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6383600000063

第63章 艺术(五)(1)

解放战争题材电视剧创作漫谈

高小立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是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日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这段碑文首次被艺术家谱写成歌曲,震撼人心,许多观众泪洒剧场,这是我看过这部舞台作品后最受感动的地方,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可见,观众对战争题材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越是在和平年代,越要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追忆和缅怀。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大批表现解放战争题材的电视剧登上电视荧屏,肩负使命和责任的艺术家以受众最广泛的电视剧艺术形式讲述这场人民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和英勇事迹,观众从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强烈地感受到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普通百姓可以和英雄们同呼吸共命运,欣赏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领袖风采,敬佩英雄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的革命气节。这批在思想上有新高度、在艺术上有新突破的电视剧成为表现解放战争题材文艺作品的最新贡献,使观众满足了审美上的期待,反响热烈。

解放战争题材是一座创作富矿,尤其近年来随着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不断开掘和观众对谍战剧的追捧,解放战争题材成了电视剧创作和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以解放战争为题材创作的电视剧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后,还将不断涌现出更多作品。为了总结成功经验和创作规律,正确引导电视剧艺术创作,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日前评选出包括《解放》《潜伏》《保卫延安》《最后的99天》《北平战与和》《陈云在临江》《战北平》《英雄虎胆》《东方红》《最后的子弹》《林海雪原》《江阴要塞》《草原春来早》《红日》《眼中钉》《保密局的枪声》在内的16部电视剧分获一二三等奖作品。以下是笔者就解放战争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优长与遗憾谈几点感受。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相关战争历史档案的解密,加上当代人对民族这段重要历史新视角的解读,出现了如《解放》《潜伏》《保卫延安》《北平战与和》等获得好评的主旋律作品。我们看到这些优秀战争题材电视剧,无论是在剧情发展、矛盾冲突营造、人物性格塑造上,还是在其它方面的美学追求上都令人耳目一新。在评选中排名第一的《解放》中的毛泽东,不再是特型演员操着方言的特例,而是一个符合剧情发展的剧中角色,人物性格塑造丰满富有张力。该剧也没有刻意回避在重要战役中共产党内部的不同意见,忠于史实。甚至对于林彪、江青的刻画也是忠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对重要战役的描述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军事理论高度。由此可以看出,该剧的创作者是下了狠功夫去研究的,剧中人物关于战局分析、形势判断、部队指挥调度的相关内容与情节可以与军事著作相媲美。总而言之,人物既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矮化处理。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强大了也更加自信了,因为只有真的强大了,才敢于直面历史。这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新收获。同样,电视剧《北平战与和》《战北平》对智取古都北平的描写,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胸怀,也说明了胜利不只是“战”出来的,还可以是“和”出来的。两部剧以历史观照现实,意义深远,是战争题材电视剧的新贡献。因此,这些献礼电视剧在央视一经播出,广受好评,不仅老百姓、普通军人乃至一些将军都给予了高度赞誉。

排名第二的电视剧《潜伏》是一部以情节剧手段表现谍战题材的非典型性主旋律电视剧。环环相扣的剧情、神秘的地下情报工作、敌我双方精彩的一系列“暗战”,使观众被剧情和人物吸引后欲罢不能,尤其在广大青年观众中反响热烈,好多年轻观众因等不及而上网一口气看完,在网上跟帖称被剧中表现的革命信仰深深感动。该剧中无论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还是“军统”、“中统”、汪伪特务,人物刻画到位、合理,脱离了以往此类剧作人物塑造非此即彼的痼疾。如孙红雷扮演的余则成,一开始参加共产党地下工作,不是因为出身于劳苦大众,也不是相信共产主义,而是出于对恋人的追随、对国民党腐败的绝望、对出卖祖国汉奸的仇恨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另外,我们看到男女主角在情感上、在生活上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正因为他们临大节而不折,才让观众产生共鸣,才会更加敬佩革命先烈面临诱惑和生命危险而毫不动摇的革命气节。该剧并非先入为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被年轻人接受得心服口服。

在这28部作品中,明显有5部是红色经典电影改编电视剧作品,分别是《英雄虎胆》《冰山上的来客》《霓虹灯下的哨兵》《红日》《保密局的枪声》。就这一创作现象,观众的微词一直不断,但经典电影改编电视剧却始终没有停止。就这5部作品来看,除了《英雄虎胆》因重视剧本,改编得较为成功之外,其它几部仍不免差强人意。因为:一、红色经典已经在一代代人心中扎了根,难以撼动,就像一唱国歌就想起五星红旗一样。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观众难以接受,因为他们从那个年代走来,那是他们记忆和情感的一部分,他们珍视的是现实生活中缺失、过去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今天的文艺工作者理应尊重敬畏。二、电影是艺术的浓缩,易于成功,但如果在缺少史实、缺乏对时代和历史内涵的把握、没有扎实剧本的情况下,硬把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抻成几十集的长篇电视剧,那只能往经典里掺水加料,稀释精华,作品难以获得观众认可就在意料之中了。其实有这个工夫,倒不如另起炉灶,创作一部新作品。总想沾经典的光环只能说明在创作上不自信。

从解放战争题材的成功电视剧作品不难看出:好作品一定具备了一个成熟的剧本、真诚的创作态度和人物塑造上的突破。剧作家应该向《解放》主创者学习。为了写好每一场战役,编剧王朝柱几乎读遍了档案中描写当时战役往来的所有电报内容,再到每一场战役原址实地走访、感怀。创作要深入生活虽是常谈的老调,但从《解放》的创作中不难看出,如果真正做到深入生活,就能写出好剧本。《潜伏》的成功,也不是盲目的跟风创作,更不是几个人侃大山、东拉西扯出来的,编导姜伟对谍战剧整整琢磨了10年、又“啃”了几年龙一的小说原作,才使得作品在众多谍战剧中脱颖而出。坦率地说,当下许多影视剧创作还缺乏这种真诚。获奖剧作中毛泽东、蒋介石、傅作义、余则成、翠萍等人物的塑造无疑都有新的突破,就如同《亮剑》《士兵突击》的最终成功是李云龙、许三多等人物塑造的成功一样。因此,以上三点当是影视剧创作的成功法宝。

综观解放战争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上还有一些令人不满足的地方需要指出。首先,在题材开掘上还不够。解放战争题材电视剧习惯于宏观叙事,习惯于描写伟人的丰功伟绩,而缺少以普通士兵、后勤服务等小人物为主要视角的作品。尤其是关于士兵,艺术家应当有勇气去描写普通士兵是如何面对战争的。不论战争双方正义与非正义,其本身都是残酷的,经历了生死考验的普通士兵是如何看待战争、看待生命,是什么让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的?他们究竟为何而战?不是政委、指导员几句动员讲话,也不是每个士兵对于新中国都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第三篇章“建立新中国”的舞台呈现上,主创并未直接表现开国大典,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为了全中国的解放、此时正在西南战场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一一传递着新中国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时,一名战士还没说完便中弹倒在了血泊中,这一场景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我想,就是因为每个士兵和党“血浓于水”的关系;是因为在这样的部队,他们得到了尊严,看到了因为这支部队打了胜仗而让他们的父老乡亲有了土地,有了自由,有了希望。当蒋介石丢掉南京,华侨领袖陈嘉庚来到重庆,蒋介石部下热情相迎,争相宴请,无非是因为来了个财神爷。但当陈嘉庚看到国民党一面丢掉半壁大好河山,一面却依旧贪渎、生活糜烂时,失望之极。陈嘉庚对这个政权彻底失望了。在他看来,国与民争利,官与民争私,其政权必将最终被百姓唾弃。而当其来到延安,看到朱老总与士兵同灶而食,看到毛泽东和士兵同挤一条板凳听其演讲时,陈嘉庚毅然立刻回东南亚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募集大量药品。共产党得天下就是因为“民心向背”。电视剧作品就是要解读这种“民心向背”的根源,兵就是“民心”之一,因为兵就是来自老百姓。另一方面,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领袖人物的塑造有较大突破,但对士兵的塑造过于模式化和脸谱化,能立得起来的小人物难得一见。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在近年的此类题材创作中,以老百姓为主要人物和情节的作品几乎没有,比如《小兵张嘎》这样的作品很少再能看到。

其次,剧情发展要“虚构但接近真实”,不能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过分虚构。国画创作讲究“知白守黑”,讲的就是虚实之间的关系。有的电视剧在翻拍经典作品时,盲目加入感情戏,如“蝴蝶迷爱上杨子荣”,为了描写人性,将土匪、汉奸温情化,“人性”的甚至让你觉得他坏得是那么情有可原,那么有情有义。混淆了美与丑,模糊了正义与邪恶。这些东西七拼八凑,观众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所以,我们的影视创作者要时刻对经典、对观众抱有敬畏之情,千万不能过分自我而低估观众智商。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历史记忆

肖惊鸿

上世纪50年代末,文艺家夏衍曾预言:电视剧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品种。光影摇曳间,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回溯半个世纪的荧屏光影,隔着久远的光阴,首先定格在1958年6月15日。这一天,中国电视剧的开山之作《一口菜饼子》播出了。意味深长的是,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新观察》杂志上刊登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此可以说,文学作品改编相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的诞生。而中国第一部电视剧即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母本的这一做法,为日后的中国电视剧创作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50年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电视剧艺术事业发展迅猛,繁荣壮大,电视剧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精深、艺术精良、文学性突出”的好作品。从文学作品汲取创作源泉成为从业者一种有力的创作手段,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做法渐成创作常态的一种。从历届“飞天奖”、“金鹰奖”获奖作品看,相当数量的电视剧改编自文学作品,其中以小说改编居多。可以说,中国电视剧能够迎来50年后辉煌的今天,文学作品改编功不可没。文学作品推动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而电视剧的迅猛发展对作为创作母本的文学作品起到了推广作用。电视剧叙事语言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对小说的叙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塑造又被充分借鉴到电视剧艺术文本中来。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产品市场化的外部需要来看,还是从电视剧与小说艺术文本的内部发展来看,二者各取所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50年的电视剧创作实践证明,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已经成为电视剧创作一条重要的成功途径。作为创作母本的文学作品与电视剧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红了樱桃”,也“绿了芭蕉”。

本文旨在从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找寻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历史记忆,初步梳理文学作品与电视剧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改编的良好开端(1958年-19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