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
6397300000036

第36章 中国电影批评的先驱——周瘦鹃《影戏话》读解(4)

《影戏话》又说:“同时有泊林司氏,亦滑稽之雄,沪人亦欢迎之。其所演人物以活虎儿Wiffles名,善为怯汉及惧内之懦夫,惟妙惟肖,一颦一笑,皆能以丑态出之。海上影戏园一时争演其片,今则广陵散已成绝响矣。”Wiffles是英文译名,法文原名为Regadin,由CharlesPrince饰演。按:此是笔者检索http:∥www.IMDb.com网站所作的推测。在导演GeorgesMonca条下,1915年拍摄了Regadinsprixdebeaute一片,英译为WifflesWinsaBeautyPrize。另有数片,其法文原名与当时在上海演映的英文名不会直接对应者,如DivorcedeRegadin(1915)英译为WifflesGetsaDivorce;另Regadinestjaloux(1915),英文为Wiffles,VictimofRegadinJealousy;另Lesdeuxdactylos(1916),英文为WifflesandHisTwoTypists。英文见TheNorthChinaDailyNews,April26,1915;December8,1915;August28,1916。由是可确定Wiffles即Regadin。在1914—1917年间在上海放映的有二三十部,比林达的片子多得多。

最后说到“胖子”挨勃格尔:“其人善为憨态,啼笑如稚子,益以身躯胖硕,以为一天然的丑角。”挨氏的影片于1914年已在上海放映,也有和他太太梅白儿瑙孟(MableNormand)合演的滑稽片。周氏也看过,说梅“娇小玲珑”,与其胖夫搭档“并臻佳妙”。在周氏眼中,挨氏格调不高,唯一优点即在于胖,说“观其蠢如鹿豖之状,可发大噱”,言下含“蠢猪”之意,置其于笑星之末尾,以聊备一格而已。1921年在周氏主编的《半月》杂志上报道了“胖阿白格”因卷入命案而遭警方拘捕的消息,说“闻者颇兴奋”,似抄袭小报之语,也与挨氏平日名声不佳有关。《胖阿白被拘》,《半月》,1卷2号(1921)。

周瘦鹃然虽然推崇卓氏是影戏界“天骄之子”,说他的艺术“独树一帜”,大约是囿于对滑稽片的先入之见,在思想内容的评价上有所保留:“其演剧也,率以动作之滑稽见长,为他人所弗及。而其短臂小须,及长阔之股,小圆之冠,均足助其作态。至片中情节,类皆无甚意味,惟叫嚣隳突四字足以尽之。”《影戏话》(四),《申报》,1919年8月7日,第14版。

不过有二片得周氏好评,即出自其文艺眼光。一是1915年出品的《卡门》(Carmen),因其一洗窠臼,将这部经典小说由悲剧改编为喜剧,足见卓氏匠心创意。另一部是1918年的《狗生活》(ADogsLife),《影戏话》第八篇专文评述之。对于片中流浪汉与歌女、与狗之间的故事,更欣赏那种相濡以沫的温情,隽永的幽默和细微的人性刻画。在细述故事情节之后,周氏说:“至谐诙入妙处,则非吾笔所能形容矣。”《影戏话》(八),《申报》,1919年11月1日,第14版。

罗克(HaroldLloyd)是后起之秀,周氏介绍说:“善演无赖少年,其滑稽可喜,亦为一般人所欢迎。”大约是俊美少年的扮相,一副圆边玳瑁眼镜,情节富于现代都市感,因此更能讨上海观众的欢心。在这里周氏将他置于卓别灵之后,已颇具慧眼。至20年代初罗克的影片纷至沓来,风靡一时,戴“罗克式”眼镜成一时风尚。

20年代的上海,电影文化在公众的日常生活扮演重要角色,卓别灵成为媒体追踪的猎物,包括他的离婚、再婚的隐私生活。周瘦鹃的《半月》杂志专辟《影戏场》栏目,也不乏有关中外明星的消息,当然少不了卓别灵,但周氏也热衷追捧新星,翻译了《罗克自传》《半月》,3卷1号(1923)。,报道他燕尔新婚《新婚燕尔中之罗克》,《紫兰花片》,第11集(1923年9月)。,又为其新片《祖母之儿》(GrandmasBoy)写了影评,文中宣称:“美国影戏界中滑稽家很多,只有罗克是卓别灵惟一之劲敌。”《论罗克影片〈祖母之儿〉》,《紫兰花片》,第7集(1922年12月),页57—67。照一般影评家说法,《祖母之儿》一片标志着罗克在性格塑造上的突破,使之能与卓别灵、基顿(BusterKeaton)并驾齐驱。因此周氏的评语也不算夸张。

(四)言情片

作为一个以“哀情巨子”著称的周瘦鹃,对于电影当然最看重言情片。其实他的评述出自“文人”视角,始终贯彻着一种具有传统文学底子的批评眼光。《影戏话》第一篇有一长段自白:

英美诸国多有以名家小说映为影戏者,其价值之高,远非寻常影片可比。予最喜观此,盖小说既已寓目,即可以影片中所睹互相印证也。数年来每见影戏院揭橥,而有名家小说之影片者,必拨冗往观。笑风泪雨,起落于电光幕影中,而吾中心之喜怒哀乐,亦授之于影片中而不自觉。

综予所见,有小仲马之《茶花女》Camelias、《苔妮士》Denise,狄根司之《二城故事》ATaleofTwoCities,大仲马之《红星侠士》LeChevelierdeMaisonRough(按即林译《玉楼花劫》)、《水晶岛伯爵》LeComtedeMountChristo,桃苔(A.Daudet,法国大小说家)之《小物事》LePetitChose,笠顿之《旁贝城之末日》TheLastDaysofPompeii,查拉(E.Zola,法国大小说家)之《胚胎》Germinal,柯南达尔之福尔摩斯探案《四分种》……。去冬维多利亚影戏院尝映演狄根司杰作《大卫柯伯菲尔》DavidCopperfield(按即林译《块肉余生述》),想影片中之布景人物,必能与狄根司之妙笔相得益彰,时予适婴小疾,未克往观,至今犹呼负负也。上述电影在上海放映时间,略可考见者:《茶花女》(TheLadyoftheCamellia,1915),意大利片,导演BaldassareNegroni和GustauoSerena,映于维多亚影戏院,1916年9月12—13日,11月10日;《苔妮士》(Denise,1913),法国片,导演HenriPouctal,映于维多利亚,1916年11月13—16日;《红星侠士》(LeChevalierdeMaisonRouge,1912),法国片,导演AlbertCapellani,映于爱普庐,1914年5月15日;《水晶岛伯爵》(TheCountofMonteCristo,1913),美国片,导演JosephAGoldenandEdwinS.Porter,映于夏令配克,1914年9月25—29日;《旁贝城之末日》(TheLastDaysofPompeii,1913),意大利片,导演MarioLaseriniandEleuterioRodolfi,演于维多利亚,1914年3月3日;《大卫柯伯菲尔》(DavidCopperfield,1911),美国片,导演TheodoreMarston,演于维多利亚,1917年2月21—23日。以上皆据TheNorthChinaDailyNews和http:∥www.IMDb.com。

这样的陈述中已含有一种世界文学的观念,具有这样观念的,在当时的文人中,可说凤毛麟角。的确,周氏未留过洋,在中学里读的英文,对西方文学的熟悉,靠自学,也受惠于上海丰富的西洋文学资源。周氏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于1917年出版,收入五十篇小说,包括英、美、法、俄,乃至瑞典、芬兰、塞尔维亚等十余国别。当时对欧美文学具有如此广袤视域的,大约只有编选过《域外小说集》的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了。鲁迅见到此译本,在给教育部写的《报告》中肯定说:“在中国皆属创见。”虽然于选译之标准有不同意见,但认为此译本不失为“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矣”。周树人、周作人:《通俗教育研究会审核小说报告》,《教育公报》,4卷5期(1917年11月30日)。

周瘦鹃的文学趣味包容而庞杂,大致上更倾向于狄更斯、大仲马式的通俗性,但也能欣赏尖新现代主义作品,如1914年翻译安德列夫的《红笑》、1921年介绍康拉德、1928年翻译显尼支勒的作品,在同代人看来都是相当前卫的。他喜欢看那些改编自世界名著的影片,但无意将它们形之于文字。从1910年代发表的近十篇“影戏小说”来看,都属Drama(故事片),大致体现了这样一些特征:新奇、有趣的主题,复杂的情节和细微刻画的人物性格;在思想立意方面表现纯真之爱情,或能扬善惩恶的伦理价值。在影视再现方面讲求诗情画意,特别重视抒情的特质及演员表情的演绎。

对于作者曾写过小说的影片,《影戏话》不再提及。在谈到言情片时,不像谈到其他种类那么有系统。几部看似随机评述的电影,当然是沿着他的“影戏小说”的思路。如《心战》(TheBattleofHearts)是1916年的美国福克斯(Fox)公司影片,讲的是一少女与二男的恋爱。一为憨夫,一为俊男,憨夫心地淳厚;姑娘爱俊男,然所托非人,他陷入匪党,为憨夫搭救,后在打劫中枪伤憨夫,至此少女方醒悟,认憨夫为真爱。这样的故事蕴涵道德劝谕,情节开展由人物的性格和欲望推动,激化矛盾而达到高潮。

这些叙事特征属“情节剧”(melodrama)类型,1910年代后期在美国电影中逐渐形成,俗称为“好莱坞古典风格”(TheClassicalHollywoodStyle)。周瘦鹃评论此片“其言情片也,迥异于寻常之作靡靡之音者,刚劲之意,随处豁露。盖言情之人,犹张翼德大铁锥之俦,而非潘安、卫玠一流人也”《影戏话》,《申报》,1920年3月19日,第14版。。乃欣赏此片不落才子佳人常套。所谓“刚劲之意”也与善恶分明的主旨有关。

《影戏话》第十二篇专评美国1918年新片《爱神奏捷记》(TheTriumphofVenus),属“美术片”(FineArtFilm),当时标榜的门类之一。此片根据希腊神话改编,演出众神之间的悲喜剧,不乏情杀、嫉妒、阴谋、死亡。除维纳斯之外,有丘比特、阿波罗、戴安娜等十数位神话人物,十分热闹,然而使周瘦鹃心醉的是“其艺事与景物之妙,乃无可譬说,殊足令人作三日思”。回味无穷,大约画面难忘,从影院得到的说明书上“均嵌裸体美人,精致动目”。在周氏看来,裸体的艺术再现表达纯洁高尚的情思,对于中国人也有启蒙教育的意义,而在当时引起争议,刘海粟等人提倡人体写真却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在这方面,周氏也属前卫,一年前曾发表小说《女贞花》即据影片ThePurity写成,讲的是一模特儿如何售人色相,却成全纯真爱情的故事。但《爱神奏捷记》似乎更着意画面之美,周氏如此描绘:

其演摄之地,不知在美国何许,山水清绝,疑非人世,殆可谓海外之桃源矣。饰神女者皆美女郎,时时泅泳其间。白浪漾荡,与玉肌相映,于是山水天然之美与美人天然之美,乃得并见于一幅白幕之上。苟令名画工见之,亦将搁笔而去,真奇观也。《影戏话》(十二),《申报》,1919年11月27日,第15版。

另外吸引周氏眼球的是主演爱神的女星蓓菂丽(BettyLee),所谓“玉姿娟好出尘”,乃指其身体而言,大约在影片也有出色之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