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活着的学问
6383300000006

第6章

有一次我在北京站二楼中厅的剪票口前被困了两个多小时,发现在这种特殊的境况下,人们心里的那种“障碍”能得以解除。所谓“中厅”,并不是厅,更不是候车室,只是一条很宽的楼道,没有座位。到了该剪票的时间,一列车的人(而且是双层的长城号旅游客车),拥到剪票口,人挨人,人挤人,想转动一下头都相当困难了。按列车时刻表上印的开车时间都过去了半个多小时,显示器上才通知旅客列车晚点。却又不告诉晚点多长时间和晚点的原因,大家谁也不敢离开,继续挨挤。心里没数瞎等,越等越烦,越挤越累,一累了就想活动,一活动就要挤别人,就要摩擦……骂街的有了,吵架的有了,人人心里都装了一罐火药。

人群骚动,拥来挤去,剪票口前变得异常凶险了。仍然看不见车站里的人,没有人出来讲一句话,作一点解释。

奇怪的是,险恶的人群不知不觉地安静下来了…——原来是爱侣们的温柔,缓解了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爱侣们有的紧紧相拥,两个人只占一个人的空间。有的痴迷地沉浸在两个人美妙的世界里,万千风情,说着只有他们才听得清的悄悄话。有的两个人逗趣,幸福而又开心。有的只是对视着不说话,但全身无处不传情……总之爱侣们做着一切人们可以想像得到的亲热举动。他们比中国电影上和电视剧里的情人戏要真切动人得多,大方自然,令周围的人艳羡、感动,没有丝毫的厌恶。周围的人也可以大大方方地看着他们,情侣们无暇顾及两个人以外的世界,任人随便看,随便说。人群中有人就像看电影一样盯着人家猛瞧,有人则偷着看,偷着笑,还有人滕两眼就赶紧昂头挺胸,做出目不斜视的样子,挺一会儿便忍不住了再瞟两眼……记得印度的圣雄甘地说过大意这样的话,一个人达到爱的最髙境界,就可抵消千万人的憎恨。何况烦躁忿怒的人群里有几十对情侣在散发他们的爱也许车站的管理人员早就知晓这爱的力量,而现在任何一个公共场所又绝对不会缺少情侣的。所以他们才对旅客置之不理,让爱去疏导、去感化。

美国电影里常有这样的情节:飞机到点了不起飞,在等一个人,这个人的恋人在飞机上,而他(她)正摆脱危险从别处赶来。机场提供一切方便让他(她)登上飞机,两个人便不顾一切地旁若无人地大抱大吻,机上的全体乘客和机组人员为他们鼓掌欢呼。没有人责怪他们破坏了机场的规矩,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这是美国人设计的情人梦,不必太过认真,但对爱宽容一些,多一点欣赏,多提供一点方便,无疑是一种文明,一种进步。

一个女孩儿在二十天里的变化

她不是那种靓得令人晃眼的美女,平时几乎不化妆,身材也谈不上修长挺拔如玉树临风,在竞相攀高的时代她算是比较普通和娇小的,所以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像个小女孩。但是只要跟她接触和交谈过,就会深刻地意识到这不是个一般的女孩,她内涵丰富,气质优秀而奇特。只要看看她简单的履历,便不能不承认她的不简单。

1993年的夏天,外联部的负责人到外语学院挑选翻译,对应届毕业生过了筛子过箩,最后选中了她。她上班3个月后便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缅甸,我有幸就是这个团的团长。但是对像我这样不通外语的人来说,翻译是团长的团长。在生活上她需要处处得到一位同行的老大姐的提醒和照顾,在工作的时候,却不论多大的场面,不论作家们的讲话多么喜欢旁征博引花样翻新难以翻译,她都能从容自信、应对自如,并常常获得喝彩声,征服了不少缅甸政界和艺术界的名人:勃固军分区的司令希望能有她这样一个妹妹,仰光一位50多岁的钢琴师像遇到天使一样向她倾诉自己坎坷的身世……此后的两年里,她又随同唐达成、浩然、鲁彦周等名作家为团长的大型作家代表团两次访美,一次赴印度,也常有奇遇,或有人愿给她提供什么新的工作机会,或欣赏她的语言才能,愿出资请她学梵文,发扬这门历史悠久却面临危机的语言两年里她还发表过散文,翻译发表过小说和商业论文。

许多年轻人羡慕她的运气,羡慕她拥有一份好工作。可是1995年底,美国通用公司北京办事处,在报纸上登广告招考一名秘书,应考者如云,她也在其中,过了一关又一关,最后被录取的竟然又是她。而且录取她的人竟因惜才改了初衷,认为她不适合做秘书,派她到业务部当了翻译。

这样一位极有前途,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或文学翻译家的女孩,却成了一名外国企业的雇员。这样说并不是为她惋惜,谁也不能担保她会在通用公司一直干下去,成为这个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永久性的雇员。当下年轻人,特别是年轻人中的优秀分子,如果一时还没有找到出国的机会,哪个不想到外资或合资单位里去工作呢?令我惊异并萌发念头要写此短文的,是她到通用公司上班不足3周后的变化——像她这样一个满身文学气息的女孩,是不会轻易大谈通用公司多么好、收人多么高的。相反,她很清楚自己仅仅是个给外国老板打工的,漫说她是新手,即便是职位很高,甚至是有功于公司的人,也是“越有成就,越没有成就感”。

但是,在20天里她的兴趣,她的感情投向却发生了也许连她自己都还没有觉察的变化:以前她只分得清公共汽车、面的、夏利,或许再多出两三种牌号的汽车,对识别汽车既无兴趣又觉得无此必要。现在对大街上一闪而过的车流,立刻就能分出是什么车,性能如何,能滔滔不绝地对各个国家生产的汽车进行比较,讲出它们的优劣,讲出汽车的外形和性能对人的精神面貌和城市的影响。当她讲起通用公司生产的卡迪拉克、雪佛莱、别克、欧宝等牌号的汽车,更是如数家珍,如果在大街上看到这些汽车会感到亲近和熟悉,会对它们的性能和价格大讲一番。她家的长方形屋子里,一面是门,旁边挂着汽车挂历。一面是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大街上的汽车。最大的两面墙上,一面贴满通用公司生产的各种汽车的彩色照片,另一面挂着一幅巨形雪佛莱彩照……女孩的闺房变成了通用公司的一间“汽车库”。不论抬眼往哪个方向望去,哪怕是漫不经心地一瞥,都能看到汽车。跟别人说话也会情不自禁地谈到汽车,谈到通用公司。

这一切发生在她的身上,并不让人觉得有丝毫的做作或卖弄。完全出于她的性格和热情,她就是想要把自己置身于通用汽车展览会里,生活在通用公司的氛围中。正因为如此,才令人惊叹,不过是美国一家公司在北京的办事处,仅用20天的时间就把个智商很高、文学气质很重的女孩改造成一个通用汽车迷,一个“通用人”,不知不觉地让她内心对公司产生感情,且有了一种自豪感。

这才是企业的成功!因此就不难想像,通用汽车王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了。

她明明知道是给人家打工的,却有这样稳固而由衷的自豪和自信。那么,我们许多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里的“主人翁”们呢?对企业有这样的感情吗?

生活中也常见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企业家,能眉飞色舞地谈论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企业。却往往让人感觉是“吹”,是在作广告,夸大其词,装腔作势,他下面的员工并没有他的感觉那么好。更不要说那些亏损的、濒临倒闭的企业了。一个企业拢不住人心了——百药难医。经济时代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靠什么来树立员工的自豪和自信呢?用经济手段改变人常常要比讲大道理更有效。