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落叶的季节,我不再孤独(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6393900000170

第170章 王羲之教子

“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习书法。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时,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背痛,也实在不好受。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王羲之明白儿子的心思,他指着院子里的十八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我全留在这些水缸里面了,你把这十八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生涯。

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王夫人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面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这一点,正是爸爸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

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王献之深深叹了一口气,心想:看来路途还长得很那!

这时候,王羲之对沮丧的儿子说道:学书法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他对王献之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工夫,花多少代价。他还告诉儿子: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受启发。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之下,王献之的书法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成为中国历史上与王羲之并列的“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