化及其审美特点等等,都证明了民间文化﹑文学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进入新时期以来,民间文化和文学在小说创作中的意义就更为突出。汪曾祺的《受戒》和阎连科的《受活》就直接能看到“桃花源记”“烂柯山的传说”等民间传说﹑故事在小说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张炜一系列描写人和自然关系的小说就联系着民间有关人和动植物的幻化故事和传说,王润滋﹑贾平凹的某些小说与过去的“道德训诫”故事分不开,莫言的《红高粱》之于英雄传奇故事,《生死疲劳》之于民间想象的关系就更为明显,甚至可以说复苏了民间想象的传统。这些丰富的与民间文化相关的文学创作,为我们进行“民间原型”批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当我们以民间传说、故事为原型理论批评的文学资源时,那么,什么是“民间原型呢?民间原型与西方文学中的“原型”有着怎样联系和区别?它的本土化内涵是怎样的呢?

“原型”的英文是“arceype”,又译为“原始模型”或“民话雏型”。①●原型批评有两个文学之外的渊源:即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分析研究。在弗雷泽影响下的文化人类学家,特别重视从早期宗教现象(包括仪式、神话、图腾崇拜等)入手探索和解释文学的起源、发展。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原型”指的是心理中明确的形式的存在。1957年,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出版了《批评的解剖》,标志着原型批评理论的成熟。“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是‘文学原型’。弗莱在构建其文学理论时对原型进行了移位,把心理学或人类学意义上的原型移到了文学领域,赋予原型以文学的含义。原先的原型是一些零碎的、不完整的文化意象,是投射在意识屏幕上的散乱的印象。这些意象构成信息模式,既不十分模糊,又不完全统一,但对显示文化构成却至关重要,现在经过弗莱的移位,原型成了文学意象,一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弗莱的“原型理论”被归纳为如下4个方面:“单元的“母题”有所区别。“想象原型”是指在民间故事、传说及相关作品中出现相同或类似的想象方式。恩格斯说:“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性不在于那一个民族秘密的服装与烹调,而在于理解事物的方式”。②●讨论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题原型”和“想象原型”,应重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因素对其思维方式的渗透和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中的“主题原型”与西方有所不同。在西方的原型批评中,主题原型有创世主题、永生主题、英雄主题等,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传说中,主题原型则有报恩主题、忠义主题、善恶相报主题、忠于爱情主题等等,并且具有浓郁的伦理道德色彩,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化特点。这些主题则是在人与自然、仙境、阴间、阳世的相互联系和转换中体现出来。由此就牵扯到了中国民间文化、文学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问题。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思想对民间传说、故事的影响是深刻的。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有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个“道”产生万物,而它本身并不是任何其它东西产生的,它就是它自身产生的终极原因,并且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人与道为一,也就与自然界万物之间没有了隔膜,而是彼此有着生命联系的统一体,“认出天地万物之一体,而本此一体之观念,努力于自我之扩充,由近而远,由下而上,横则齐家治国平天下,纵则赞化育参天地配天,四通八达,圆之又圆”。①●郭沫若认为这是儒家伦理的极致,人的意义就在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中体现出来。显然,在民间故事、传说中,人与自然生命的联系及其对儒家伦理人格的表达都与这一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当佛教的轮回转世、善恶报应等观念与这样的文化融为一体时,在民间故事、传说中出现人、鬼、神,阳世、阴间、仙境可以自由转换的空间想象形式以及重视道德训诫功能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我们还应重视中国本土的“道教”信仰对民间传说故事的影响。中国的“道教”与儒、道、佛既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中国的道教按照自己的学说,构筑了一个颇为生动完整的神秘幻想世界,它既是人们的信仰,又深刻地影响着各类民间叙事文学的创造和演变。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是统摄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虚无玄妙之物,修炼得道即可长生不死,飞升成仙,并能通达宇宙奥秘,成为无所不能的强者。神仙就是得道者,他们成为神秘幻想世界的中心。就整体而言,这个神秘幻想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大帝及其配偶王母娘娘,其左右有太白星君、天兵天将、日月北斗诸神、风雨雷电诸神等;掌管其他领域的神,幽冥地府有酆都大帝,水里有龙王,山里有山神,地里有城隍、土地、财神及闲游浪荡的八仙;居留千家万户的有门神、灶神等等,还有众多的鬼怪精灵混杂其间。能沟通这个神秘世界与凡俗世界的是道士,道士扮演着半人半神的角色,有的著名道士如张天师,甚至直接受命于玉皇大帝,具有支配人间众多神秘力量的巨大神通。天宫居住着众多的天仙,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得道成仙特别是成为天仙,是修道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动植物年久即可成为精灵,幻化成人形。这些自然界的精灵如逞凶作恶就会被视之为妖魔,受到惩处,道士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付在人间威胁着普通民众的各种妖魔鬼怪。它们如按道教学说进行修炼,再加上给人们行善造福,也可以在完全化身为人的基础上得道成仙,位列仙班,进入道教设想的最美好境界。‘仙道贵生’,在道教神秘幻想中,贯穿着珍爱生命和现实生活,渴望发挥人的潜能以创造奇迹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①●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民间故事、传说既具有超现实的幻想又具有强烈的现实内容。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信仰背景下,来讨论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及其相关作品中的“主题原型”“想象原型”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构成特点,讨论“主题原型”“想象原型”在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置换变形”的当代性意义及其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